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开放源自于那个时代国家(唐朝)实力综合体现;是一种国家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的综合体现;是一种多民族融合的综合体现。正是源自于这种自信才会体现在社会生活上呈现开放的态势:
一、宗教方面
虽然唐代主流意识推崇的是道教,因为唐朝皇室是李姓,他们尊崇老子为他们的祖先,因此道教在唐代可以说是得到皇室加持的身份,影响和发展都不小。
但在唐代社会上流行的并不是一种宗教,还有佛教,武则天就尊崇佛教,佛教也得到了上至皇亲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支持。然而是不是有这两种宗教就够了?当然不是,在唐代民间还流传景教(现在天主教),在现在的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二陈列室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可以见到当时景教也是在社会上流行的。在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里就有景教出现而且信奉的人也挺多,这也是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的。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波斯的祆教在唐代流传,这些宗教在同一个时期同一个国家流行并共存,既体现了当时皇帝的开明,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一个开放态势,也体现当时人民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是不是和我们现在的宗教政策相似。但这可是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
二、文化方面
唐代文化上的开放体现在对外它是一个文化输出的状态,而且由于多民族的交流融合,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也将外来文化吸收到唐代文化之中。对内来说它是一种开明、自由的风气。唐诗的繁荣,既有“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浪漫情怀;也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边塞豪气;还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现实感怀等等这都体现了唐代文化上的开放。而且并不止于此,像白居易的《长恨歌》直接把唐玄宗和杨玉环的事情拿来写,这要是在明清时期,还不得满门抄家,灭九族,而在唐代就没有一点事情。
三、人才选拔上
1.科举制的完善。在魏晋时期人才选拔是九品中正制,靠的家庭出身和推荐,这个对于下层寒士来说往上走的通道是非常狭窄的,而唐代在继承了隋朝科举制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使得当时的读书人有出头之日的时候,使得“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为可能。
2.外籍人士也可以在唐朝当官。在唐朝不仅仅是少数民族(突厥、吐蕃等民族)可以在朝廷当官,而且像许多国外来的外籍人士也可以在唐朝当官,著名的有日本的遣唐使阿倍仲麻吕(中文名晁衡)官至御史中丞、光禄大夫、秘书监。而且唐代还设置了宾贡科,专门让那些外籍人士通过科举来当官。
四、妇女地位提高
1.有一定的婚姻自由。《唐律疏议》中规定,假如子女在外,未征求父母意见,就私定终生的,法律是予以认可的,但是假如没有私定终生,又不听父母的意见,法律是不允许的。这在古代礼法制度下已经是有了很大的突破了,一般古代妇女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不能由自己来选择吗,但是在唐代它是有一定的妇女自由选择婚姻的自由的。同时《唐律疏议》还规定了离婚自由的条文“若夫妻不相安谐而合离者,不坐”意思就是加入夫妻感情不和,是允许离婚的。所以在唐代由女方提出离婚弃夫的,也是不在少数。有户部尚书裴矩的女儿因丈夫遭罪,上书皇帝请求离婚的,有出嫁后女子因父母没人养主动要求离婚回去侍奉父母的,也有被丈夫家虐待,逃出来要求离婚的(《太平广记》中载)。而且对出嫁和再嫁的约束在唐代也比较少,所以说在古代妇女婚姻相对最自由的唐代可以算一个了。这些也使得当时妇女私生活相对比较开放。
2.妇女有一定机会参政。唐代社会的开放包容使得妇女有一定机会参与国家政事,女皇武则天就不用说了,都当皇帝了,还有上官婉儿,中宗时期的韦后及太平公主这些都是在当时不可小视的政治势力。这是在上层社会的妇女,那么在下层社会的妇女也是有机会参与政事的,一般是通过宗教的形式,唐代佛道的繁荣出现了许多尼姑和女道士,她们是有机会出入王公贵族的家里,与当时的名流官员进行交流,参与政治事务当中。《旧唐书》中就有记载当时有一个女巫赵氏出入宫廷被封为陇西夫人。当然唐朝还出现了农民起义的女皇帝陈硕真,她在唐高宗永徽年间起义反抗朝廷暴政,自称“文佳皇帝”。
总之,唐朝的社会生活的开放体现在许多方面,之所以会呈现开放的态势,既是唐朝综合实力的体现,也是一种国家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民族自信的综合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