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谦卑的徐向前:百丈关受了委屈,打太原让帅,顾全大局从不抱怨
迪丽瓦拉
2025-07-07 20:35:05
0

徐向前元帅为人敦厚谦恭,是出了名的老好人,因为这个特点,他一生受了许多挫折和屈辱,但他基本不怎么计较,一切以国家和民族为重。

然而他又是身具刚骨之人,虽对个人得失从不介怀,涉及大是大非,却从来黑白分明绝不糊涂。我们从几件事情,说一说徐帅的光辉风范

一、救了周希汉,得罪了张国焘

周希汉是谁?徐向前为什么要救他?这事还有从张国焘说起。

1931年8月,张国焘拿着王明的旨意到鄂豫皖苏区,接管了党政军大权。此人一来就各种刷存在感,又是撤销原有的党政组织、机构,又是调整红四军的领导人。

徐向前起初并不怎么搭理张国焘,毕竟当时军事形势很紧急,只要他不插手军事,大家就相安无事,徐向前威名震于边区,却从来不耍架子。

但张国焘显然不是安分守己之人。党政军大权在手,他还要插手具体的作战事务,然而他在军事上又是十足的庸才。当时红四军以南下发展大别山根据地为上策,张国焘却要部队向东打,进攻国民党统治区。

红四军政委曾中生不同意,径自写信给上海中央,请求南下而不是东进。这一下触了张国焘的逆鳞。他本来就心心念念彻底抢抓所有权力,曾中生这么干,无疑是夺权的天赐良机。

张立即下令罢免曾中生,改任陈昌浩为红四军政委。接着在红四军中执行大规模肃反,史称白雀园大肃反,许继慎、周维炯、姜镜堂等师长、师政委级别的高级干部被杀,其余团以下干部战士被杀者多达二千余人。

徐向前一贯为人比较低调,没有公开反对过张国焘,而且又是军事上的台柱子,张国焘暂时没有动他。徐向前不忍心那么多优秀的同志被杀,在会上提出过一些质疑,引起张国焘不满,后来被重新分了工,只管训练和作战指挥。

徐向前忍气吞声,每到一地,便自己找一个僻静的屋子,专心研究地图,研究军事指挥,倒也省了不少麻烦。

他也力所能及地利用自己的地位,保护了一些级别比较低的人,周希汉就是其中一个。

周希汉,是麻城人,红四军十三师三十八团的普通战士。肃反针对的主要是干部,按理说他一个普通战士不至于遭难。也是命里合当有灾,周希汉当时在军部当书记员,因为记录一个地名有误,被张国焘发现,张一怒之下命人把他绑走,随口定性他是反动分子,要枪毙。

徐向前看见了,亲自去保卫局质问办案人员。办案人员说周希汉是改组派,这是大罪,必须杀。徐向前大怒说,什么改组派,他是贫农子弟,给我当书记员,我最了解他,把他给我放了。

保卫局的人无奈,便把周希汉放了回来。

后来,周希汉屡立战功,成为我军一员骁将,1955年授衔为中将。

若非徐帅当年力救,共和国将星又提前陨落一个。

但这事无疑得罪了张国焘。

张国焘对徐向前一直是用而不信,周希汉事件激化了张国焘的猜忌。没过多久,徐向前的妻子程训宣被逮捕,张国焘为了搞倒徐向前,反复逼迫程训宣写黑材料,诬陷徐向前是改组派、AB团。程训宣虽与徐向前结婚时间不长,却深深地了解徐是大英雄,对党绝对忠诚,绝不是什么改组派、坏分子。虽然屡遭拷打,却始终不屈。

徐向前连自己的妻子被关在哪、什么情况都不知道,遍观当时的边区,没有人敢对他透露半点消息。程训宣到底是何时被枪毙的,他都不知道。

即使蒙受这么大的冤屈,徐向前仍然顾全大局,在前方指挥红军打仗。

徐帅难道对妻子没有感情吗?自然不是。他与程的结合是真诚的相爱,生活上互相关照,革命事业上互相支持,岂能没有感情。只不过当时形势实在太过没天理,徐向前连自己的命运都左右不了,何谈妻子。

程训宣死后数年,徐向前一直郁郁寡欢,不愿再娶,心中那块隐痛,直到年老时都不曾消退。

二、5小时电话事件

徐帅心中对革命事业充满着无限的忠诚和热忱,这是他经历了肃反那样的惨事之后,仍能屈从于张国焘的精神依托。不管跟着谁,只要还能干革命,那就在所不惜。

而5小时电话事件,就是这种信念和担当的直接体现。

1934年8月,川陕苏区进行反六路围攻作战。

徐向前任总指挥,经过艰苦的作战,不仅顶住了川军20万大军的六路围攻,并且成功地调动拖疲敌人,找到了反击敌人的胜机。

8月9日,徐向前将一直处于休整状态的22个团的兵力,骤然间投入反攻,以猛虎下山之势,杀向川军第五、第六路军的总指挥部青龙观。

川军打到现在已是士气尽丧,本以为红军和自己一样都是半死不活了,哪料到还有这等猛烈的攻势。只两个小时,便被歼灭了一个旅部,死伤两千余人。

此时川军部队被红军分割为东西两部分,正在徐向前准备向东部敌人一举卷击过去时,突然来了个诡异的电话,搅乱了徐向前的计划。

电话是张国焘打来的。

张国焘不想让功劳都归徐向前,盯大了眼要分一杯羹。

但仗都是徐向前指挥的,怎么才能体现他张国焘的功呢?否决徐向前的决定,是个最快捷的办法。你虽然打了不少胜仗,但关键的反击作战,是我张国焘决定的。

张国焘的意见与徐向前完全相反,你想向东部卷击?那是不对的,应当向西卷击,先消灭相对较弱的范绍曾师。我军不是历来主张先打弱敌再打强敌嘛!

徐向前反对。范部虽弱,但与我军位置平行,且敌之地势开阔,一打肯定跑,打成击溃战。

如果向东部敌军卷击,虽然敌兵力较强,但我兵力亦强。且东部敌军处于河谷中,只有一条山口可出来。如果扼住山口,就能包了敌人的饺子。

张国焘不同意。听徐向前的,岂不是自己一点功劳也没有了。两人在电话中反复争论,张国焘越争火气越大。徐向前便让陈昌浩接电话再劝。

这通电话反反复复,一直僵持了5个小时,双方都不肯让步。

张国焘最后撂了底:“听我的,你们就赶紧照办。不听,就随你们的便。”

徐向前最后时刻服软了,再这么僵持下去,煮熟的鸭子都飞了。

谁都不让,那还是我让。

徐帅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软弱的一面。

部队按张国焘的命令,向西卷击。

果然如徐向前所料,范绍曾见红军迅猛地迂回过来,连打也不打,狼狈地逃走,5天5夜跑了400余里。徐向前苦追不上,只好撤了回来,准备再去打东部的敌人。

但打草惊了蛇,这部分敌人目睹了红军猛若雷霆的攻势,早就撤出了险地,筑垒固守,迂回兜击敌人的战机失去了。

徐向前后悔不迭。

反六路围攻作战,本有可能提前结束,因为张国焘这么一搅和,多牺牲了多少战士宝贵的生命,浪费了多少来之不易的弹药。

但徐向前一无所怨。事后总结战斗,徐向前说得最多的,还是自己临事不决,把握战机不够准确,动作不够迅速。

至于那5个小时的电话,由他去吧。张国焘自知理亏,也没再说什么。

三、百丈关战役: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黑锅

六路围攻这个小锅倒不至于多么严重,毕竟最后打胜了,而且完全凭得是徐帅杰出的军事天赋,再度捕捉住了战机。

而百丈关战役的锅,徐帅没能甩得掉。以至于许多无知者论史时,把此役当作徐帅军事生涯的黑点。

百丈关战役,发生于1935年10月。是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分开,独自南下转战进程中,一次标志性的败仗。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见中央红军人少装备弱,从江西万里迢迢打到四川,力量已远远不如红四方面军,于是野心顿起,不顾大多数同志规劝,执意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再入四川腹地。

这是党史军史上一件极令人痛心的分裂。张国焘自封老大,另立中央,还把朱德、刘伯承扣留于红四方面军中,党内无不痛恨。两大红军甚至互相放了警戒哨,一度剑拔弩张。

有人来问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中央红军放了警戒,是不是要打。徐向前虽然不敢违背张国焘南下的决定,但在事关红军生死存亡的底线上,他是毫不含糊的。

陈昌浩也打电话问徐向前,打还是不打。徐向前斩钉截铁地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指红四方面军的部队)坚决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

陈昌浩是政委,有最终决定权,他最终受到徐向前的感染,下令不能打。

红一方面军北上之时,领袖连夜来找徐向前——领袖亦知,徐向前是红四方面军中较有担当之人,问他:“向前同志,你的意见怎么样?到底是北上,还是南下。”

徐向前非常为难。

一方面,自遵义会义来,领袖在党内军内已经得到绝大多数同志的信任,红军逐渐走出了危机,听他的自然是没错。

另一方面,他又长期在红四方面军中,自己逐渐带出来的七八万大军,还是有感情的。而且,张陈徐共事多年,张在政治上对徐也有一些威信——其实难说是威信,一定程度上徐帅被张欺负惯了,听他的命令也成了习惯。

徐向前当时表态有些含糊。

第一,红军一、四方面军会合,就不宜再分开。

第二,红四方面军分成两半也不好(指一部分跟着中央红军北上,一部分南下)。

领袖何等敏锐英断之人,见徐向前这么说,知道他为难,又是个老实人,不好逼他做什么,毅然离去了。

之后红四方面全军南下,再次穿过草地,翻过邛崃山,在川西平原与川军大战,企图在川康一带开辟新的苏区。

川西平原的生产力水平要比川陕边区好得多,而且靠近成都,是四川的核心区。

起初,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指挥下,一路势如破竹,连战连胜,逼近雅安、天全、大邑一带,前锋攻至百丈关一带。

就是在这里,红四方面军遭遇了成军以来最惨烈的失败。

11月19日,川军集中十几个旅的精锐兵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从东北南三面,向红军阵地发起猛攻,血战7个昼夜,红四方面歼川军1.5万人,自身亦损失1万余人。

再这么死拼下去,红四方面军撑不下去了。徐向前无奈指挥部队撤出战斗。

川军乘胜追击,红四方面军无法在川西立足,再向西退,山区人口极为稀少,根本不足以支撑起数万大军。张国焘只好灰溜溜地重新北上。

百丈关战役是红四方面军南下的转折点,有人视此为徐向前指挥的失败,认为川军在六路围攻中战斗力弱到爆,现在怎么一反常态,能击败红军。

实际上两次战役对比,攻守之势殊异,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六路围攻之役,川军虽然倾巢出动大战徐向前,但其时川陕苏区偏在川东北,处于大巴山深处,并不是四川最核心的地方,川军击之能胜固然光荣,不能胜也不影响大局,是以诸路川军作战并不积极。

然而红四方面军南下川西,企图在川康一带立足,这里极度靠近成都,威胁到刘湘、刘文辉等一众川中军阀的根本利益,谁敢丢?丢了去哪里生存?

在如此重大危机之下,川军爆发出强大战斗力,并不能理解。

何况,雅安邛崃大邑天全诸地,均在川军腹地,补给、运兵极方便,川军又熟悉地理民情,打起仗来得心应手,徐向前客军作战,人数少,装备弱,补给缺,天然有许多不利。徐向前叫后方部队想办法在大雪山收集牦牛,根本做不到,许多战士入雪山都得了雪盲症。

就算徐向前有天纵之才,巧妇何能为无米之炊呢!

不过,即使现实条件如此,徐帅后来总结百丈关之战时,仍然避而不谈政治上的事,只说自己指挥上的失误,例如:“对川军死保川西平原的决心和作战能力,估计不足,口张得太大……我军高度集中兵力不够……战场的选择失当……如此种种,都与我们在战役指导思想上的急躁和轻敌有关。”

多么有担当、有城府,有时看到徐帅作此之语,不免为其感到不公平。

四、太原战役高风亮节

1949年1月,徐帅又在关键时刻展现了他的大度胸襟。

徐向前自1947年开始率兵进攻山西,与阎锡山大战一年多。

徐向前手中并无多么强有力的兵团,而只带着华北野战军的数万弱兵,而且大多数是军区地方武装,战斗力很弱。这副家当,与东北野战军七十万大军、华东野战军三十万大军自然无法相提并论,而他要对付的,是堪称国民党诸路军阀中最有鬼点子的阎锡山。

徐向前硬是把数万弱兵训练调教得颇有章法,各路部队的指挥高度统一,克服了游击习气与不善打阵地战的弱点,运城、晋中诸战把阎锡山的军队痛打一番,双方实力居然此消彼长,阎锡山的基本部队消耗殆尽,最后只能死守太原。

1949年1月徐向前率主力对太原外围发动猛攻,虽然攻克太原城外四大山地要塞,歼敌2.2万人,但自身伤亡已达1.65万。

正巧在这时,中央决定让彭德怀代替徐向前,任太原总前委书记兼总指挥,接替徐向前完成了攻打太原最后的战斗。

有的人便说,徐向前作战不力,伤亡过大,彭德怀才来接替他指挥。

实际这完全是瞎说八道。

真实情况如何呢?

太原战役本已是瓜熟蒂落之势,整个山西的解放,功劳是徐向前的,这是天下人所共知的。打太原虽然付出了牺牲,但无论换谁,想打太原必须硬啃太原外围的坚固工事。阎锡山曾吹嘘外围工事顶得上50万精兵,徐帅用1.65万人的代价换来一座省会,并不算多么不可接受。

那为什么要换彭总来指挥呢。原来徐向前早年劳累过度,身体非常虚弱,1948年又患了肋膜炎,现在长期劳累,旧疾发作,已经无力再指挥作战。参照当时的照片可以发现,他的瘦已经明显超出正常的范围。徐向前其实在指挥四大要塞争夺战时,已经无法骑马参战,有时竟需要警卫员抬着担架上山。

恰在此时,西北战局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一野在与胡宗南、马家军作战时,兵力不足已成为首要制约因素。军委已有意抽调部分部队进入西北助战。

1949年3月底,解放军副总司令员兼一野司令员彭德怀从河北参加完会议,返回西北指挥作战,途经太原,受中央之委派,代替徐向前指挥进攻太原战役。其实中央的潜台词很明显,彭总接棒进攻太原只不过是举手之劳,也算不得什么掠人之美。打完太原后,华北无大战,彭总顺手把参战的一野7军带走,再把华北野战军的部队带走一部分。

徐帅为人襟怀坦荡,心中装着的全是革命事业,至于个人荣誉和地位,并不那么挂在心上。彭总来指挥作战,替他分担了繁重的军务,他反而很是感激中央的安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侯... 侯景是南北朝时期东魏大将,作为高欢手下的将领。高欢曾对其有过高度评价,并且也断言他会在自己死后叛乱。...
原创 古... 要想了解古代"秀才""举人"和"进士"这几个头衔的分别,其实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这不仅关乎一个人...
原创 此... 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庄子秋水》所说,这四个神马:“一天一千里”,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世界越来...
原创 古... ——【·前言·】——? 在古代,流放是一种严酷的刑罚,不仅囚犯们要承受无尽的痛苦与折磨,就连随行的官...
原创 有... 文正莹 当时中国农村家庭往往是请有学问的亲戚来当家中子弟的启蒙老师,毛主席的启蒙老师文正莹就是毛主席...
原创 廖... 说起蜀国无人可用,每个人都知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经过先主刘备和诸葛亮多年呕心沥血的发展,蜀国...
原创 十... 你知道十大元帅33岁时,哪一位打得军阀何健狂奔3千米吗? 你知道十大元帅33岁时,哪一位身负重伤,差...
原创 西... 提起功臣集团这个词,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就是西汉初年,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之所以会有这种反...
原创 火... 说起清朝统治者的目光短浅,那可真不是一言半语所能概括的,也正是这短浅的目光,致使中国从明朝时期的军事...
原创 1... 1895年甲午战争的结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一个转折点。这场战争为什么这么重要呢?主要是因为以往欺凌...
原创 不... 本鬼在前文《蒋介石最信任和重用的黄埔系将领为什么大多数都是庸才?》中提到,蒋介石的嫡系“五虎上将”之...
原创 蒋... 前言 蒋介石曾三次被迫退位,但他是个有仇必报的人,谁得罪了他都没好下场,每一次的下野他都会秘密处决一...
原创 刘... 刘邦,历史上一位传奇人物,崇尚浪漫主义英雄色彩的人,对其行径颇为不齿,因为其不够光明磊落。而在社会上...
原创 1... 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阶段的最后一个王朝,也是从马背上逐渐问鼎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清王朝...
原创 二... 俄罗斯人对于土地的执着程度,是其他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他们不仅要拥有土地,还要确保自己的土地是连续的一...
原创 他... 说道清朝的开国皇帝,大家都知道是皇太极,不过皇太极并不是第一位入关的皇帝,第一位入关的皇帝其实是顺治...
原创 长...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乃至中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歼灭战。当时的秦国和赵国双方各投入了四十多万人的兵...
原创 解... 东汉初期,民不聊生,各地频发起义战争,在这个中原无人统领大局的时期,刘秀以武力进攻的同时也采取政治诱...
原创 大... 中国对满族的影响 满语中的汉语借词可以追溯到满语的前身女真族。明代《华夷译》收录女真词800多个,全...
原创 此... 俗话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过当人们真当上了将军之后,到达人生顶峰之后,往往又对应了那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