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若马谡不把兵马放在山上,能守住街亭吗?看看三国志的评价就懂了
迪丽瓦拉
2025-07-05 22:33:04
0

都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除了某些浓妆艳抹的妖艳货实在看不清本来面目,历史这面照妖镜可是向来不分美丑的,英雄人物的千古风流固然在镜中纤毫毕现,某些典型失败案例八成也能在镜子下原形毕露。

而这些失败案例又经常被拿来做反面教材,教导后来者。

如果这时候历史这面镜子又长了嘴,为用户提供咨询和自动检索功能,你问它:“魔镜,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最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人”,

它八成会给你报出一长串的人名,譬如赵括,再譬如马谡。

前者在长平败光了赵国几十万人马,喜提“纸上谈兵”称号,而后者作为蜀汉自己人却有效破坏了诸葛亮的兴复大业,达成“言过其实”的成就。

跟赵括相比,马谡作为后来者虽然称不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但起码也是并驾齐驱,从此这两人成为好高骛远、志大才疏最鲜明的注脚之一。

而这两人又都是因为一场战役的失败而身败名裂的,赵括是因为长平之战,而马谡则是因为街亭之战。

客观来讲,因街亭之战失败而造成的明面上的损失看起来似乎远远比不上长平之战的后果,不过此战失败所产生的影响对蜀汉来讲实在太恶劣,再加上《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失街亭”和“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戏码家喻户晓,所以马谡的名气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坏。

街亭之战

街亭之战是马谡人生的分水岭,在街亭之战之前,马谡是诸葛亮“深加器异”的国之栋梁,他是从荆州随刘备入蜀的心腹班底,他的哥哥马良更是为蜀汉抛头颅,洒热血的英烈,他在蜀汉政权当中的出身堪称根正苗红。既有领导赏识又有优越身份,他的未来在街亭之战前简直是肉眼可见的一片坦途。

诸葛亮器重马谡也是有原因的,起码这个人口条就很不错,喜欢谈论军事还特别能侃,有时候能陪诸葛亮聊上一天,而且他的观点应该挺符合诸葛亮的胃口,否则诸葛亮也不能有兴趣跟他聊。除此之外,他应该还曾为诸葛亮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譬如在诸葛亮南征之际,他就曾建议诸葛亮对当地地方势力实行怀柔政策,以服其心。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哪怕刘备曾经明确提醒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也没能动摇马谡在诸葛亮心中的地位。

也正是因为诸葛亮对马谡的信任,才让诸葛亮在街亭之战前夕一意孤行,对马谡委以重任,但“爱之适足以害之”,街亭之战终结了马谡所有的荣光,也终结了他的生命。

街亭之战发生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期间,当时蜀军分为两路,一路由赵云、邓芝率领,由箕谷出褒斜道,威胁曹魏关中地区,不过这路军队是作为疑兵而存在的,目的就在于吸引敌人目光和牵制敌人兵力,而这支军队也的确遭到曹魏宗亲宿将曹真的阻截,从这个角度来看,蜀汉这路军队的目的算是基本达到。

而诸葛亮真正的目的在于陇右地区,他亲自统帅蜀汉主力军队进攻祁山地区,形势最初对蜀汉一片大好,由于诸葛亮出其不意以及蜀汉声势浩大,天水、南安、安定三郡不战而降,陇右五郡中只有广魏郡和陇西郡以及天水郡上邽等少数地区还在顽强抵抗。

不过此时这些还在坚守的地区也孤悬于外,处于岌岌可危之中,坚守陇西郡的太守游楚对前来攻城的蜀军说的很直白,蜀汉方面如果能够阻止曹魏东来的援军,那么孤悬于外的陇西郡顶多能够坚持一个月,就将不得不投降。

而曹魏方面虽然因为蜀汉凌厉的攻势一时惊慌不已,但却并未举止失措,反应迅速而得当。魏明帝曹叡亲临长安坐镇指挥,一方面派遣曹真拦住赵云,另一方面派遣名将张郃向西增援陇右地区,而曹魏驻守雍州地区的名将郭淮则在蜀汉进攻之初,就前去扼守战略要地上邽,虽然身处蜀军重围之中,处境岌岌可危,但也有效牵制了蜀军主力的行动。

此时双方争的就是时间,对于蜀汉方面而言,他们只要能拖延曹魏援军一段时间,就能让深处重围的郭淮、游楚等曹魏在陇右的残余势力覆灭,从而占领整个陇右地区,反之如果让张郃率领的曹魏援军成功进入陇右增援坚守抵抗的郭淮等人,那么蜀汉不仅无法消灭郭淮等人,天水、南安、安定三郡这些蜀汉统治还不稳固的地区也会得而复失。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街亭的战略地位就显得尤为重要,它扼守在曹魏援军西进的交通要道上,只要牢牢控制此地就能阻止曹魏援军救援陇右地区。所以诸葛亮才会安排自己的心腹爱将马谡抢先占领此地,并要他抵挡住张郃的攻势,起码也有拖延曹魏援军一定的时间。

然而马谡却一击即溃,没有起到多少阻击拖延的作用,得到战略要地街亭的曹魏援军得以长驱直入,有了生力军支援的曹魏一方实力大增,眼见事不可为,诸葛亮只能遗憾撤军,蜀汉第一次北伐就这样虎头蛇尾的结束了,可以说蜀汉方面的第一次北伐失败马谡要承担大部分责任,事后清算此次作战失败的责任,马谡首当其冲就被处理了。

失街亭的原因

关于马谡街亭战败的原因,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观点还是比较一致的。都认为是马谡放弃守城,转而据守山地,结果被张郃包围并截断水源,蜀军内外交困,从而被魏军击败。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的军事失败似乎完全就是一次战术决策上的失误造成的。

我们不禁会去猜想,如果马谡没有上山据守,而是乖乖守城,这场战争的结局是否就会完全不同。

要知道无论据守山地还是缺水都只是马谡战败最直接的表面原因,马谡自身严重缺乏军事素养才是导致他失败的深层次原因,而他军事能力低下也绝不仅仅只表现在他战术失误上。

事实上,马谡占据山地,从战术角度来看,并非全无可取之处。山地地势起伏较大,我军占据山地可得居高临下之势,而敌军的行动却会被地形所限制,马谡的决策充分考虑到地利的优势。

但马谡军事能力低下的第一个表现却在此时出现,他只知按图索骥,生搬硬套军事理论,却顾此失彼,未能统筹考虑全局,在军队的后勤保障方面留了一个大漏洞,从而导致水源命脉被敌人拿捏住。

除此之外,马谡治军的本事更加拉胯,《三国志》中评价他“举措烦扰”、“举动失宜”,显然无论是管理军队还是战前决策,马谡都是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以至于根本无法有效约束士卒,稍有挫折便“士卒离散”,一败涂地。

将马谡与当时同样领军出征的赵云相对比,差距就更加明显了,当时赵云在箕谷也遭遇军事失利,然而与马谡的人仰马翻不同,赵云亲自压阵断后,大军退的井井有条,莫说是士兵,就连军需物资都没落下太多,军事行动虽不利但军队主力却未受到重大损失。

马谡在这场战争中还有违抗军令、畏敌而逃等行径,这样一个军事能力低下的人,难道换到城里就一定守得住?

在笔者看来,其实不尽然,能力不足已是硬伤,他就算这次不失败,下次也会失败,这里不失败,那里也会失败,总而言之,他只要还在战场上,失败就是早晚的事。

结语

诸葛亮先后六出祁山,属第一次北伐看起来形势最好,当时眼瞅着陇右地区就已经是蜀汉的囊中之物了,一旦取得陇右地区,诸葛亮东可威胁关中地区,西可图谋河西走廊地区,然而这些最终因为爱说“大话”的马谡功亏一篑,怎能不让人惋惜。

参考文献:

《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祸... 司马懿父子三人辛苦创立的万世不拔之业,传到孙子辈晋武帝司马炎手中,国运日盛。晋武帝在位初期,革新政治...
原创 朱... 前言 我们都知道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有着异常强大的实力,同时也十分的喜欢猜忌!当年他将整个天下都争夺...
原创 淮... 在1948年11月间的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战事之中,我华东野战军成功将敌人黄百韬第七兵团包围在了碾庄一带...
提质改造!丰堆仑革命旧址陈列馆... 近日,丰堆仑革命旧址陈列馆展陈提质改造完成,自2月14日起,恢复正常开放。开放时间为每周二至周日9:...
原创 用... 从1581年哥萨克骑兵翻越乌拉尔山,到1653年沙俄占领除东西伯利亚东部及堪察加半岛的西伯利亚大部分...
原创 西... 马占鳌是马家军的奠基人,其“甘马”却最先被灭,被“青马”阴了? 01 冯玉祥有智慧 北京政变后, 冯...
原创 王... 1978年的春天,南京的医院里,一位老将军的生命正缓缓走向尽头。王近山,这位曾在烽火岁月中威震沙场的...
原创 难... 前言; 明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由汉族人建立的统一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盛世王朝,可是明朝也是我国历史上宫...
原创 如... 如果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中国,当时明朝会遭遇印第安人的经历吗? 文|历史显微镜 新大陆发现后,欧洲国家...
原创 隋... 前言 在中日两国悠久的历史往来中,一块木头成为了一段不可思议的传奇。隋炀帝将其赏给日本,如今这块木头...
原创 此... 如今的中国房价犹如天价,基本上老百姓在一些大城市里,都无法承担起一套房子的价格了,大部分人都成为了房...
诸葛亮病逝,蜀汉百官平民无不痛...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的官员和老百姓都哭得稀里哗啦的,但偏偏有个人在那儿哈哈大笑,说:“老天总算开眼了!...
原创 清... 清朝皇宫的夜,似乎总是笼罩着神秘的面纱。皇帝们虽权倾天下,但背后的侍寝制度却隐藏着不少鲜为人知的秘密...
原创 李... 尘封的历史长河中,隐藏着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那是关于明末朝堂风云、农民起义的传奇。在这段波澜壮阔的历...
原创 唐...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元朝的23个冷知识 关于元朝23个冷知识,你知道几个 元朝首建大一统多民族王朝,蒙古铁骑征服各国,建立元帝国,疆域涵盖蒙...
原创 秦... 前言 你是否知道,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统一君主,秦始皇虽然有着无比强大的权力和财富, 却在其最辉煌...
原创 纳... 纳粹德国和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战争被称为苏德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第二次世界...
原创 明... 明朝,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说起明朝的历史,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明朝第二任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
原创 清... 不愿意娶是胡说,你送给阿Q看人家要不?实事求是说,不是没有人娶,而是娶得起的看不上,愿意娶的养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