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宋时期最大的科考丑闻,是皇帝舞弊还是考官作弊?王安石也在
迪丽瓦拉
2025-06-25 01:32:24
0

在古代,自从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之后,后世王朝皆效法,成为了封建社会先才任官的基本制度。后历经唐宋,这项制度已经应得非常完善了,尤其是到了宋代,对于阅卷、防作弊都采取了各种措施,较之之前已经非常地完备了。

然而,考试作弊这种事朝朝代代都有,官方能做是只有一点,那就是对待的态度。一是防止作弊;二是发现作弊之后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为了防止作弊甚至闹出了不少笑话。

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有诗云“焚香礼进士,彻幕待经生。”这两句诗表面意思是说,在科举考试中,北宋王朝当时对待两个不同阶层举子的态度,即待遇上不公平。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为防止考生作弊所闹出的一个笑话。

据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当时的举人考完试后都是干干净净的,而学究(还无功名的读书人)考完后都是嘴上黑黑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举人所坐的考位,一应物品的供给齐全,陈设甚为排场。有关部门还给他们准备茶水和饮料。而学究科的考试,则帐幕毡席之类的用品全都撤去,也没有茶水,考生渴了就喝研墨用的水,以致人人都染黑了嘴巴。

按照沈括的说法,这并不是要故意为难考生,而是为了防止有人利用毡幕和送水进行作弊,原因是以前就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其实这种说法还是欠妥,也很不客观。学究考试会作弊,举人考试难道就不会作弊?显然有失公允,虽不是歧视,总还是另眼相看了。

这个也权当作笑话,搏君一哂吧。但是,王安石曾经做主考时有一场考试,却出了一桩咄咄怪事,我一直是怀疑王安石作了弊。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

宋仁宗嘉祐年间进士科考罢,贡院奏上进士名册后尚未殿试,可是在京师已妄传王俊民是这次科考的状元。大家都不知这种传言不知是从哪里来的,人们也不知道这个王俊民为何方神圣。但是当时的考官们都听到了这种传闻。只是不知王安石知不知道,但我觉得他是在装聋作哑。

当时王安石为知制诰。等到殿试时,王安石与天章阁待制杨乐道二人同为详定官(呈报皇上前最后审定的官员)。

按按照宋朝的制度,殿试举人先由初考官阅试卷,确定合格者的等级名次;然后再将试卷起来,送复考官审核,进一步确定等次,完了再封卷;最后才交付详定官。

详定官将呈上来的名次拆封审阅,并将初考官所定的等次,与复考官所定的等次对照,如果二者相同就不再变动,如果不同就再详阅不同者的试卷,要么按初考官所定,要么按复考官所定,但不得另外确定等次。也就说,有问题可以重新阅卷,但名次只能是二选一了。这是当时的制度。

当时名次转过来之后,王安石拆封后认为初考、复考所定的第一人都不合适,于是,便想从名册上另外取一人为第一。可是,杨乐道坚持原有的制度,不同意他这样做。这样,二人就为此事争吵不休,还没有结果。

时任太常少卿的朱从道这时为封弥官,闻知此事后想当个种事佬,同时也不想得罪他们二人,就对同掌封弥的人说:“二公何必要力争,我在十天前就已听说王俊民为状元。其事必然是预先定下来的,二公只不过自寻烦恼罢了。”

二人听到后还是各持己见,便各以自己的意见进呈禀奏皇上,想让皇上来定。皇上听完后诏令让按照王安石的意见来办理。也就是说,这个第一不是原来初、复官所定的第一了。

后来等到发榜后,果然如坊间传闻,状元真的是王俊民。只是朱从道为何说是“预先定下来的”呢?

这事确实没有下文,但让人总觉得蹊跷。这个王俊民到底与刚开始的这个第一有没有关系?是前面的考官在作弊,还是王安石在作弊?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此事肯定与宋仁宗有关,这个王俊民或许与皇室有着不寻常的关系。

第一种可能,王安石不知情。由于王俊民与皇室的关系,他老早就走了上级路线,宋仁宗承诺其为本科状元,并私下告知两位考官,于是他的名次便排在了第一位,剩下的就是等待皇帝点状元了。

而王俊民又在市井吹嘘,但王安石并不知情。所以在最终的审核中,王安石觉得他才学不及其他人,认为名次排的不合理,不顾原有的制度,非要将他撤掉。

第二种可能,王安石知情。王安石与宋仁宗一起内定王俊民为状元,王安石发现排在第一的不是王俊民,所以要推翻原来的第一,重新将王俊民放在第一。所以,朱从道认为他不必过于较真,反正这状元尽早都是王俊民的。

第三种可能,这次的争执与王俊民无关。王安石发现这个第一确实不配,便执意要改,众人出言相劝,让他不必太过于认真。

总之,此事疑点甚多。如将最终结果与坊间传闻结合起来想,这无疑是一次作弊,也有可能是宋朝最大的考场作弊案,因为,皇帝有可能参与了。当然,将其说成是科考“丑闻”可能更为确切。

如果作为唐宋八家之一的王安石真的是作弊的“帮凶”,那个就真的太不光彩了。不管王安石在此事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但他却给宋朝今后的科考开了个不好的头,即,破坏了原有的科举制度。从他开始以后,详定官得以另立进士名次,后来遂成为定例。

参考:沈括《梦溪笔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完... 1123年,在攻取辽国最后一座都城南京析津府后,完颜阿骨打带着战利品班师回朝。可是在行至半路时,他突...
原创 项... 公元前202年的一个冬夜,乌江边上寒风呼啸,天地间一片肃杀。一位身披战甲、英气逼人的将领站在江水边,...
原创 古... 自陈胜吴广发起了华夏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泽乡起义以来,大型的农民起义事件,往往代表着朝代更迭,又或是将...
原创 每...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有着83个王朝和559位皇帝(具体数字因计算方式不同略有出入)。我们常说“中华上...
原创 “... #文章首发挑战赛# 阅读本文之前,请你停留10秒钟,点击“关注”,这样您可以每天可以收到柳州阿妹为你...
原创 为... 两人俱是战国四大名将。 灭赵亡楚吞燕,史上著名的灭国达人,也是功成名就全身而退的典型。秦灭六国第一功...
原创 1... 1969年,贺龙元帅含冤去世,消息很快传到了李仲公耳朵里。 李仲公并不感到悲伤,因为,他此刻春风得意...
原创 王... 王翦父子是统一6国大功臣,为何秦统一之后却失踪了? 王翦父子是统一6国大功臣,为何秦统一之后却失踪了...
原创 别... 对喜欢《三国演义》的人来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可以说是这本书最大的转折点。大部分读者心中这个情节就是三...
中国社科院古代史所副译审杨品泉... 澎湃新闻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方面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退休干部、原编译室副译审...
原创 回... 街亭之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北伐的一场决定性战事,也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最大败笔。 这场战役的失败,不...
原创 新...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我党与国民党签订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我党在10月正式将江西、福建、浙...
原创 假... 大家好,论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国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时间都不会超过三百年,估计清朝也不会例外...
原创 古... 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十三四岁还是上初中的年纪,谈婚论嫁一般都是大学毕业后才会考虑的事情,但是在我国古...
原创 “...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变中,每一个时代的择偶标准都不同。就算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对自己的择...
原创 初... 初唐故事:房玄龄遗憾离世,唐王朝荡平西域 房玄龄次子房遗爱,娶帝女高阳公主(唐太宗第十八女)。会值...
为“江南”溯源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 12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为“江南”溯源》的报道。 江南,是中国...
秦始皇铸传国玉玺:皇权象征的传... 秦始皇那雄图霸业可谓震古烁今,把六国都给覆灭了,四海之内皆归其统治,可他心里对权势的渴望就像个填不满...
原创 一...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
原创 初... 初唐故事:王玄策使天竺平乱,李淳风观天象预言 唐太宗亦厚赏来使,遣令西归。且命玄奘翻译佛经,玄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