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的海洋之梦,最早始于彼得一世的统治时期。在那个时代,俄国还只是一个以内陆为主的小国。尽管在16世纪,伊凡四世通过一系列扩张性战争为俄国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土地,但这并未满足俄国对海洋的渴望。伊凡四世虽然在立窝尼亚战争中尝试争夺波罗的海地区的控制权,但由于惨败,他错失了接触波罗的海的机会。到了18世纪初,彼得一世开始实施更加雄心勃勃的海洋战略。经过与瑞典持续21年的大北方战争,彼得一世终于在波罗的海东岸打开了通道,标志着俄国对海洋的梦想迈出了重要一步。
18世纪的中期,叶卡捷琳娜二世上台,她的外交和军事政策帮助沙俄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几次俄土战争中,沙俄不仅击败了奥斯曼土耳其,还成功摧毁了克里米亚汗国,继而获得了克里米亚半岛的控制权。通过这一系列的胜利,沙俄在黑海沿岸建立了强大的影响力,形成了在该区域的半壁江山。进入19世纪中期,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位期间,俄国再次向东扩展,轻松地从中国外东北地区获得了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使得沙俄成为了日本海域的主要力量之一。
这一时期,俄国的影响力已经扩展到西方、东方以及西南方的多个海域。尽管如此,沙俄始终不满足于现状,他们的战略目标转向了更加遥远的南方,尤其是印度洋。如果能够在印度洋建立自己的立足点,那对于沙俄来说,无疑是海上霸权的延伸。19世纪的沙俄不仅是扩张的黄金时期,也是英国在全球扩展海洋帝国版图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沙俄不断蚕食东方领土,而英国则忙于将海军舰艇部署到世界各地,控制重要的港口。沙俄的目标是土地,而英国则更加关注港口的控制。两者之间表面上没有直接的利益冲突,但问题在于,沙俄不仅需要土地,也同样渴望控制港口,这就注定了两国的目标发生了碰撞。
实际上,沙俄在向南扩张的道路上遭遇了英国的种种阻碍。从战略层面看,沙俄的最大敌人便是英国。要是没有英国的干扰,沙俄进军印度洋的梦想也许早已实现。然而,正当沙俄努力推进海洋战略时,英国的强大势力始终是一个无法忽视的障碍。直到1917年,俄国的沙皇政权崩溃,俄国未能实现这一宏伟的战略目标。不过,苏俄及其后来的苏联却获得了新的机会,尤其是在二战后,随着英国在全球影响力的急剧下降,苏联的崛起使得俄国人再次看到了进入印度洋的可能性。虽然英国的实力已经减弱,但美国的崛起又让俄国的战略目标变得复杂起来。
随着苏联崛起,俄国的目标并未放弃,尤其是在与英国的对抗逐渐成为历史后,苏联开始积极在印度洋寻找立足点。虽然面对英国的衰退,但苏联同样面临新的挑战。以土耳其和伊朗为例,苏联一直试图在这些地区扩展影响力,但土耳其加入了北约,伊朗则成为了美国的坚定盟友。为了实现进军印度洋的梦想,苏联选择了加强与印度的关系,向印度提供大量经济援助、物资支持和技术合作,并在中印摩擦中坚定支持印度,希望借此在印度洋建立军事基地。然而,印度并没有轻易答应,采取了灵活的外交策略,令苏联难以如愿。
在这一背景下,苏联将目光转向阿富汗,认为如果能够占领阿富汗,就能顺利进入印度洋。然而,阿富汗战争持续了长达十年的时间,最终导致苏联耗尽了大量资源,甚至伤及国力。即便如此,苏联依然未放弃他们的海洋梦想。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苏联几乎实现了进军印度洋的计划,尽管他们的本土依然无法直接接入印度洋,但通过在海外建立海军基地,苏联依然能够在该地区拥有重要的战略优势。如果勃列日涅夫再活几年,并与伊朗改善关系,或许苏联本土的直接通道会在他的领导下得以实现。
然而,1982年勃列日涅夫去世后,苏联面临了更加复杂的局势。1983年,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研发反弹道导弹和反卫星技术,以应对可能的核威胁。在当时,美国担心苏联的核武器和导弹发展超越了自己,为了防止这种局面,便提出了这一高技术含量的防御系统。而苏联此时正面临严重的经济压力,虽然星球大战计划可能加剧了军备竞赛,使苏联的负担更加沉重,但这一计划也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某些成果。苏联不得不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这一计划上,导致印度洋的战略目标被暂时搁置。
然而,1991年苏联解体,这一曾经的海洋梦彻底破灭。尽管如此,苏联留下的遗产依然深刻地影响着俄罗斯,尤其是在与印度和越南等国的关系上。俄罗斯继承了苏联对印度的长期支持,使得印度军队中大量装备了苏式武器,俄罗斯有机会利用这一优势。与此同时,苏联与越南的深厚关系依然存在,尽管俄罗斯在苏联解体后放弃了金兰湾,但若未来局势发生变化,俄罗斯仍有可能重新回到这个战略要地。至于印度洋,尽管俄罗斯在多个海域已站稳脚跟,但印度洋这一梦依旧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