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壮志难酬的咸丰帝只能拖着病躯,和皇后以及心爱的懿贵妃,逃往了位于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
只是他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去便是永远,等到回北京的时候,就已经是躺在棺材里了,年仅31岁。
6岁的太子载淳随之继位,是为同治皇帝,他的母亲懿贵妃也改头换面,成为了世人皆知的慈禧太后,垂帘听政,闪亮登场。
同治在位期间,潜心学习,倡导新政,使得清朝出现了一段短暂的中兴局面。
但可惜的是,还没等众人看到他更多的成绩,同治也和父亲一样,匆匆结束了更短的、只有19年的一生。
关于同治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毕竟是一位19岁的年轻大小伙突然暴毙,说什么都让人觉得有些蹊跷,如今回头再看,才发现他的死和慈禧脱不开干系,甚至早死是一种幸运。
母后毒辣,威压日盛
载淳当上皇帝的过程,既没有“九子夺嫡”的惊险,也没有“秘密立储”的悬念,原本是可能有一个弟弟与他争一争,但早在还没起名字的时候就夭折了。
所以,咸丰死后,就剩载淳这么一个独苗,他便无比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皇位继承人。
九子夺嫡
根据咸丰的遗诏,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等八人被任命为赞襄政务王大臣,辅佐小皇帝理政,后世也将这八位并称为了“顾命八大臣”。
在普通人看来,一切似乎都在平稳运行着,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对与慈禧这种政治“老油条”来说,她很快就意识到了风平浪静下的暗流涌动。
如今远离京城,各方势力都在盯着他们母子二人的一举一动,一个不小心就可能会满盘皆输,在载淳坐到龙椅上之前,慈禧不敢有丝毫放松。
果然,三种势力的雏形很快就显现了出来——支持慈禧的为一派,八大臣为一派,驻守京城的恭亲王奕䜣是另一派。
他们都想把权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由此开始明争暗斗。
八大臣自认关系网庞大,人多势众,既强烈反对慈禧站到台前,说什么后宫干政违背祖制,又找借口排斥奕䜣前来拜谒先皇梓宫。
一番操作下来,不仅没有让本方占得便宜,获取先机,还促成了慈禧和奕䜣的合作。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嘛。
奕䜣
慈禧开始四处联络,既说服了东宫太后慈安,又将奕䜣请到了热河,两个人不顾旁人的议论和反对,在小黑屋里商讨许久。
两个多小时后,他们最终敲定,等回到北京后伺机发动政变,奕䜣当晚就动身返京开始了准备工作。
慈禧在之后几天里,一边若无其事地操办咸丰的丧事,一边故作退让,处处避其锋芒,麻痹八大臣。
不明真相的众人也逐渐猖狂起来,多次扣押需要交给慈禧审阅的奏折,言语之间也毫无敬意。
当年只有6岁的小皇帝,经常被这种恐怖的氛围吓哭,甚至还有一次直接尿了裤子,把慈禧的衣服都给沾湿了。
矛盾已经彻底没有回旋的余地,慈禧铁青的脸色,也意味着八大臣嚣张的日子即将走到尽头。
当年九月底,两宫太后顺利回宫,在奕䜣的斡旋下,朝廷内部早就达成了一致,众臣当即上书,奏请慈禧乾纲独断,肃清朝政。
八大臣直到这时才明白,自己已经深陷圈套。
这些人中,肃顺被斩首示众,载垣和端华被迫自尽,其它人尽皆革职流放,史称“辛酉政变”。
成功掌握权力后,慈禧替儿子接受建议,改年号为“同治”,这两字一语双关,既代表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共同垂帘,也指君臣一心共谋大业。
然而,在没有人注意到的角落,同治皇帝已经被母亲的强势深深影响了,他恐惧、郁闷、敬畏,即使到亲政之后也没能摆脱那只无形的大手。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便注定了同治的悲惨结局。
声色犬马,聊以自慰
同治皇帝在位整整13年,但是亲政却只有短短一年,等于他其实是空有一个皇帝称号,实际就是母亲慈禧太后的傀儡。
感同身受一下,别说皇帝了,就是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被关在深宫大院中十几年,无时无刻被关注,对长辈的话要言听计从,估计也早都憋出毛病来了。
如果政治权力难以把握尚能接受,就当享清闲了呗,那面对自己的人生大事,婚姻问题也要被母亲牵制,这就让同治来到了崩溃的边缘。
同治十一年,皇帝到了该大婚的时候了,慈安和慈禧两位太后,分别给出了自己的推荐人选,前者是阿鲁特氏,后者是富察氏。
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同治皇帝竟然少见的公然反对母亲,挑选了慈安太后推荐的阿鲁特氏为皇后,这让慈禧大失脸面。
同治和阿鲁特氏两情相悦,本该是对神仙眷侣,但不甘失败的慈禧偏要横插一脚,既要求儿子多关照富察氏,又对阿鲁特氏百般刁难,甚至是加以威胁。
眼看和自己心爱的人都无法安稳生活,同治皇帝最后的希望也彻底破灭了,他开始自暴自弃,找各种途径宣泄内心的愤懑。
酒、烟、妓,成为了导致同治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长期的饮酒和吸食烟叶,虽然使同治暂时放下了眼前的苟且,却也悄悄夺走了他的健康。
除了精神上的放松,年轻小伙子的内在也需要宣泄。
据说在奕䜣儿子载澄的带领下,同治皇帝一有空就微服而出,逛窑子,喝花酒,渐渐竟然染上了一些脏病。
本就脆弱的身子骨,哪还经得起这样的折腾?这不,19岁刚过,同治便一命呜呼了。
根据正史的记载,同治皇帝是死于天花,各种诊断过程都有据可查,只是一些专家在分析症状的时候,提出了一种说法,当时同治感染的可能并不是天花,而是梅毒。
总之,在慈禧的高压之下,同治的早逝,又何尝不是一种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