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晚年,保不住首都长安,保不住心爱的杨贵妃,仓皇逃到四川。当太子李亨擅自登基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他能做的,只是尴尬地笑了一下,说:我儿能够顺心天地民心,我非常开心。
为了防止李亨登基的法理性不足,被人挑刺,他还赶紧给李亨补办了传位手续,特地派人拿着传位诏书和传国玉玺去送给李亨。
此时的唐玄宗,已经72岁了。
他可能会想起19年前的那个春末,他一天之内杀了自己的3个儿子,其中就包括他的第一任太子,李瑛。
他杀李瑛,是因为害怕太子夺位。他是从一次又一次的宫廷斗争中走出来的,太害怕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
时隔19年,为什么李亨夺位的时候,他反而松了一口气呢?
想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李瑛等三人被杀及李亨擅自登基的前因后果。
一、唐玄宗一日杀三子
开元二十五年的四月,有一天,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突然派人传唤太子李瑛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宫里有盗贼,你们速来救驾!
李瑛带着两个弟弟及大舅子,全副武装地进入宫廷,却和唐玄宗的人迎头碰上,被直接逮捕。唐玄宗怒斥他们意图造反。
原来,武惠妃在传唤李瑛等人进宫救驾的同时,也告诉唐玄宗,太子李瑛要造反,已经披甲入宫了。唐玄宗看到全副武装的兄弟三人,信以为真。李瑛等人百口莫辩。
唐玄宗召来宰相,商量废太子之事。宰相张九龄坚决维护太子,认为太子造反之事证据不足,不应该轻率断案。
唐玄宗心里烦躁,命令他们都退下。唯有李林甫留了下来。
李林甫对唐玄宗说了一句决定李瑛兄弟3人命运的话:废太子是陛下的家事,不需要问外人。
原来,李林甫是武惠妃埋在宰相团队里的棋子。他还不是宰相的时候,为了升官发财,早就暗地里依附了武惠妃,在武惠妃的帮助之下,才得以步步高升。
作为回报,李林甫承诺武惠妃,要帮助武惠妃的儿子寿王夺取太子之位。
这些年来,武惠妃想尽了办法陷害太子。她派出自己的女婿,观察太子李瑛的一举一动,稍微有点错处,便报告给唐玄宗。久而久之,唐玄宗对太子的印象越来越差。
有一次,武惠妃流着眼泪对唐玄宗说,太子想要陷害他们母子,还想要夺取唐玄宗的皇位。唐玄宗信以为真,和宰相商量要废太子。要不是宰相张九龄力保太子,李瑛早就被废了。
武惠妃失败之后,愈挫愈勇,又一直给唐玄宗吹枕边风,说太子李瑛要联合鄂王李瑶及光王李琚造反,在唐玄宗心中种下了怀疑的种子。
最后,武惠妃向太子兄弟三人送上致命的一击,即前文说的,传唤太子进宫护驾,转而又告诉唐玄宗,太子披甲闯宫造反。
在李林甫的推波助澜之下,唐玄宗废黜太子李瑛,并在把这兄弟三人全部杀死。
唐玄宗一日杀三子,震惊世人。无论是大臣还是民间百姓,都纷纷为这三人可惜。
二、李亨擅自登基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叛军势如破竹,第二年就杀到了长安城附近。
此时的唐玄宗已经垂垂老矣,再无心力面对这种复杂而又危险的局面。他萌生了禅位给太子李亨的念头。
当时的宰相杨国忠一听到唐玄宗有禅位的想法,惊出一身冷汗:他与太子素来不和,多次陷害太子。若太子登基,他岂还有命在?
杨国忠赶紧联系杨贵妃,让杨贵妃做唐玄宗的思想工作。
在杨贵妃的眼泪攻势之下,唐玄宗放弃了禅位的打算,并宣布要与长安共存亡,甚至声称要御驾亲征。
说完这些话之后,唐玄宗回到宫里,立刻安排逃离长安的事项。第二天,很多被唐玄宗前一日的话感染的大臣和将士来到皇宫,才发现,唐玄宗已经带着后妃和儿女逃走了。
唐玄宗的逃亡之路,并不顺利。一行人来到马嵬坡的时候,禁军发难,杀死了杨国忠,并逼着唐玄宗处置杨贵妃。
唐玄宗为了保命,下令勒死杨贵妃,结束了他们11年的爱情。
唐玄宗正想继续逃亡,又被百姓拦住了。领头的父老哭着请求唐玄宗不要抛弃中原,希望唐玄宗能留下来,带领臣民们重整河山。
只想着赶紧逃命的唐玄宗,赶紧让太子李亨留下来应付百姓。自此,唐玄宗和李亨分道扬镳,李亨带着一部分人利留在中原安抚人心,而唐玄宗继续逃往四川。
一口气逃到四川,确认安全之后,唐玄宗终于松了一口气,并开始着手安排平叛事宜。
他把太子李亨封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并且还精心做了制衡的工作,封其他几个儿子为各地的节度使,以防止太子一家独大。
在唐玄宗的旨意发出的同时,太子李亨一行人已经艰难地来到灵武,李亨登基为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到唐玄宗收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没有震怒,而是无奈地笑了一下,对身边人说:我儿子顺应天地民心,我很开心。
他没有丝毫夺回权力的打算,而是直接放权,派人给李亨补送了传位诏书和传国玉玺,并告诉李亨:从今往后,他再也不管事了,李亨只需把平叛进程通知他一下就可以。等收复两京,回到长安,他连报告都不看了。
唐玄宗彻底放权给了李亨。就连后来回到长安,他也安心养老,再也没有掺和过朝政之事。
三、唐玄宗为何对李瑛和李亨区别对待
唐玄宗的第一任太子李瑛,仅仅是被人诬告造反,唐玄宗甚至都不愿意查清前因后果,就把太子和另外两个儿子全杀了,一日杀三子。
而唐玄宗的第二任太子李亨,直接在不经过唐玄宗同意的情况下,擅自登基称帝,架空了唐玄宗,唐玄宗却甘愿放权,还帮助李亨加强他的正统性。
时隔19年,唐玄宗的变化为什么这么大呢?他为什么对两任太子区别对待?
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 其一,唐玄宗的处境不同。
李瑛被诬告造反的时候,还是开元年间。唐玄宗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打造了著名的开元盛世。作为一个几乎人人称赞的明君,唐玄宗的威望极高,几乎说一不二。
他要做的事情,几乎没有做不到的。
当他听说太子造反,对他而言,杀一个太子,简直是一件太过于容易的事情,只需要一声令下,无人可以反抗。
事后唐玄宗的一系列举动证明,他对于一日杀三子之事,也是颇为后悔的。
所以,唐玄宗把李瑛的5个儿子交给了自己因毁容而无缘太子之位的李琮,命令李琮精心抚养,且从未把这5个孩子当成罪人之后,而是照常给他们封爵。
而由于李瑛的悲剧在前,唐玄宗对于新任太子李亨,虽然也极尽打压,唯恐这个太子也有夺位之心,对他造成威胁。但是,当大臣们对太子的攻击,真正打击到太子本人的时候,唐玄宗就会立刻叫停,避免李瑛的悲剧重演。
只不过,那时候的唐玄宗,大权在握,想要杀死3个儿子,实在是太过容易,没有人可以制衡他,没有人可以反抗他,所以才造成了一日杀三子的悲剧。
而当李亨擅自登基的时候,唐玄宗的处境完全变了。
他刚如丧家之犬一般逃到四川,面对的是山河破碎的局面,极有可能国破家亡。
在这种情况下,他还有余力去阻止太子登基么?
或许唐玄宗的威望仍在,如果他拒绝不承认李亨的皇帝之位,也会有人响应他的号召。
但是国难当前,皇家父子反目成仇,自己先内讧的话,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很有可能,唐玄宗就要成为亡国之君了。
唐玄宗固然已经老糊涂了,但是在面对或许是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的时候,他终究还是选择了以大局为重,全力支持李亨平叛。
他已经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 其二,唐玄宗的心境不同。
李瑛被诬告造反的时候,唐玄宗53岁。虽然以唐朝的平均寿命而言,他已经不算年轻,但是唐玄宗本人还自觉年富力强,身体倍儿棒。
在这种情况下,他对朝政的掌控欲,是非常强的,绝对不允许有人挑战他的权威。
与此同时,武惠妃又在他的身边,时时刻刻说着太子的不好。太子的母亲早已失宠,又早逝,本来唐玄宗对太子的感情就淡了,被爱妃这么一鼓动,他对太子,就更加不满了。
唐玄宗本人,又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宫廷斗争中登上皇位的。他太知道宫廷斗争是多么地血腥,被赶下皇位的皇帝,结局有可能有多悲惨。
极致的掌控欲,对李瑛积攒已久的不满,以及对被人赶下皇位的惶恐不安,这几种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他对竟然敢触怒天威的李瑛兄弟无比愤怒,唯有杀之而后快。
而在李瑛被杀之后,随着唐玄宗年纪渐长,他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玄宗渐渐变得倦怠,不愿意再管朝政之事,只不过帝王的本能让他仍然占据着皇帝之位,不肯轻易传给太子。
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前,唐玄宗已经摆烂很多年了。
安史之乱发生之后,眼看大军兵临城下,唐玄宗的第一反应,居然是不想承担这个责任,不想再处理这么复杂的局面,想直接传位给太子,让太子去面对这个艰难的处境。
在杨贵妃的眼泪攻势之下改变了主意之后的唐玄宗,也没有了直面困境的勇气,而是直接选择了逃跑。
或许,当李亨登基的消息传来的时候,他还松了一口气吧。总算不用自己来处理这个一不小心就会亡国的老大难题了。
四、写在最后
唐玄宗晚年,处于一种极度矛盾的状态。
他已经年老倦怠,不想费心费力,不想管太多的事,不想处理太复杂的问题。
可是他的帝王天性,又让他不愿意轻易放权。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晚年的唐玄宗,经常在知道臣下在糊弄自己的情况下,自欺欺人地选择了相信。
当民间遭受水灾的时候,宰相只要给他献上一颗丰满的稻穗,告诉他收成很好,他立刻就当做灾难不存在了。可是当宰相离去之后,他会向高力士表达自己的怀疑。
当很多人都告诉他安禄山必反的时候,他自己心里也清楚,他如此放任安禄山,多半要出事的。可是重新任命几大节度使,实在是太麻烦了,他一点都不想费这个心。所以,他放任安禄山,直到安史之乱发生。
只能说,唐玄宗这种心态,实在不该是一个皇帝该有的状态。他既不想费心管事,又舍不得退位放权,最终害惨了大唐江山。
他还不如早早传位,自己颐养天年呢。
你觉得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