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65岁高龄,抬棺挺进新疆,为何主张缓进急战?此战有多难?
迪丽瓦拉
2024-06-28 00:33:41
0

原标题:左宗棠65岁高龄,抬棺挺进新疆,为何主张缓进急战?此战有多难?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

左宗棠是我国晚清著名的政治家与军事家,同时也是我们的民族英雄,正是因为有他的正确领导,清朝才能收复被侵占多时的国土。

清朝晚期,国家内部混乱不堪,本有内忧,又遇外患,左宗棠先是为国平定了捻军之乱,之后又平定了回民斩杀汉人的暴乱。

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国家被外敌搅扰的焦头烂额之时,新疆又被当时的浩罕国在英国的帮助下,强制侵占。

为了收复新疆,收复国家领土,左宗棠不顾自己已经65岁高龄,抬棺挺进新疆,势必要将外来的侵略分子赶出去。

这一仗对于左宗棠而言,只许胜不许败,哪怕是牺牲在战场,也要将国家领土收复回来,为此,他甚至抬着棺材上了战场。

正是因为左宗棠抱有这种必胜的信念,所以最终清朝的大军在他的带领下,赶跑了趁人之危的侵略分子。

不过,作为后来人的我们,在历史书上或许对这一段历史有过一定的了解,但知晓的却并不全面,这一仗虽然士气满满,但也不是轻而易举能取得的胜利。

收复新疆究竟有多难?而本就是艰难的战役,左宗棠为何又主张“缓进急战”的作战策略呢?

新疆的地理环境恶劣,对于当时进军的清军来说,路程太过遥远,且这一路以来,少有绿洲,那么喝水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当时左宗棠带领清军人数众多,那么需要的补给自然也是大量的,但他们当时的行军路线,几乎是看不到水源的,从一个绿洲到另一个绿洲,需要很长时间的一段路程。

那么在没有绿洲,没有水源的这段路程中,战士无法及时补充身体里所需的水分,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据历史记载,左宗棠的军队从酒泉到达哈密的进程中,要经过大片的荒漠,而荒漠中的泉眼是稀少的,根本不够军队内全部士兵所需的水量。

而且因为当时出战的军队,几乎都是由步兵组成的,且还携带着重炮,所以行军速度并不快,这样一来,如若无法及时补充身体水分,将士们的生命安全都成了问题,就更别提打胜仗了。

在此情况下,这个作战计划不得不做相应的调整,部队不能一起进军,只能分批前往,这样等前一批军队饮用完泉眼里的水后,第二批军队再赶来时,泉眼里已经渗出了足够的泉水以供军队饮用。

因为分批前进,所以这支队伍到达目的地,用时长达4个月的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缺水外,天气问题所带来的影响,更加的致命。

因地理位置特殊,清军进军的路线,正处严寒之地,零下十几度的气温,对于这些将士来说,简直是“催命符”。

如若在这种天气中走上了三两天,况且还能咬牙坚持一下,但这些将士需要在这种低温天气中,行走上月的时间,其痛苦程度,不是一般人能忍受的。

或许有人会问,既然天气恶劣,为什么左宗棠仍决定要在此时行动呢?

因为这一仗必须要在敌方秋收之时发动,这样才能夺取敌人的粮食,我方军队才有足够的补给。

所以,即便天气恶劣,也不能耽误在7月-8月开战的计划,那么将士只能咬牙忍受低温天气所带来的痛苦。

从缺水少粮到低温严寒,清军这一路走来,饱受身体上的折磨,按作战条件来看的话,清朝的军队相较于在新疆本地精神饱满,整装待发的战士而言,是不占有优势的。

一方经历了长途跋涉,身体已经透支,而另一方在原地休整,调整好最佳的状态准备作战,这2方战士的精神状态已经是天差地别了。

那么在此情况下,清军又是如何取得的胜利呢?

毕竟入侵新疆的侵略者因有英国的支持,所以作战武器也是一流先进的,并不逊色于我朝,左宗棠又是怎么打赢这场胜仗的呢?

虽然当时的清军作战条件不利,但作为领导者的左宗棠与手下的将领以及士兵是一条心,他们都对这一场战役,抱有必胜的决心。

所以,即便长途跋涉已经使得将士们身心俱疲,但因着有必胜的信念,军队中的士气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

对于行军打仗而言,士气是胜利的必要因素,如果士气低沉,那么哪怕是拥有最先进的作战武器和最严密的部署计划,也难保证战争能取得胜利。

清军当时必胜的信念使得大家士气满满,这是这一仗取胜的关键因素。

而另一个取胜的关键,则是“服从”,都说“军令如山”,可其实在部队中,上下级因观念不和而影响作战的情况不在少数。

但左宗棠的下属对于左宗棠的命令,则是绝对的信任及服从,从不会出现下级擅自做主,质疑将领的情况。

左宗棠作为领导者,对于手下的这些领军大将也是极为信任的,双方配合默契,才能使得计划顺利进行。

当时的左宗棠主张的是“缓进急战”的作战计划,对于他的这一主张,各领军将士都是绝对服从的。

“缓进急战”即是缓慢前进,急速作战,在前期备战时,一定要准备充分,做好周密的部署,即便进程缓慢,也不能有任何的差错。

而急战则是在准备充分的情况下,迅速出手,速战速决,在敌方还未反应过来时,就尽快的结束这场战争。

事实证明,左宗棠的主张在当时是最正确的决定,正因如此,他仅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就收复了乌鲁木齐以及天山以北的大部城堡,基本平定了新疆。

如果不是因为有左宗棠的严密部署,收复新疆的这场战役,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取得胜利!

“五风十雨岁则输,左图右史身其康;从古爱人须学道,自来明善可诚身”

左宗棠为我国领土收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军事思想有不同于同时代人的高明之处,而在花甲之年扶棺出征也证明了他强烈的爱国之心。

虽然百年岁月匆匆流逝,我们难再见左宗棠的风采,但他的英雄事迹不会被遗忘,而这样的英雄,值得被历史铭记,被后人铭记。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揭... 前言 在唐朝的辉煌篇章中,有一段历史被深深铭记——一位皇帝的统治,不仅改变了帝国的命运,更在历史长河...
原创 及... 侵华日军将领及川源七中将,与中村正雄是陆大第32期同学,在昆仑关战役期间,曾任第五师团步兵第9旅团长...
原创 1... 宋希濂与胡宗南在汉中进行了一次重要的、长达六小时的密谈。这次会面对于两位国共内战中的重要人物来说,具...
原创 6... 引言 1951年春,一个冰雪消融的季节,时任总政治部主任肖华刚刚做好志愿军回国代表团接待等工作,准备...
原创 蒋... 1949年4月25日,浙江奉化溪口。 第三次“下野”的蒋介石臂挂拐杖,呆呆站立在母亲墓前,沉默不语。...
原创 晚... 1885年9月5日,原本是很平常的一天,但是因为一个人的去世,让很多人都陷入悲伤之中。作为晚晴第一硬...
原创 红... 徐海东指挥的红25军在当时是真的富得流油,正儿八经的德械军团!区区不到3000人的部队,不到20岁的...
原创 他... 他是北洋水师的英雄,为何半个世纪来,一直被认定是民族败类? 1962年,国内上映了一部名叫《甲午风云...
原创 九...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李白在侠客行中用这两句话赞扬侠客的仗义,这句话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经典之所以...
原创 刘... 刘璋为什么不听谋士的劝告非要迎刘备入川呢? 人人都知道刘璋不行,周瑜打赢赤壁之战后,就开始惦记着要直...
原创 许... 毛主席让卫士修补拖鞋 1969年6月的一天,刚睡了几个小时的毛主席从床上醒来。 他先是看来一眼外面已...
原创 唐... 唐诗中最巧妙的一首“洞房”诗,寓意深刻,耐人寻味,一时成千古佳话 闺意诗,一般是写少女、少妇在闺阁中...
原创 何... 他是民国上将之一,他是黄埔军校的教官之一,他是蒋介石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但也曾多次与蒋介石不和,这位传...
原创 1... 寺庙是古代劳动人民信仰的象征,一直到了近代,人们对于寺庙仍然保持着崇高的敬仰,就连当时的许多知识分子...
原创 徐...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死后的世界有过无数的猜测,正是因为未知,所以人们只能将生前最珍贵的东西一同埋葬,希...
原创 在... 高品彪,一个看似普通的中国人名字,却是侵华日军将领的名字,此人曾担任高雄要塞司令官、第十五师团步兵第...
原创 朱... 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走的很安心,留下年仅21岁、忧心忡忡的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虽然即位称帝,但朱...
原创 此... 此人若非英年早逝,55年该是何军衔?继任者后来被授予元帅 湖南,这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曾经出现了无数的...
原创 为... 时代之变:汉化与胡化之间进行完全融合地典范,当时的地缘政治环境已经不能复制了,特别是境内外的政治风向...
原创 冯... 一,西北国民军代总司令张之江 张之江是“五虎将”里面的老大,也是西北国民军中地位仅次于冯玉祥的,他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