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65岁高龄,抬棺挺进新疆,为何主张缓进急战?此战有多难?
迪丽瓦拉
2024-06-28 00:33:41
0

原标题:左宗棠65岁高龄,抬棺挺进新疆,为何主张缓进急战?此战有多难?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左宗棠是我国晚清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同时也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正是因为有他的正确领导,清朝才能收复被侵占多时的国土。

清朝晚期,国家内部混乱不堪,本有内忧,又遇外患,左宗棠先是为国平定了捻军之乱,之后又平定了回民斩杀汉人的暴乱。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国家被外敌搅扰的焦头烂额之时,新疆又被当时的浩罕国在英国的帮助下,强制侵占。

为了收复新疆,收复国家领土,左宗棠不顾自己已经65岁高龄,抬棺挺进新疆,势必要将外来的侵略分子赶出去。

这一仗对于左宗棠而言,只许胜不许败,哪怕是牺牲在战场,也要将国家领土收复回来,为此,他甚至抬着棺材上了战场。

正是因为左宗棠抱有这种必胜的信念,所以最终清朝的大军在他的带领下,赶跑了趁人之危的侵略分子。

不过,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在历史书上或许对这一段历史有过一定的了解,但知晓的却并不全面,这一仗虽然士气满满,但也不是轻而易举能取得的胜利。

收复新疆究竟有多难?而本就是艰难的战役,左宗棠为何又主张“缓进急战”的作战策略呢?

新疆的地理环境恶劣,对于当时进军的清军来说,路程太过遥远,且这一路以来,少有绿洲,那么喝水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当时左宗棠带领清军人数众多,那么需要的补给自然也是大量的,但他们当时的行军路线,几乎是看不到水源的,从一个绿洲到另一个绿洲,需要很长时间的一段路程。

那么在没有绿洲,没有水源的这段路程中,战士无法及时补充身体里所需的水分,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据历史记载,左宗棠的军队从酒泉到达哈密的进程中,要经过大片的荒漠,而荒漠中的泉眼是稀少的,根本不够军队内全部士兵所需的水量。

而且因为当时出战的军队,几乎都是由步兵组成的,且还携带着重炮,所以行军速度并不快,这样一来,如若无法及时补充身体水分,将士们的生命安全都成了问题,就更别提打胜仗了。

在此情况下,这个作战计划不得不做相应的调整,部队不能一起进军,只能分批前往,这样等前一批军队饮用完泉眼里的水后,第二批军队再赶来时,泉眼里已经渗出了足够的泉水以供军队饮用。

因为分批前进,所以这支队伍到达目的地,用时长达4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缺水外,天气问题所带来的影响,更加的致命。

因地理位置特殊,清军进军的路线,正处严寒之地,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对于这些将士来说,简直是“催命符”。

如若在这种天气中走上了三两天,况且还能咬牙坚持一下,但这些将士需要在这种低温天气中,行走上月的时间,其痛苦程度,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天气恶劣,为什么左宗棠仍决定要在此时行动呢?

因为这一仗必须要在敌方秋收之时发动,这样才能夺取敌人的粮食,我方军队才有足够的补给。

所以,即便天气恶劣,也不能耽误在7月-8月开战的计划,那么将士只能咬牙忍受低温天气所带来的痛苦。

从缺水少粮到低温严寒,清军这一路走来,饱受身体上的折磨,按作战条件来看的话,清朝的军队相较于在新疆本地精神饱满,整装待发的战士而言,是不占有优势的。

一方经历了长途跋涉,身体已经透支,而另一方在原地休整,调整好最佳的状态准备作战,这2方战士的精神状态已经是天差地别了。

那么在此情况下,清军又是如何取得的胜利呢?

毕竟入侵新疆的侵略者因有英国的支持,所以作战武器也是一流先进的,并不逊色于我朝,左宗棠又是怎么打赢这场胜仗的呢?

虽然当时的清军作战条件不利,但作为领导者的左宗棠与手下的将领以及士兵是一条心,他们都对这一场战役,抱有必胜的决心。

所以,即便长途跋涉已经使得将士们身心俱疲,但因着有必胜的信念,军队中的士气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

对于行军打仗而言,士气是胜利的必要因素,如果士气低沉,那么哪怕是拥有最先进的作战武器和最严密的部署计划,也难保证战争能取得胜利。

清军当时必胜的信念使得大家士气满满,这是这一仗取胜的关键因素。

而另一个取胜的关键,则是“服从”,都说“军令如山”,可其实在部队中,上下级因观念不和而影响作战的情况不在少数。

但左宗棠的下属对于左宗棠的命令,则是绝对的信任及服从,从不会出现下级擅自做主,质疑将领的情况。

左宗棠作为领导者,对于手下的这些领军大将也是极为信任的,双方配合默契,才能使得计划顺利进行。

当时的左宗棠主张的是“缓进急战”的作战计划,对于他的这一主张,各领军将士都是绝对服从的。

“缓进急战”即是缓慢前进,急速作战,在前期备战时,一定要准备充分,做好周密的部署,即便进程缓慢,也不能有任何的差错。

而急战则是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迅速出手,速战速决,在敌方还未反应过来时,就尽快的结束这场战争。

事实证明,左宗棠的主张在当时是最正确的决定,正因如此,他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收复了乌鲁木齐以及天山以北的大部城堡,基本平定了新疆。

如果不是因为有左宗棠的严密部署,收复新疆的这场战役,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取得胜利!

“五风十雨岁则输,左图右史身其康;从古爱人须学道,自来明善可诚身”

左宗棠为我国领土收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军事思想有不同于同时代人的高明之处,而在花甲之年扶棺出征也证明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虽然百年岁月匆匆流逝,我们难再见左宗棠的风采,但他的英雄事迹不会被遗忘,而这样的英雄,值得被历史铭记,被后人铭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原... 正如周恩来总理对溥仪所讲:“你当皇帝的时候才两三岁,那时的事不能让你负责。但在伪满时代,你是要负责的...
青砖灰瓦间的时代变奏:解码通江... 在川东北的崇山峻岭间,通江县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的改造工程正掀起一场静默的革命。这个总投资超亿元的...
原创 苏... 在正文开始前,我们先来看这张图: 【毒教材的部分插图截取】 这是2022年爆出的中小学生教材插图,...
原创 建... 建文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由于作为太子的爹朱标英年早逝,早早就被爷爷朱元璋立为皇太孙,作为大...
双奖演员领衔、金牌主创打造,《... 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持续“圈粉”的文化热潮中,一场穿越千年的西汉家宴正悄然在舞台上“复活”。由湖...
原创 苏... 在1911年清朝灭亡后,外蒙古迅速宣称“独立”。当时的中国局势动荡不安,国内外的危机四伏,边疆问题几...
西汉最硬气的开国功臣:刘邦喊他... 公元前195年,长乐宫的病榻前,弥留之际的汉高祖刘邦给皇后吕雉留下政治遗言: "曹参之后,可令王陵为...
原创 纵... 自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它南下灭亡西夏、金、宋,西征花剌子模、西域诸国、中东地区乃至欧洲地区...
原创 北... 1947年夏天,新疆北塔山的上空,风声呼啸,似乎预示着一场风波的来临。一队中国骑兵正在边境线上紧张巡...
原创 刘... 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后,为何对功勋卓著的韩信、萧何痛下杀手,却始终信任谋士张良?这个看似矛盾的历史现象...
原创 原...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名利都是每个人追求的对象,尤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尊荣,更是追求的焦点,而且...
原创 大...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康乾盛世的鼎盛时期开始,一直到其覆灭,经历了无数波折和剧烈的变迁...
原创 清... 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的第二年,宣统皇帝宣布退位,这意味着统治中国近300年时间的清政府,已经土...
原创 兄... 前言: 在革命年代,有许多普通家庭为了国家的自由和独立献出了自己的一切,其中罗家一家便是其中之一。他...
原创 明... 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经历了许多的朝代的变迁,不过要说讨论最多的一个朝代,估计就是明朝了。大家对明朝的...
原创 溥... 清王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3岁初登帝位,一生担任过2次皇帝,并且都是傀儡皇帝。他这一生过得并不安详...
北齐后主高纬:乞丐皇帝的另类生...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皇帝以其豪华的生活、卓越的才能和辉煌的业绩而被人铭记。然而,北齐后主高纬的故...
原创 原... “迁徙”之事自古有之,通常而言都是落后地区往发达地区迁, 古代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迁徙之地有一个统...
原创 原... 文/晚风暮雨 甲申之变,明朝灭亡,江南的明朝宗室在文臣武将的支持下,先后建立起弘光、隆武、绍武、永历...
原创 原... 我们观看历史记载时,会注意到一个细节,许多在位期间内政、外战都处理地极好的皇帝,会被称作千古一帝,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