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总理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期间,曾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培养了众多军事才俊,其中不少人最终走上了不同的政治阵营。很多历史爱好者好奇,周总理是何时离开黄埔的?事实上,在1925年中山先生去世后,蒋某人逐渐掌握了军校的控制权,并开始操控黄埔系的军权。他内心的反动倾向逐渐显现,并且在1926年发动了“中山舰事件”。此时,周恩来已经无法继续在黄埔军校工作,最终在1926年3月辞去职务,离开了黄埔。
黄埔的将领和学员们一般都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他们大多早已习惯了在纷乱的军政斗争中维持自己的立场,因此几乎没人敢为周恩来送行。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为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但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关乎个人的政治前途。毕竟,黄埔军校中的许多人都希望在军界或者政界继续发展。然而,仍然有一个人例外,他就是胡宗南。当时,胡宗南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一名营长,他毫不犹豫地去送周恩来一程。这一举动令周总理非常感动,也为两人之间的师生情谊增添了深厚的分量。
值得注意的是,胡宗南其实比周恩来年长两岁,出生于1896年。他的经历也颇为丰富,属于黄埔一期的学员中少数有较高文化素养的。胡宗南自幼学习成绩优秀,中学毕业后曾当过老师,教国文、历史、地理,后来又转行做报社的总编辑。可以说,在参加黄埔军校之前,他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文人背景,因此在后来成为军政界的双栖将领后,发展空间广阔。尽管胡宗南身高不到1米6,按照黄埔军校的录取标准,他本不该入学,但因为其他方面条件突出,才得以破格录取。
在黄埔军校,胡宗南因其出色的文化背景和快速的学习能力,能很快识别出老师们的水平。尤其对周恩来产生了深厚的敬意,常常积极参与周恩来主持的各种活动。由于胡宗南本身来自浙江,且深得蒋介石的器重,最终成为了国民党中的“天子门生第一人”。这样的背景下,胡宗南能够在1926年毅然决定为周恩来送行,无疑是一种极为难得的勇气和师生之情的体现。
二十多年后,胡宗南的职位逐渐升高,他成为蒋介石“剿共”的主要力量之一。尽管如此,周恩来始终没有放弃与胡宗南的联系。无论是西安事变,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周总理都曾多次写信劝说胡宗南,希望他能以大义为重,不再效忠于蒋介石。周总理一直认为胡宗南本质上并非坏人,他也并非铁石心肠,然而,胡宗南深深根植于传统的忠君思想,这使得他难以抛弃蒋介石。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胡宗南带领残余的国民党军队在四川与解放军对抗。周总理没有放弃,再次派遣胡宗南的旧部下张新去与他沟通,希望能够劝说胡宗南改弦易辙。胡宗南非常感慨,虽然他知道蒋介石已是败局在望,但他内心深处的旧有观念始终未能改变。他对张新说:“我不能辜负校长的知遇之恩。”得知胡宗南的决定后,周总理深感惋惜。
在解放战争中,胡宗南屡次遭遇败北,特别是在1947年占领延安后,他指挥部队在陕北一带与中央军长达一年多的追击战,却始终未能取得任何实际成果。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周总理派遣了红色特工熊向晖长期潜伏在胡宗南身边,保持与中央的情报畅通。熊向晖也曾客观地评价过胡宗南,认为他既具备不差的军事才能,也有较好的个人品格。1962年2月,胡宗南因病在台北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