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中,清朝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尤其是晚清的历史,许多读者都非常熟悉。晚清时期有不少令人记忆深刻的历史人物,而其中,左宗棠无疑是一位非常重要的重臣。左宗棠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还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他对清朝历史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左宗棠有一个独特的习惯,就是不论何时何地都佩戴一副墨镜,甚至在见到皇帝和王爷时也从不摘下来。这一行为曾引发过一些争议。曾经有位亲王公开责备过左宗棠戴墨镜的行为,而左宗棠的一句话则让他哑口无言。那么,左宗棠到底说了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为大家揭开这个有趣的历史谜团。
左宗棠是晚清历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大家耳熟能详的他不仅以军事才能著称,还是当时洋务运动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他出生在湖南湘阴店,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出生。自幼聪颖,立志志向远大,苦读书却始终未能在科举中有所斩获。最终,他选择了投身于军事,并不断磨砺自己的战斗能力。1852年,太平军围攻长沙,左宗棠也加入了清朝的军队。结果,左宗棠带领清军成功击退太平军,一战成名。因而,他深得当时清廷的赏识。此后,左宗棠参加了多次战役,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使他名垂青史的,却是他对西疆的收复。自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起,直到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左宗棠花费了17年时间,成功收复了北疆和南疆,捍卫了国家的领土完整。这一巨大的贡献让他在去世后被尊奉为“昭忠祠”,永载史册。
如上所述,左宗棠的最大功绩无疑是收复疆土。而也正是因为这一贡献,左宗棠得到了太后的宠爱,甚至享受了一些特殊的待遇。例如,有人发现,自从左宗棠从疆地归来后,他总是佩戴着一副墨镜,既显得洋气,又带有几分滑稽。更令人惊讶的是,无论见到谁,左宗棠始终不肯摘下墨镜。按理说,见到比自己官职高的人,尤其是王爷,他人通常都会表现得恭恭敬敬,然而左宗棠却从不改变自己的风格,甚至在王爷面前依旧带着墨镜。起初,有些王爷和官员对此感到不解,甚至有些愤怒,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逐渐习惯了这种情形,再也没有提起过这件事。
有一年,居住在盛京的华硕亲王来京城拜见太后,并且去朝廷的军机处见到了左宗棠。按理说,左宗棠在见到华硕亲王时,应该表现得极为恭敬,但他依然没有摘下墨镜。华硕亲王见此情形,不由得有些不悦,然而他并没有直接责怪左宗棠,而是用一种委婉的语气问道:“季翁,您戴着这副黑眼镜,在屋里不觉得模糊吗?”左宗棠立即明白,亲王是在含蓄地批评他不摘墨镜。心领神会的左宗棠微微一笑,指着自己的墨镜回答道:“这是文宗显皇帝御用的眼镜,而且还是太后特别赏赐的,看得非常清楚,看得非常清楚!”话音刚落,华硕亲王立即站起身来,双手抱拳,向左宗棠深深鞠了一躬,连声道歉:“侯爷莫怪,刚才的言辞有失尊敬,实属冒犯。”此时,华硕亲王终于了解了左宗棠戴墨镜的缘由。
其实,左宗棠戴墨镜的习惯源自于他在疆地的艰难战斗。西部地区的风沙严重,天气极为恶劣,许多士兵,包括左宗棠在内,都患上了眼疾。为了保护眼睛,外国的传教士送给左宗棠一副墨镜。戴上墨镜后,左宗棠的眼睛终于不再受到日光和风沙的刺激,症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虽然回到京城后,眼疾有所恢复,但每当面对强烈的阳光或寒风,左宗棠的眼睛便无法忍受,流泪不断。因此,他便习惯性地佩戴着墨镜。
有一次,太后召见左宗棠时,左宗棠虽然不敢全程戴墨镜,但仍旧把墨镜摘下放在了衣袋里。然而,见到太后时,他眼睛不禁不停眨动,很快眼泪便流了下来。太后见状,十分好奇,于是询问左宗棠原因。左宗棠坦诚说出了其中的缘由,太后听后表示理解,并且特许他佩戴墨镜。太后甚至让他马上戴上眼镜,可惜左宗棠手一抖,墨镜不慎掉落在地上摔成了两半。太后见状,立刻命人将咸丰皇帝生前所用的墨镜赐予左宗棠。从此,左宗棠不仅获得了太后的厚爱,而且成为清朝唯一一个在任何场合都可以佩戴墨镜的人。
由此可见,有功之人总是能够享受特殊的待遇和恩宠,而像左宗棠这样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完全值得这些特权。清朝虽然已经灭亡,但像左宗棠这样的历史趣事依旧影响着我们,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值得反思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