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意娶是胡说,你送给阿Q看人家要不?实事求是说,不是没有人娶,而是娶得起的看不上,愿意娶的养不起。
清朝的宫女太高傲
宫女是皇上的工作人员。都是精挑细选,有模有样的,都是百里挑一的。清朝各旗的女子年满13岁就要参加选秀,一种叫秀女,一种叫宫女子。只有皇上挑选过之后,皇上不要了,又年满17岁,才能嫁人。
清代选秀女一般三年一次,选秀女是有条件的,必须是七品官员以上的旗人,女儿才能参加选秀。除了选秀女外,还要选宫女子,选宫女对出身要求不严格,但必须是旗人,人长得要出众,模样俊俏,歪瓜裂枣的一个也不许有。
清朝宫廷里有个传统的规矩,里面的太监全是汉人,没有一个旗人。而清廷的宫女则必须是旗人,只有旗人的女儿才能入宫为宫女。所谓旗人指的是满、蒙、汉八旗及内务府三旗、下五旗的包衣。在清朝虽然没有像元朝那样把全国老百姓分为三六九等,也没有像印度那样建立种姓制度;但是旗人比汉人地位高是不争的事实。
俗话说,相府奴才七品官,哪怕那些旗人包衣地位再低,她们也有优越感满满的,从骨子里瞧不起汉人。再说在皇宫里他们见过大世面,基本上都经过职业培训,会待人接物,也懂礼节。不是伺候皇子、格格,就是伺候贵妃和皇后,听得多了,看得多了,堪称见多识广。
总之,这些宫女人长得标致,又有教养,见过大世面,一般汉人她们从心底鄙视,根本不入他们的法眼。
白送也养不起
皇帝富有四海,不用搞什么预算,钱随便花,没钱了向老百姓加税。清朝虽然承诺永远不加赋,但是堤内损失堤外补,他们增加了人丁税,蒸吃煮吃一个样。皇帝既然不差钱,也不会亏待那些宫女。宫女不吃饱吃好,怎么会以饱满热情伺候妃嫔和皇子、格格?
宫女们在皇宫里吃的是鸡鸭鱼肉,穿的是绫罗绸缎,生活条件非常优越。曾经沧海难为水,你让她一般百姓家里,吃粗茶淡饭,穿粗布衣服,人家也不习惯,要不了三天就待不下去了。可是,有条件的人家,却又瞧不起宫女,这是为何?
宫女名声不好谁都知道
皇宫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皇上大多都是花心萝卜,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俗话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这话对寻常人管用,在皇上那也是如此。皇上虽然有三宫六院,但是跟宫女在一起非常刺激,有不一样的感觉。所以在历史上,皇帝跟宫女经常发生绯闻。比如明神宗就是一时兴起,跟一个姓王的宫女邂逅,生下了明光宗朱常洛。
明朝皇帝如此,清朝皇帝也不是省油的灯。雍正皇帝宠幸过一个13的宫女马佳氏云惠,只可惜这个宫女只开花不结果,没有任何名分,25岁香消玉殒,到死都没有转正。不光如此,清朝皇宫有潜规则,小皇帝在结婚之前,必须挑选八名年龄稍长、品貌端正的宫女热身。这些宫女虽然不会飞黄腾达,但是不再像一般宫女从事劳役。
这八名宫女可以被提拔为即司仪、司门、司寝、司帐。比如乾隆皇帝身边有个富察氏(跟皇后福察氏不是一个人)13岁就成为皇子的侍妾(俗称的“试婚宫女”),后来为乾隆生过一子一女,女孩夭折;富察氏年纪轻轻就死了,死后被追封为哲悯皇贵妃富察氏。
因为皇上跟宫女发生了那么多风流韵事,所以对老百姓来说,宫女是都是不检点的。事实上,皇帝开始工作后,身边都是太监,没有宫女。皇宫里宫女数千,有机会接近皇上的宫女少之又少,所以说大多数宫女是纯洁的。
但是老百姓不管,他们戴着有色眼镜,固执地认为皇宫就是染缸,宫女就是白布,没有不被污染的。家庭条件好的,根本不愁娶媳妇,他们怎么也不会娶从深宫里走出来的女人。
宫女不会生育
因为皇帝花心,宫女偶尔会中招,宫女怀孕之后,皇子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大都不会认账。为了防止自己的丑事败露,他们或者他们的生母,大多会采取各种措施让宫女堕胎。
古代医学不发达,不但没有无痛人流,也可以科学的堕胎方法,很容易导致不孕不育症,或者习惯性流产者妊娠。不仅如此,那些生活在深宫里的女孩,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却没有择偶的条件,精神长期处于压抑中,会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很可能导致不孕不育。
古代的男子娶妻,大多数是为了传宗接代,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他们花钱娶回家的女人可能不会生育,自然没人愿意,冒这个险。宫女多剩女清朝的宫女一般在25岁“退休”,出来的时候已经成为剩女。
因为古代的男子家庭条件好的,八九岁就定了娃娃亲,正常家庭的男孩,15岁就谈婚论嫁了。女孩到了17岁左右,都当妈妈了。也就是说,小伙子到25岁没有结婚的,不是身体残疾,就是智力有问题,或者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
也有的男子则是早年丧妻,而这个年龄段的男子往往都有几个孩子了。嫁给丧偶多子的男人,与其说是当新娘,还不如说是当佣人。已经当了半辈子的侍女,难道还要去伺候别人?
那些宫女有模有样的,无论嫁给哪一种男人,都不甘心。进宫的时候,这些宫女天真烂漫;走出宫门的时候,她们已经青春不在,明天如何,脸上写满迷茫。是谁埋葬了她们的青春,是谁剥夺了她们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