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转眼间,俄乌战争已过一周年的节点,在当初人们的设想中,俄罗斯理应秋风扫落叶般结束战斗,解决两国争端。
然而,由于美国等西方势力的横加干涉,俄罗斯这一年走得步履维艰,闪电战打成了持久战。
直至今日,俄乌军队仍在巴赫穆特地区僵持,俄罗斯的优势虽然明显,但付出的代价也无可否认。
回顾这一年来风云突变的国际形势,如果俄罗斯领导人熟悉中苏关系发展历程的话,相信他们一定会想起毛主席当年对苏联的警告。
现在看来,这一警告仍不过时。
那么,毛主席当年给苏联的警告到底是什么?在冷战中,中国是如何保持独立与发展的?中苏两国又为何会走向截然不同的命运?
今天,我们便来回顾历史真相,好好聊一聊高瞻远瞩的毛主席。
中苏建立外交,苏联空前强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既要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又要应付反动势力的伺机反扑。
可谓是外部群狼环伺,内部险象丛生。
毛主席审时度势,制定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废除旧中国签订的种种不平等条约,清扫帝国主义残留在国内的势力,并完全倒向社会主义阵营。
这一策略,被生动形象地形容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从此,中国不再是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而是走向了完全的独立自主。
1949年底,毛主席前往苏联与斯大林会面,中苏之间由此开始了一段蜜月期。
新中国在国际社会上对苏联给予大力支持,而苏联也帮助新中国度过了筚路蓝缕的起步阶段。
如今看来,毛主席当年的决定可谓充满远见。
毕竟,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完全不负超级大国的名号,在国际事务的较量中,始终与美国分庭抗礼。
二战中,斯大林在极度被动的情况下,领导苏联红军以钢铁洪流的猛烈攻势击垮了纳粹德国,苏联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二战结束后,丘吉尔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开启了美苏冷战的格局。
当时,美国在二战中大发战争财,无论是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工业基础,都远在其他国家之上。
苏联虽然军力强劲,但二战中却损失惨重,所以很多人都猜测,苏联绝不敢跟美国硬碰硬。
然而,斯大林却果断对美国予以还击,不仅要求共同占领德国、朝鲜半岛,还支持东欧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政权。
美国人何其狂妄,但面对斯大林,也只能乖乖妥协。
从那时起,苏联的国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不断加强。
1949年8月29日,随着一枚当量为22000吨TNT的原子弹试爆成功,苏联成为世界第二个拥核国家,也正式奠定了与美国齐头并进的地位。
在此期间,新中国一直将苏联视为“老大哥”。
苏联也投桃报李,不仅为新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无息贷款,还派遣专家帮助我国建立了工业体系。
如果苏联能够维持强硬,美国根本不敢逐步蚕食社会主义阵营的势力范围,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也一直畏首畏尾,社会主义的影响必将进一步扩大。
然而,1953年,斯大林突然中风去世。
接替他的赫鲁晓夫,迷信美国的种种承诺,一步步自废武功,最终注定了苏联的分崩离析。
软弱的赫鲁晓夫,狡猾的美国人
在二战中,赫鲁晓夫任苏联红军西南方面军政委,职权与司令等同,没有他的授意,军队无法下达任何命令。
而就在此时,赫鲁晓夫便暴露了自己的软弱。
1941年,德国悍然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领土。
基辅战役打响后,斯大林特意叮嘱赫鲁晓夫,一定要死守基辅,不能让德军轻松取胜。
然而没多久,赫鲁晓夫便率先突围,将大部队留在城中。
后来,他又联合朱可夫,建议斯大林撤军,一来二去,贻误大量战机,导致红军节节败退,最终被德军击垮。
多年后,赫鲁晓夫还在回忆录里辩解道:“这就是寸步不让的下场”,试图将战败的责任归咎于斯大林。
但显然,赫鲁晓夫的软弱和自大才是基辅战役失利的主因。
毫无意外,当赫鲁晓夫上台后,苏联再次为他的软弱和自大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与艾森豪威尔见面,明面上两人相谈甚欢,签下了一系列合作协议,还共同约定废止核武器的计划。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美国在世界各地扶植亲美势力,根本不会停止霸权主义行径。
斯大林临终前便忧心忡忡地表示,要团结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才能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
只可惜,赫鲁晓夫却将这话抛诸脑后,逛着迪士尼乐园,和梦露共进晚餐,在美国人的糖衣炮弹下,他彻底被麻痹。
结束美国行程访问中国时,他便志得意满地提到:“美苏的关系问题已经完全解决了”。
不仅如此,为了讨美国人的欢心,赫鲁晓夫还试图出卖我国利益,将新中国当作谈判桌上的筹码。
在和毛主席会面时,赫鲁晓夫也多次出言不逊。
称中国为了西藏领土和印度发生冲突很不划算,指责中国捍卫主权的行为恶化了中美矛盾,还叫嚣着要把哈萨克人“通通合并过来”。
赫鲁晓夫天真地以为,只要把姿态放得够低,就能让美国人满意,双方达成的协议就能一直维持下去。
但现实很快给了他一记响亮的耳光。
赫鲁晓夫访美后不久,苏联境内便出现了美国U2侦察机的身影,美国核试验的频率也大幅提高。
而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的相继爆发,则彻底宣告美苏蜜月的结束。
由于赫鲁晓夫不断向美国妥协,裁掉了大量兵力,停止了核武器的研发,所以在诸多冲突中,苏联都没有讨到任何便宜。
冷战胜利的天平,开始向美国倾斜。
毛主席一阵见血,赫鲁晓夫执迷不悟
对于赫鲁晓夫的软弱,毛主席早就一眼看穿,两人会晤期间,毛主席曾对我方工作人员表示:
“赫鲁晓夫这个人能捅娄子,我看他多灾多难,将来的日子可能也不好过。”
当苏联把新中国当作筹码时,毛主席的措辞更加严厉:
“赫鲁晓夫无视兄弟党的独立和平等地位,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我们比作‘不懂事的小孩’,简直不知羞耻为何物。”
当然,赫鲁晓夫最愚蠢之处,是对美国的妥协,而毛主席对美国霸权的思考则更加透彻。
在外交场合上,毛主席多次强调,对美国抱有幻想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斗争,才能赢得和平。
毛主席曾一阵见血地指出:“美帝国主义很傲慢,凡是可以不讲理的地方就一定不讲理,要是讲一点理的话,那也是被逼不得已了”。
而在中美关系的演变中,毛主席便多次将美国置于“被逼无奈要讲一点理”的位置上。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
眼见自己扶持的南韩李承晚集团无力支撑,美国坐不住了,公然违背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国际原则,纠集所谓的“联合国军”,对朝鲜半岛发起了侵略战争。
北朝鲜人民军虽然意志顽强,但实力的确悬殊,在美国的步步紧逼下,丢掉了大量领土。
很快,美军一路北进,直指鸭绿江边,战机甚至开入了我国领空。
一时间,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打还是不打,成了当时热议的问题。
一些人表示,美国是超级大国,中国无论是工业能力还是军事实力,都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
与美国开战,根本没有任何胜算。
这显然又是“以土地换取和平”的思路,对此,毛主席嗤之以鼻。
他严正指出“亚洲的事务要由亚洲人民自己管”,并号召“进行充分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
可见,毛主席对美国人不抱丝毫幻想,而事实也证明,毛主席的眼光的确独到——
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我国虽然在武器装备上不占优势,但凭借着卓越的指挥和不屈的斗志,竟然屡战屡胜,打破了美军战无不胜的神话,令世界各国刮目相看。
在战斗吃紧时,美国甚至动了使用核武器的念头,麦克阿瑟便叫嚣着,要用30到40枚核弹,对东北地区进行致命打击。
不过,毛主席没有被美国的核讹诈吓倒,而是坚持斗争。
最终,历时三年,美国不得不承认在朝鲜战争中折戟,将军队灰溜溜地撤出了朝鲜半岛。
经此一役,新中国打出了军威和国威,国际地位急剧上升。
毛主席由此更加肯定,美国人只是欺软怕硬的“纸老虎”,根本不堪一击。
因此,后来赫鲁晓夫面对美国人卑躬屈膝之时,毛主席痛心疾首,并警告他:
和美国人交往千万不能退缩,否则面临的将是西方的“和平演变”。
可惜的是,赫鲁晓夫没有接受毛主席的劝诫,而苏联的国力也在消耗中被不断削弱。
等到戈尔巴乔夫接手时,悲剧已经不可避免。
苏联走向解体,中国赢得和平
如果说赫鲁晓夫是苏联走向衰弱的开始,那么戈尔巴乔夫就是苏联的掘墓人。
1985年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后,戈尔巴乔夫便着手推动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
但不幸的是,这些改革,都是一味向西方社会靠拢,完全不符合苏联的国情,所以一再受挫。
外交上,戈尔巴乔夫也相当“亲美”。
他多次向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喊话,要求停止“星球大战”计划,并“全面结束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冷战”。
为表诚意,戈尔巴乔夫先是大幅削减苏联军费,裁撤苏军总政治部,并且从阿富汗撤军。
以为这样,就能换取美苏之间的和平竞争。
不料,见苏联主动示弱,里根反倒得寸进尺,他不仅拒绝停止“星球大战”,还加快了核竞赛,并且开始将长臂伸向东德。
1989年,柏林墙倒塌,戈尔巴乔夫再次退让,于是彻底失去了德国。
不久后,德国加入北约,苏联在地缘政治上可谓是狠狠栽了一个跟头。
内忧外患之下,苏联再也无力维系,最终于1991年宣告解体。
讽刺的是,1990年10月15日,戈尔巴乔夫在挪威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西方人此举看似尊重,实则是对他的无情嘲讽。
相较之下,对美国无比强硬、寸步不让的新中国,反倒收获了一些真正的尊重。
1964年,美国挑起“北部湾事件”,越南战争烈度激增,北越军队不敌美军,战线不断向后方紧缩。
美国的步步紧逼,无疑对我国西南地区构成威胁。
所以毛主席公开表示,指望美国人不侵略的善心是靠不住的,不管对方派出多少人,都要战斗到底。
在朝鲜战争中吃尽了苦头的美国人,自然不敢轻举妄动。
听完毛主席的表态后,美国人便小心翼翼地将战争维系在越南领土内,绝不敢越雷池一步。
不仅如此,毛主席还警告道:“美军不得越过北纬17度线”。
这一界限本由《日内瓦公约》规定,但美国此前根本没有放在眼里。
可是当毛主席说完后,美军果然如临大敌,再也不敢对北纬17度线动任何念头。
北越人民军也惊讶地发现,不管打得多么狼狈,只要能逃到北纬17度线后方,美军便不会追击。
因此,北越政府将大量武器、物资都部署在这一界限以内,让美军陷入泥潭。
就这样,美国持续近20年、投入2500亿美元资金、伤亡36万余人的越南战争,最后无疾而终。
而这,无疑得归功于新中国对美国的巨大震慑。
总结
回顾那段风云突变的历史,实在是令人不胜唏嘘。
曾经空前强大的苏联,被扫入了历史的尘埃当中,而不被看好的新中国,却一直维持着独立自主,直至迈入强国之列。
如今,国际局势更加波谲云诡。
俄乌之间,俄国人耗费元气,乌克兰人丧失生命,只有煽风点火的西方渔翁得利。
在哀叹他国遭遇的同时,我们不禁更加倾佩毛主席的高瞻远瞩,正如他所强调的——
只有放弃幻想,永远准备斗争,才能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屹立不倒,才能在西方的围追堵截下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