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为了光复汉室,锲而不舍地北伐。大家熟悉的是诸葛亮五次北伐,事实上,诸葛亮对曹魏用兵前后共有七次,比《三国演义》所说的六处祁山,还要多一次。
打仗拼的就是交战双方的综合实力,在古代就是双方拥有的地盘大小,人口数量。我们来看蜀汉和曹魏的实力相比:
地盘方面:蜀汉只有益州;曹魏在拥有青州、兖州、 豫州 、徐州、 司州、 雍州 、凉州、并州 、幽州 、冀州、荆州北部西域督护府。
人口方面:蜀汉在刘备称帝时是90万,刘禅投降时约100万;曹魏灭亡时人口1400万。
无论是人口还是地盘,曹魏都是远超蜀汉。诸葛亮作为治世之能臣,对于两国之间的差距,自然了然于胸。蜀汉主动进攻曹魏,俨然是以卵击石,可诸葛亮竟然真的做了,这是为何?
诸葛亮早已给出了答案,可惜被后世所忽视。有人说,诸葛亮北伐是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他内心极度渴望能帮助刘备实现生前愿望,光复汉室,统一中原。
确实,诸葛亮北伐有报答刘备的成分,但这不是根本原因。《后出师表》中写道,“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
上面两句话将蜀汉的将领、兵力情况给予清晰描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局面不是一句空谈。三国鼎立后期,三国之间的人才流动几乎为零,当年跟刘备打天下的人一个个去世,蜀汉面临的局势越发艰难。
留给蜀汉的时间不多了,诸葛亮很清楚,如果蜀汉一直偏安西南,坐等曹魏和东吴做大,那将是蜀汉的灭顶之灾。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以攻代守,主动出击。当然,诸葛亮也深知一旦蜀军深入曹魏腹地,将一去不复返。
于是,在曹魏边境线上骚扰,就是最好的选择。一来可以减缓曹魏的发展速度,二来战争可以让蜀汉上下一心。总之,诸葛亮之所以这样做,实属无奈。
参考资料:《三国志》、《后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