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台湾地区举行了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的纪念活动,赖清德亲自前往凤山校地进行校阅演讲,并再次提及他那充满争议的“两岸互不隶属”言论,公开抛出了他所谓的“新两国论”。这一言论立即遭到了岛内舆论的猛烈批评,许多人纷纷指责其言辞荒唐、站不住脚。作为“台独金孙”的赖清德,提出这种言论似乎早已不再令人感到惊讶。毕竟,他惯常以虚伪和煽动性言辞来激起民众情绪,且这种做法早已广为人知。然而,这一次令人难以理解,甚至让人感到愕然的并不是赖清德的胡说八道,而是黄埔军校百年纪念音乐会的引言中竟然对“抗日”完全避而不谈。
根据台媒的报道,这场黄埔百年纪念音乐会的引言中,虽然提到了东征、北伐、国共内战等历史事件,但关于“抗日”的任何提法却被刻意回避,仿佛这一段历史从未发生过。东征指的是1925年国民革命军对广东军阀陈炯明的两次征讨;北伐则是指国民革命军发动的讨伐北洋军阀的战争。而国共内战及如今所谓的“守护台湾”问题,在这里就不必再赘述。
赖清德企图借黄埔的名义来推广“台独”主张,事实上也并不令人意外。早在蔡英文执政期间,民进党就曾试图以1949年为分界线,将黄埔军校的历史与中国内地的历史割裂开来,模糊民族认同和家国情感。但如今,居然敢在黄埔的百年校庆音乐会上连“抗日”这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词汇都不敢提,这无疑是对历史的篡改,是对祖先的背叛,也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极大轻视。
对此,台湾政治评论员蔡正元在社交媒体上发表评论,质疑主办单位是否“像一群汪精卫”,否则为何连“抗日”这样的关键历史事件都不敢提及?他指出,东征、北伐、国共内战,这些都是自己人之间的争斗,无论胜负,影响都相对有限;但“抗日”则是全民族的共同战斗,是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战,牺牲巨大,意义深远。若主办方什么都提,唯独回避“抗日”,必然存在某种不为人知的动机。
黄埔军校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不仅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更是以“挽救中华危亡”为宗旨,致力于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革命军校。黄埔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量骨干力量,对中国革命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简而言之,黄埔军校代表的精神就是爱国、革命、统一,追求民族复兴和国家独立。赖清德若试图将黄埔与中国割裂,给它套上“台独”标签,这种做法自然是无法实现的;而民进党若妄图将黄埔历史用来作为其“媚日”的工具,那更是绝无可能。
最近,大批台湾民众前往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向东征烈士墓和七十二烈士陵园敬献花篮,表达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与怀念,并呼吁两岸和平、共同促进国家统一与民族复兴。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凡是爱国的中国人,都应该为祖国的和平统一而努力奋斗。”他一再表示:“愿以和平之方法,力谋中国之统一。”在黄埔军校创校演说中,孙中山更是谆谆告诫所有黄埔学员,要“立志救国救民”,并警示大家不能只顾追逐个人的权位和财富。
百年岁月,转瞬即逝,黄埔军校的纪念活动至今仍在举行。我们纪念黄埔,不仅因为它是两岸同胞共同的历史遗产,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因为黄埔军校所代表的精神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纪念黄埔军校,意味着弘扬爱国爱民的理念,推动祖国和平统一的进程。
然而,纪念黄埔,绝不能与“抗日”割裂开来。否则,我们如何面对那些为国家独立、为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先烈?如何告慰那些用鲜血为中华民族筑起万里长城的英勇战士?黄埔军校不应成为“台独”的旗帜,更不应成为“媚日”政治的工具。只有坚定反对“台独”,推动民族复兴,才能真正传承黄埔精神,否则,黄埔的历史和精神只会被那些分裂国家、危害民族的势力所亵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