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5月25日,正在忙于工作的毛主席,忽然想起了什么,便对长子说道“是不是要给你外婆祝寿了啊”,听闻父亲这么说,毛岸英也是点了点头,于是在毛主席的示意下,毛岸英便带着礼品前往湖南给外婆祝寿,毛主席还亲自挑选了贺信写上祝词。
毛主席一生清廉,在自己家里也是家常便饭,外出也不过吃上一些地方美食,但是在给自己岳母送上礼品的时候,却也有文献记载,当时人参以及鹿茸,是他以个人名义送出最贵重的礼品。而这位能让毛主席送上大礼的是谁?
我们先了解一位“向老太太”人物,她是杨开慧的母亲,自然也是毛主席的岳母,毛主席对杨开慧有深厚的思念之情,与向老太太相处虽然仅仅只有几年的光景,但他依然没有忘记,这位老人家对他的帮助,也不曾忘记杨开慧的奉献精神。
可以说在杨开慧同志牺牲后,毛主席以及孩子们虽然悲伤,但他仍然谨记在心,对自己的岳母也同样十分关心,因此每逢在向老太生日,都会送上贺礼。向老太太原名向振熙。
1888年,向振熙与杨昌济正式结婚,当初两人相识的过程中,向家与杨家有些关系,不过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家中父母早亡,从小就要住到了外祖家,也就是向振熙的家中。两个年轻人一来二去便相熟起来,也因此产生了爱慕之情。
两人成婚后养育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令人惋惜的是长女身体较弱,在当时的环境下早夭,只有儿子杨开智和次女杨开慧长大成人。毕竟当时处于旧时代,想要出人头地的方式很少。
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本想着参加科举考试,可是当时的清政府已经腐败不堪,整个环境可以说是非常差,百姓混口饭吃的机会都没有,因此他打消了参加科举考试的念头,并且走向了救国的行列。
杨昌济意识到旧思想已经行不通,于是便学习西方的先进制度,打算唤醒当时的年轻人,他也就有了出国留学的念头,当时他们家境不算差,但是儿女年龄却还小,一家人本来就是靠他的收入生存,可是自己如果出国的话,妻子带着两个孩子该怎么办?
令他想不到的是,向振熙是一位开明的女性,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向振熙明白丈夫所想,也明白如果丈夫出国留学,自己在家也会陷入困境,但是向振熙没有埋怨,也没有阻拦丈夫,而是自己学习纺织工作,一边鼓励丈夫走出家门,自己能在家照顾孩子和工作。
于1903年,杨昌济告别了妻儿前往日本留学,途中多年又到了英国以及德国学习,这些年的留学可以说非常久,而向振熙则是一人在家照顾儿女,一边也没有放弃对儿女的教育。
要知道那个年代重男轻女的情况比较多,特别是女子不允许到学堂念书,就是一项陋习,而向振熙却强烈的要求学堂给女子上学,并且在向振熙的努力下,学堂还破例给女子开了一个班,让当时附近7个女孩子有读书的机会,就算是已经40岁的向振熙,她也会和女儿一同到学校学习,可以说是思维超前的一位女性。
1913年杨昌济学而有成归来,他与友人同学道别,因为他做出了一个让友人惊讶的决定,那就是回到自己的家乡,教导湖南青年。当时杨昌济他们这批留学生,可以说知识丰富,意识超前,但多数人都会去大城市教学,反而杨昌济却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湖南。
在杨昌济任教的这段时期,便有了毛泽东、蔡和森、陈昌等多位优秀的学生,当时毛泽东对杨昌济的学识十分钦佩,只要有空余时间,就会去杨昌济家里请教,久而久之杨昌济与向振熙对这位青年十分看好。
也是这段时间杨开慧也对毛泽东另眼相看,两人从而走到了一起。毕竟在接受教育后的杨开慧,她也藏不住少女的心事,反而是大胆的表露出对毛泽东的爱慕,正因为听了毛泽东的许多事情以及文章,少女心自然是被俘获了。
1918年,杨昌济受到远在北京友人的邀请,便到了北京大学任教,而毛泽东勤工俭学也同样前往了北京,当时他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杨昌济,为了照顾毛泽东的生活,还推荐他到图书馆工作,也就是这段时间毛泽东与杨开慧有了更多的相处机会。
当他们众人一心救国救民,在奋斗事业上做出努力,杨昌济却因病倒下了,尽管毛泽东与杨开慧尽心照料,可是最终杨昌济还是因病逝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交代友人的事情,并不是对妻儿的照顾,而是让好友照顾好两个重要的青年,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蔡和森。
因为两人有着出众的才华,对事业有重要的帮助,1920年杨昌济病逝后,毛泽东与杨开慧等人办理了丧事后,向振熙便做主了杨开慧和毛泽东的婚事。毕竟两人情投意合多年,也是时候成家了。
两人虽然成家,但却未停止对革命的奋斗,当初两人结婚没有举办婚礼仪式,也没有嫁妆和花轿,原本是杨昌济支持他们的革命事业,现在就轮到了向振熙义无反顾支持他们两人。
特别是在毛泽东缺少经费,举办“书社”的时候,向振熙主动拿出了家中的积蓄,同时还让自己的姐姐也变卖绣品,筹备了一百块大洋给毛泽东,当时的毛泽东无比的感动。
直到1921年我党成立后,因为需要进行革命事业,毛主席开始四处奔波,也需要众多的掩护,而杨开慧则是和母亲向振熙照顾孩子,虽然大家四处转移,但一家人还是相聚在一起,日子虽然苦了点,但也不是不能过。
但意外还是发生了,在1927年的时候,一场围剿行动让大家都分开了,毛主席为了家人的安全,选择离开家乡到其他地方继续发展事业,也是为了躲掉抓捕。而杨开慧则是带着孩子们,开始了东躲西藏的生活,一家人就此分开。随着毛主席的名头越来越大。
更是有人公开悬赏1000大洋,就是为了捉住“毛泽东的妻子杨氏”,虽然在乡亲父老的帮助下,她躲过了追捕,但是一直逃下去也不是办法,终究身边还留着孩子的,在当时杨开慧做出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只身回到板仓。
在临走前她已经想好了一切后路,为了不连累向家以及亲戚,她把三个孩子托付给了自己的亲人,选择自己去面对剩下的危机,当时她也有绝望的时候,并且还写下了一封信,但是由于情况紧急没有送出去,只能藏在她居住地方的一个隐秘之处。
直到1982年,当地维修杨开慧故居的时候,才发现了这封信件,当时已经距离杨开慧牺牲,已经有52年之久,看到信件的人没有一个是不伤心流泪的,如果她没有牺牲就好了。
毕竟形势紧张,1930年10月,杨开慧和毛岸英不幸被捕,敌人用来很多方法逼供杨开慧,但杨开慧并没有多说一句话,甚至表示自己死不足惜,只要丈夫革命成功,自己就不算什么。
杨开慧被捕自然传到家人的耳中,为了救援杨开慧,向振熙与其亲人都四处奔走,就是希望有人能够营救杨开慧,然而不管用什么方式,杨开慧都没有妥协,更不会让毛主席停止事业。最终在11月14日,杨开慧被杀,牺牲时年仅29岁。收到噩耗的毛主席悲痛欲绝。
杨开慧牺牲,向振熙与杨开智夫妇担心孩子也会被迫害,悄悄联系上了党组织,护送三个孩子安全的离开了。从此战火硝烟,向振熙虽然想念外孙,但一直没有机会再见面,直到1949年8月,长沙和平解放,毛主席和向振熙才有了联系。
得知毛主席成为领袖后,那年向振熙已经80岁高龄,但她看着毛主席照片,嘴里一直念叨着“润之终于成功了,我等到这一天了”,而杨开智特意发送了电报给毛主席,当时毛主席接到电报,他非常高兴,也告知了对方孩子们的消息,让岳母放心。
之后毛主席对向老太太十分的关照,并且让孩子们前往向老太太家探望,两家人也终于恢复了见面,对向老太太的生活也一直照顾着,她不喜欢在北京生活,毛主席就会让人送她们到长沙安顿。
为了全心全意照顾好向老太太,毛岸英的牺牲并未告知年迈的向老太太,毛主席则是每年都会从自己的稿费收入中,取出一部分照顾向家,直至1962年向老太太离开人世后,毛主席十分伤心,但为了了却一家人的心愿。
毛主席特别写了一封信给杨开智,还特别寄过去500元,用作葬礼。并且让向老太太葬于自己妻子同一处,因为两家本是一家人,不分彼此。毛主席当时一直都是这么说,最后也是这么做的。在毛主席的心中,杨夫人一直在他心里面,他引以为傲的爱人虽然离开了,但她的精神和信念永远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