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父子三人辛苦创立的万世不拔之业,传到孙子辈晋武帝司马炎手中,国运日盛。晋武帝在位初期,革新政治,振兴经济,厉行节俭,推行法制,社会一片繁荣,史称“太康之治”。灭掉吴国之后,司马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
晋武帝明白这天下都是靠士族官僚的支持才坐稳的,所以在开国之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笼络士族官僚。
政治上施行九品中正制,将官员品级分为一到九品,由各州中正官推荐。而中正一职实际掌握在士族官僚手中,所以这种内部举荐制度从根本上来说是为维护和保证士族世代做官的政治特权而设立的,寒门子弟根本不可能进入仕途。
农业是古代最重要的经济命脉,土地是唯一的生产资料。西晋废除屯田制,将民屯田给予农民,施行占田制和荫客制。使世家大族占田有法可依,平民也可以拥有一定大小的土地。举个例子: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族。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这样一来,土地兼并日趋严重,富者阡陌连连,贫者一贫如洗。由于被荫庇的农民只需向荫庇者交租,国家税收由未被士族官僚荫庇的编民齐户承担,于是农民更乐意把土地转荫至士族名下。最后导致国家税收短缺,士族获得垄断经济的特权。
司马氏是一步一步从削弱曹魏家族势力,不断壮大自己势力的过程中走出来的。因此,要放大司马家族的权力,对抗士族官僚中的野心家,就必须大肆分封同姓王,以捍卫皇权,拱卫朝廷。
于是,在西晋建国之初,司马炎分封了二十七个同姓王,以郡为国;之后又不断扩大宗室诸王的权力,诸王可自行任免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可以根据封国大小置军,可以自行裁撤州郡武备,可以出镇(出任地方长官)和参政。
可惜的是,晋武帝只看到了宗室的力量,却没有意识到诸王室的势力过于膨胀会对中央造成巨大的威胁,一旦控制不住,必生祸乱。
公元290年,晋武帝病逝,司马衷继位,为晋惠帝,然其智商低下又惧内,皇后贾南风貌丑而手段毒辣,野心勃勃。为了独揽大权,公元291年(元康元年),贾南风秘密派人联络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带兵讨伐外戚杨骏(晋武帝司马炎岳父)。注意,晋武帝死前在诏书中命汝南王司马亮及外戚杨骏共同辅佐司马衷。
三月,贾南风设计杀死杨骏,夷其三族。六月,又以晋惠帝名义密令司马玮杀司马亮与大臣卫瓘。第二天,又诬陷司马玮伪造手诏害死司马亮、卫瓘,以晋惠帝名义将其处死,夷灭三族。
至此,朝政大权落入贾皇后之手,其亲戚党羽均被委以重任。贾南风掌权八年,社会比较安定,但其没有儿子,为了将来能当太后,丑人又开始作怪。
公元299年(元康九年),诬陷太子司马遹谋反,太子被废。不久,又派人于金墉城(洛阳城东北)杀之。赵王司马伦、谋士孙秀随即以杀太子的罪名,发兵抓捕贾南风及其党羽,废其为庶人,后矫诏将其毒杀。
司马伦一党人品低下、治国不足,仓促称帝,人心不稳,旋即引发三王起义。许昌的齐王司马冏,联合长安的河间王司马颙(yóng)、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乘机起兵讨伐,司马伦兵败,死伤无数,后被毒死于金墉城。
之后的腥风血雨接二连三地在西晋王室内部上演,一步步侵蚀这个新建的王朝:
公元302年(太安元年),长沙王司马乂(yì)以“清君侧”为口号讨伐司马冏,司马冏战败被杀,被夷三族。
公元303年(太安二年),司马颙不满司马乂专政,联合司马颖起兵讨伐,双方死伤数万,血流成河。
公元304年(永兴元年),东海王司马越趁司马乂军士气低落、疲惫不堪之际,勾结禁军,捕获司马乂,交给司马颙,后被火烧死。
接下来就是司马乂、司马颖和司马越兄弟之间的攻伐厮杀,最后司马越获胜。
公元307年,司马炽继位,为晋怀帝。是年改元永嘉,太傅、东海王司马越辅政,掌握朝廷大权。
八王之乱的十六年中,司马氏家族内部一顿血拼,西晋的力量被消耗殆尽。百姓流离失所,经济完全凋敝,社会生产力严重破坏。少数民族趁势崛起,五胡乱华,北方从此完全落入异族之手,之后我华夏民族又陷入三百多年的战乱之中……
如此,西晋注定是一个短命王朝。“历观前代,国家之祸,至亲之乱,未有今日之甚者也。”
参考资料:《晋书》、《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