在古代的燕辽地区,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凡城。凡城不仅地理位置重要,而且自古以来以险要的地势著称,易守难攻,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尤其在十六国时期,后燕曾将凡城设为并州刺史的治所,成为区域内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凡城的历史战役更为人所熟知,尤其是在东汉末年和东晋初年发生的两场著名战役。
东汉末年(公元207年)的凡城之战,是由曹操与蹋顿展开的一场激烈对决。最终,曹操方获胜,不仅斩杀蹋顿,且彻底灭族。而在东晋初年(公元339年),凡城再次成为战场,这一回是李农与悦绾之间的对决,最终守方获胜,卫国成功保卫了疆土。这两场凡城之战都参与了三万余人,且都是灭国灭族的关键性战役,它们被后人载入《军事大辞海》,成为古代经典战役之一。
然而,尽管凡城的历史如此显赫,凡城究竟位于何处,至今却仍存在诸多争议。在三国时期的凡城与东晋时期的凡城是否为同一个地方,更是成为学者们长久争论的话题。
关于凡城的具体位置,史书中提供了若干线索。《三国志·乌桓传》记载了曹操与蹋顿的大战:“尚与蹋顿将众逆战於凡城,兵马甚盛。太祖登高望虏陈,柳军未进,观其小动,乃击破其众,临陈斩蹋顿首,死者被野。”此外,《水经注·濡水》也给出了一些线索:“自卢龙东越青陉,至凡城二百许里,自凡城东北出平刚故城,可百八十里,向黄龙城五百里。”而《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八》和《晋书·载记九》则提供了不同的地理坐标。《三国志》所述的凡城位置,似乎位于汉代设立的凡城,位于卢龙塞至柳城的交通要道上;而其他文献,如《水经注》和《晋书》,则描述了燕代设立的凡城,位于蠮螉塞至柳城之间。两者所描绘的地点并非完全相同,显示出历史上的凡城可能并非一个固定地点,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政权更替有所变化。
根据《水经注·濡水》和《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八》的记载,凡城应该位于蠮螉塞与龙城、卢龙塞与平刚之间的十字路口。而在《钦定热河志》中,则通过考证指出凡城在平泉州的东南部。这一说法将凡城的范围缩小至今天的平泉市南部,具体位置可能接近五十家子镇或小寺沟镇。学者们普遍认为,会州城村的“会州城遗址”可能就是古凡城的所在地。会州城始建于辽太祖时期,废弃于明永乐年间,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然而,该遗址位于瀑河西岸的平坦谷地上,缺乏天然的防御条件,因此有学者提出疑问,认为其不适合作为凡城的遗址。
笔者在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真正的凡城可能位于黑山北麓,尤其是在小寺沟镇的黑山口村。这里靠近瀑河,地势险要,适合用来防御来自西方或南方的敌人。然而,当前并未发现魏晋时期的遗址作为证据支撑这一观点。无论是会州城村,还是黑山口村,二者相距不过四公里,因此二者位置差异并不大。从会州城村的地理距离看,它距离潘家口、右北平镇、柳城镇等地点的距离与《水经注·濡水》中的描述相符,但与《三国志》的里程数据并不一致,因此更符合燕代设立凡城的说法。
在研究古代凡城的过程中,学者们还发现,《三国志·乌桓传》提到蹋顿在凡城一带与曹操交战,而《三国志·武帝纪》则记载了曹操斩蹋顿于白狼山下。这一系列的地理记载和战争历史,进一步指向了古凡城可能位于白狼山附近。根据颜师古的注释,《汉书·地理志》指出白狼山位于白狼县境内,白狼县的故城址现位于喀左县平房子镇的黄道营子村。白狼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地形和历史背景,显示出与凡城在三国时期的军事作用和地理位置的契合度。
此外,白狼山附近的石城川水和白鹿山祠遗址也提供了进一步的线索。白狼山上的白鹿山祠遗址,按照《魏书·地形志》记载,曾是纪念蹋顿等阵亡将士的地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该遗址至今保存良好,且周围的地形特征与三国时期的记载高度吻合。
总的来说,凡城的确切位置至今没有定论。虽然会州城村和黑山口村等地都被提到作为凡城的可能遗址,但从历史文献、地理位置和战役背景的综合考量来看,白狼山一带的地理环境似乎更为契合,或许就是古代凡城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