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谭世瑛在收到毛泽东的回信眼见内有“如体健兴高,也可出门看看”的回复之语后十分高兴。于是,很快他便自湖南启程前往了武汉,意欲找本家时任国防部副部长的谭政帮助,以期能够治疗自己的眼疾。
然而好巧不巧,谭政此时已经前往北京开会,就这样谭世瑛便一路北上来到了北京。而到达北京之后,谭世瑛也就有了面见昔日老同学毛泽东的机会。在经过短暂的等待后,他也如愿见到了阔别数年的同学毛泽东。
同学相见,自然是分外开心。然而,在开心之余谭世瑛却也为毛泽东带来了一桩烦心事——一桩事关他两个儿子处理上的烦心事。
原来,谭世瑛有4子。而在这四个儿子之中,其大儿子曾任国民党营长,三子则担任过国民党的排长,二人手上都有血债,是以在镇压反革命的斗争中都被执行了枪决。而作为父亲的谭世瑛本人,还曾因为不服判决而被管制一年。
此时见了毛泽东,谭世瑛自然便是毫无顾忌将事情和盘托出,言下之意也不言而明。而对于谭世瑛的诉苦与不满,毛主席却是很难表态。一方面,这事关老同学的儿子,于私当然是义不容辞。可另一方面,这又是事关公事的,如果因私废公显然是不妥的。在思忖再三后,毛主席也只得耐心劝慰,并表示一定会调查清楚。
毛主席为何对谭世瑛之子的事如此上心?此事调查之后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相识相交
1910年秋,17岁的毛泽东终于说服了父亲能够继续读书。这一次,他与同窗郭梓材一道准备报考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
之所以会报考小学堂,并非是毛泽东学艺不精。事实上是当时中国盛行私塾教育,此前他也已经在南岸私塾就读5年之久。
而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则是一所新式学堂,不仅教授传统的四书五经,同时还教授算术、英文等课程。因此,少年毛泽东才慕名报考。
不过,在毛泽东报考过程中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则是因为毛泽东不是湘乡子弟,另一则则是他“年事已高”。
然而,就在毛泽东因为这些原因而要惨遭拒绝时,谭世瑛的父亲谭咏春却站了出来。当时谭咏春是小学堂的国文老师,而在眼见这个少年被拒之门外时他便以没有规定外地人不允许参加本校招生考试为由,让毛泽东参加了入学考试。
这样的举动,也让毛泽东写下了名篇《言志》。当时,校长李元甫读罢惊为天人,不住的赞叹毛泽东乃是大才、建国之才。
就这样,毛泽东成功靠着才华折服了一众师长,入学东山高等小学堂。尽管在这里毛泽东只就学5个多月,但却得到了谭咏春无微不至的照顾。
谭咏春不仅将毛泽东和儿子谭世瑛安排在一个班级,还让谭世瑛与毛泽东同住。平素里对于毛泽东的学问也是指教再三,期间对于毛泽东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影响写下的文章也是推崇有加。不得不提及的是,也是在这里毛泽东结识了萧子升这位好友(至于谭政也是该小学堂的学生)。
之后,在毛泽东前往湘乡驻省中学学习之中,也是谭咏春帮助下争取到了公读生的身份。可以说,谭咏春对对主席有着极深的师恩。而谭世瑛和毛泽东之间,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谊,时人甚至以“谭先生,你收了一个好学生,谭师娘添了一个好小子”称之。
友谊长存 原则至上
而在从湘乡走出后,毛泽东也和谭世瑛走上了不同的人生。但是,他们之间的友谊却并未随着时间而淡薄。
在新中国建立不久,谭世瑛对于发小、好友毛泽东的成就高兴至极,便修书一封。而在收到了谭世瑛的来信后,毛主席很快便向谭世瑛回信。其中用语更是言辞恳切,丝毫不见生分。在收到毛主席的回信后,谭世瑛不久便再次寄上信笺,在信中谭世瑛讲到了家中生活困顿。言下之意,也已是不言而喻,作为至交好友同时也作为国家主席毛主席却并未为谭世瑛安排工作,而是随信寄上了汇款。
此后的几年里,毛主席又数次为谭世瑛汇款。可以说,毛主席对于谭世瑛是尽心竭力。而在1955年的回信中,对于患了眼疾的谭世瑛毛泽东不仅寄上了钱款,同时还表示如体健兴高,也可出门看看。
就这样,谭世瑛才选择前往武汉找谭政。奈何谭政已经前往北京开会,于是也就有了篇首的一幕。
而在与毛泽东阔别数十载之后,谭世瑛在叙旧之余便讲起了自己被枪杀的两个儿子。 面对好友的诉苦与不满,毛泽东答应了谭世瑛进行调查。
一如此前,这次的调查中毛泽东同样没有因私废公。很快,就此事毛主席修书湖南湘乡县委同志。在信中,毛主席先将其与谭世瑛的私人关系讲清楚,并对谭世瑛所陈述事由表示自己完全不清楚,恳请同志们查明告知。
这样一份信笺,可以说将毛主席的公心尽显无疑,而在收到毛主席的信之后当地政府立刻对谭世瑛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向毛主席作了汇报。
在收到地方同志的汇报之后,毛主席对于谭世瑛两个儿子被枪决的缘由也已是清楚,是依法处理,并无不妥。随即,他便让秘书向谭世瑛转达了调查结果。
同时,还在谭世瑛准备返乡时附信一封。在信中,毛泽东言辞恳切的表达了对谭世瑛及其儿子的处置上的态度,并表达了自己对至交好友的希望,希望他能够带领家人努力进步。而在回到家乡后,谭世瑛也并没有辜负毛泽东的期许,不仅安心务农,也终于获得了乡党们的认可。
1962年,谭世瑛病逝。但关于谭世瑛与毛泽东之间的佳话、信笺却保存了下来,而毛主席对于私交的处置,对于公事的坚持也值得所有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