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通过观察魏延人品和相貌后,早已断言:此人脑后生有反骨。
那么刘备为什么不顾诸葛亮的警告,还重用魏延,不害怕他谋反吗?
打铁还需要自身硬,先来看看魏延个人的实力到底如何?
我们一般只知道三国时期,魏蜀吴的蜀汉有五虎上将:赵云、关羽、张飞、黄忠、马超,却很少有人了解魏延的真实实力。
公元前219年,刘备攻占汉中以后,大家都推举张飞任职汉中太守。然而让人意外的是,刘备却力排众议,任命魏延为镇远将军,负责镇守汉中。
众人纷纷表示不理解,凭啥啊?
当时刘备问魏延:如何镇守?
魏延回答:如果曹操举国之力来攻打,我愿为先锋为您挡住他,如果曹魏只是一个将军带领10万大军来攻,我请命出战吞并他们。
这样的豪言壮语出自魏延口中,可以想象需要多么的自信。
自信源于实力,看看魏延的实力吧。
公元220年,“武圣”关羽,五虎之首,兵发襄樊,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曹操甚至生出迁都的想法。
不想吕蒙用陆逊之计,白衣渡江,奇袭荆州,使得后院起火,关羽回军,结果节节败退,最终败走麦城,突围时,被设伏的潘章部将马忠生擒,关羽誓死不降,被东吴所杀。
然而,尽管关羽已经倒下,但曹魏的军队却并未能拿下襄樊。因为在这里,还有一个人——他就是魏延。曹魏的2万大军在魏延的顽强抵抗下,竟然束手无策,始终无法突破襄樊的防线。这场战斗,成为了一场奇迹般的战役,魏延也因此一战成名。
关羽死后不久,黄忠病死。
公元221年,刘备起倾国之兵七十万伐吴,命张飞为先锋。
张飞暴而无恩,酒后常鞭打士卒,此时因兄长之死,悲愤交加,于是勒令全军戴孝,限期部将范疆、张达造出全军所需的白衣白甲,否则军法处置。
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二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趁张飞熟睡,杀死张飞,砍下首级,投奔东吴。
公元223年马超病死,同年刘备病死,扶不起的阿斗刘禅继位。
6年后,公元229年,赵云病死。到此,蜀汉五虎上将全都不在了,再无猛将可用。
诸葛亮即使再算无遗策,刘禅即使再不情愿,北伐中原的国之大计面临无人可用的尴尬局面。
所以,仅次于五虎的魏延粉墨登场,被重用,这是无奈之举。
影视剧中说诸葛亮知道魏延要反,公元234年死于五丈原前,给马岱留下锦囊妙计,让其除掉魏延,这是后人杜撰的。
实际上,魏延之死这个黑锅一直让诸葛亮背了很多年,杀害魏延的其实另有其人。
北伐时,魏延对诸葛亮有所不满确实不假,毕竟自己兵出子午谷的计策不被采纳,而且总是不讲道理和杨仪对着干,这些诸葛亮心中有如明镜,但是诸葛亮是如何对待这样的魏延呢?
诸葛亮并没有就此冷藏魏延或是排挤魏延,如果这样做了,魏延也不会在北伐中如此风光,立下这么多的功劳。
魏延与杨仪闹矛盾,诸葛亮一清二楚,曾经多次派费祎前去化解,却始终是治标不治本,这也成了诸葛亮的一块心病。
诸葛亮认为魏延和杨仪二人一武一文,都是蜀汉的支柱,“不忍有所偏废”,但又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导致二人关系愈加恶化。
当诸葛亮知道自己大限将至的时候,秘密召见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安排自己死后退军的细节,并决定由魏延断后,姜维次之。
魏延当时不在场,这是事实。是诸葛亮有意不让魏延参加还是事出有因呢?其实当时的魏延很有可能驻兵在马冢山或兰坑一带,而当诸葛亮病重,也没有办法及时的让魏延到大本营托付后事。
诸葛亮并没有遗计杀魏延,从他的遗言:“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如果魏延不服从撤退的命令,大军可先行出发。至于如何处理魏延,诸葛亮并没有留下片言只语。
由此看来,其实只要事态不恶化,魏延是不会丢掉性命的。而导致局面失控的人,便是费祎。
魏延得知诸葛亮病逝后立即表示: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
意思就是诸葛亮虽然死了,但是我魏延还在,你们把丞相带回去奔丧,我自己率领部队继续北伐,哪能因为一个人死了就耽搁北定中原的大事?何况我魏延是什么人,那个杨仪算老几,我凭什么给他断后?
说完这番话后,魏延便要求费祎与自己一起商量安排撤回汉中的人选及留守前线的将领,同时还要求费祎与自己一起联名签署通告去通令其他将领。
魏延以为撤退的军令是杨仪提出的,本来两人就有矛盾,现在更是不服,所以还要追击敌军,这时费祎并没有说出实情。
这个费祎不仅仅没有说出实情,更是飞马逃走了,此事魏延更是觉得受到了杨仪、费祎等人的戏弄,勃然大怒,事态变得不可逆转。
两人都向刘禅举报对方谋反,刘婵没主意,召集董允、蒋琬商议,这两人到底谁谋反?两人一琢磨回复刘婵:臣等可以担保,杨仪是个书呆子,不可能谋反,至于魏延,谋不谋反不好说。
那言外之意就是魏延反了呗,于是,刘禅命令蒋琬带领禁卫军北上拦截魏延,而杨仪也带领部队南下追击魏延。
魏延最后逃到汉中,被马岱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