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唐朝的盛世背后暗藏隐患,真实原因让人无奈
迪丽瓦拉
2025-07-08 03:02:49
0

本文共4052字,阅读时长大约8分钟

前言

公元755年,一场名为安史之乱的叛乱在唐朝爆发,虽然仅持续了短短八年,却给唐朝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最终导致了这个号称盛世的王朝的覆灭。然而,唐朝究竟为何未能重回巅峰?安史之乱又给唐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前的唐朝

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大唐国力强盛,社会经济蓬勃发展。太宗统治时期的唐朝已成为强大的封建王朝,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完善的政治体系和繁荣的经济,向周边地区不断散发影响力。

唐朝中央政府重视农业生产,修建农业水利工程,保障了农业生产稳定和经济繁荣。为此,设立了水部司和都水监,专门负责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

通过大规模的农业水利工程和改进农业工具,唐朝有效治理了水患问题,促进了封建经济稳定发展。同时,唐朝还重视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如将直辕犁改进为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大唐

由于对农业生产和工具的重视,唐朝农业经济出现了超出预期的发展,尤其是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唐朝修建了大量粮仓,其中在洛阳地区的一个粮窖占地42万平方米,储藏量可达50万斤。

安史之乱-客观原因

1、在经济上,尽管在唐玄宗开元时期社会经济达到繁荣,但封建经济发展加速了土地兼并,导致百姓流亡和均田制破坏。同时,统治阶级的腐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加剧了社会矛盾。

2、在阶级矛盾方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奸相李林甫和杨贵妃之兄杨国忠等奸臣的权力斗争成为导火线。

上朝

3、此外,中央和地方军阀势力之间的矛盾也是安史之乱的重要因素。唐朝府兵制和均田制被破坏,地方军阀与召募来的职业军人形成紧密关系,加强了地方势力。中央军的数量不足且质量差,与权力逐渐增大的节度使形成对立。

安史之乱-主观原因

1、安禄山造反的直接原因是与杨国忠的矛盾,他被逼迫着造反。在唐朝时期,政治内部存在着纷争,杨国忠和李林甫形成了两大势力,导致了激烈的斗争。

杨国忠拉拢了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而李林甫与安禄山表面交好。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开始政治报复,加剧了安禄山的压力,最终逼迫他起兵造反。

安禄山

2、安禄山本身性格骄横,胡人出身,早年投靠张守珪,并获得重用。他在进入政治圈后,通过军功成为节度使,并在地方表现出强势和收买人心的能力。

此外,长期在边疆执掌权力,实力逐渐增强,加之朝廷对他的兵力要求不超过5万,实际兵力却达到了15万。他的野心大了起来,兵力也足够支撑得住他的野心。

安史之乱始末

1、安禄山起兵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安禄山以“忧国之危”为借口在范阳起兵,号称20万人,实际15万。叛军一路势如破竹,迅速控制了河北,引起百姓震惊。然而唐玄宗对安禄山起兵一事持怀疑态度。

安禄山

2、唐廷反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唐玄宗在确认安禄山率军造反后,召见宰相杨国忠商讨对策。他任命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负责守卫洛阳,并任命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负责东征。

唐玄宗又派遣使者毕思琛前往洛阳募兵。由于唐朝的精锐边军尚未归来,高仙芝和封常清在长安和洛阳募兵,但他们只得到了市井子弟,缺乏战斗经验和训练。尽管安禄山的大军遇到了阻碍,但由于杨国忠的无能,安禄山于同年12月12日攻入了洛阳。

安禄山起兵

洛阳留守的李憕和卢奕不肯投降,被俘后被安禄山杀害,河南尹达奚珣投降了安禄山。封常清和高仙芝退守潼关,采取守势并坚守潼关不出。然而,由于唐玄宗听信监军宦官的诬告,以为他们怯战,便将封常清和高仙芝处决了。

安禄山在天宝十五年正月初一在洛阳称帝,改元圣武。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洛阳失守后,唐玄宗任命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率领20万军队驻守潼关。潼关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哥舒翰进驻潼关后,立即加固城防,修建深沟高垒防守。

潼关

在天宝十五年正月,安禄山让他儿子安庆绪攻打潼关,但未攻破。安禄山的主力军队被困在潼关数月,无法向西进军。安禄山意识到强攻无效,便命令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兵驻扎在陕郡(今河南三门峡市西),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试图诱使哥舒翰离开潼关进行战斗。

五月,唐玄宗收到叛将崔乾佑在陕郡的情报称其部队“兵力不满四千,且疲弱无备”,于是派遣使者命令哥舒翰出兵收复陕洛。哥舒翰立即上书玄宗,认为安禄山久经战事,起兵叛乱时肯定有所准备,一定是用虚弱的士兵来引诱我们,如果我们出兵,正中敌计。而且叛军劳师远征,我们坚守潼关才能占据优势。

哥舒翰

然而,宰相杨国忠对哥舒翰的意图产生怀疑,敦促唐玄宗派遣使者催促哥舒翰出战,玄宗听信谗言,连续派遣中使催促哥舒翰出战。哥舒翰被迫于六月初四领兵出关,在灵宝与崔乾佑部队交战。叛军在山上埋伏,唐军被诱入狭窄山道,受到滚木檑石的袭击,损失惨重。

哥舒翰试图突围,但被叛军纵火用烟雾迷惑唐军,唐军误以为敌军在浓烟中,乱发弩箭,直到日落才意识到被埋伏。崔乾佑从背后杀出,唐军陷入混乱,有的逃入山谷,有的被黄河淹死,惨状令人震惊。唐军溃败,哥舒翰只带着数百骑兵逃回潼关,挖了三条战壕阻敌。唐军逃回潼关的不到8000人。

初九,崔乾佑攻占潼关,哥舒翰撤到关西驿之后被俘。

大战

3、长安沦陷

唐玄宗在长安得知潼关失守后,朝廷陷入混乱。百官中只有一两个人去朝拜,皇帝在勤政楼发布了亲征的命令,但众人并不相信。禁军仪仗随后迁至大明宫,傍晚时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秘密整编了六军,赏赐了一大笔财富,并从马厩中选出了九百匹马,外界对此一无所知。

安史大军逐渐逼近,皇帝带着贵妃和皇子等人从延秋门逃离。到达马嵬坡后,六军将士终于忍无可忍,发动兵变杀死了杨国忠等人,高力士等人则勒死了杨贵妃,太子李亨随即在灵武登基为唐肃宗,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对此感到无奈,毕竟他并不自愿退位)。

杨贵妃

天宝十五年六月,安禄山占领了长安。

唐至德元年,郭子仪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充朔方节度使。李光弼被封为户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郭子仪一起讨伐叛军。次年,郭子仪推荐李光弼担任河东节度使,两人联合进军河北,在常山击败叛军,收复河北一带。

唐至德二载,唐河南节度副使张巡率军民坚守睢阳,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城市攻坚战,名为“睢阳之战”。安庆绪派尹子奇率大军南下,攻占了河南的大部分城镇,但睢阳仍然坚守。

大军南下

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求援,于是张巡带领3000士兵从宁陵进入睢阳,与许远合兵共6800余人。尹子奇全力攻城,但张巡和他的部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连续战斗16昼夜,击败了叛军多次。

两人密切合作,使叛军无法攻破城池,只能围困。最终,由于病饿力竭,睢阳被叛军攻破,张巡和他的36名将领被杀害。这场战斗持续了十个月,保护了江淮地区十个月免于战乱。张巡以不足万人之众,屡次击败敌军,杀伤了十几万敌人。

睢阳之战的胜利使得唐朝能够反攻,郭子仪得以收复长安和洛阳。睢阳的保卫对于唐朝的存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睢阳之战

安禄山因眼疾最终导致失明,加上疽病使得他性情暴躁,对侍从咄咄逼人。他在称帝后居于深宫,少有将领能面见他,都需通过严庄传达。严庄虽备受重用,却也遭受安禄山的鞭挞。宦官李猪儿经常为安禄山伺候,却也遭受虐待。安禄山宠幸的段氏生下一子名庆恩,也备受宠爱。安庆绪担心自己被废黜,严庄也担忧宫中事态对自己不利,于是三人串通密谋害安禄山。

在一次夜晚,三人悄悄进入他的住所,其中李猪儿持刀猛砍了安禄山一刀。受伤后,安禄山还试图寻找佩刀自卫,但事前已被偷走。最终在呼喊声中不幸身亡。

安禄山

第二天早晨,严庄宣布安禄山病危,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权交由太子处置。随后,安庆绪继承帝位,追尊安禄山为太上皇,并展开治丧。安庆绪杀父篡位后自立为帝,年号载初。他命令史思明守范阳,派蔡希德等人继续围攻太原。同年,唐军收复长安,安庆绪败逃至邺城,部将李归仁率兵溃散。

唐至德二载十月,安庆绪率1300人从洛阳逃往邺城。唐军收复洛阳城,并攻占河内等地,迫降安将严庄。安庆绪在邺城重整旗鼓,聚集6万人,并向范阳调兵。史思明囚安庆绪使者,降唐后又复叛。唐军屡次围攻邺城,但遭遇溃败。

围攻邺城

上元二年三月,叛军内部发生了离间,领袖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害,导致内部动荡,多次被唐军打败。762年,唐代宗即位,任命仆固怀恩为朔方节度使、河北副元帅,率军进攻洛阳。唐军正面进攻,骑兵和回纥军侧翼夹击,重创数万叛军。史朝义派10万援军增援,但在多次战斗中被唐军击溃,最终史朝义被迫自缢。

至此,持续7年多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安史之乱

平定安史之乱后根因并未得到有效解决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藩镇和节度使的存在成为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尽管唐朝的统治者认识到这个问题,但无法有效解决。这些军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利益集团,不愿意放弃藩镇割据的权力。面对这种情况,皇帝只能选择妥协或宣战。

代宗选择了妥协,德宗选择了宣战,但两者都失败了。代宗未能铲除后患,德宗过于急躁。代宗维持了河朔三镇的安排,德宗试图解决河北问题,但引发了各地军镇的动乱,最终导致长安失陷。

节度使分布

这次失败也导致宦官干政的问题。德宗不再信任朝臣,而是重用宦官。然而,这个举动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灾难。宦官篡权,控制军队,造成了一百多年的内忧和外患。

唐朝调兵抵御叛乱,使吐蕃有机可乘,大举入侵唐朝边疆,甚至攻入长安,建立伪帝。这一切都源于安史之乱。唐朝平定安史之乱时的妥协导致了藩镇割据的隐患,而唐朝未能解决这个问题,产生了许多其他困扰。

安史之乱

结语

有人或许认为,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将继续强盛下去,但事实上,安史之乱只是揭露了唐朝已经存在的种种问题。唐朝在唐玄宗李隆基的治理下曾一度繁荣昌盛,然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杜甫诗道出了盛世背后的苦衷。唐朝的衰落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长年累月的积淀所致。

安史之乱

唐朝的兴衰历程告诉我们,一个王朝的兴盛与衰亡,往往并非单一事件所能决定。安史之乱的爆发只是导火索,而唐朝内部积重难返的问题才是其真正的症结所在。土地兼并、藩镇割据、中央权力削弱等问题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的覆灭。

历史不仅是一段段古老的记载,更是对当下的警示。唐朝的命运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或王朝,都需要时刻警醒,审视内部问题,加强管理和改革,方能长治久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诸葛亮当年为何不让张飞守荆州?他一语道出实情,刘备很后悔 导语:三国时期的蜀国创业最艰难,曹操孙权都...
原创 贪... 朱国治是谁呢?看过《康熙王朝》这部电视剧的朋友肯定会对平西王吴三桂造反抗清时,那个杀掉自己妻儿而后痛...
原创 项... 刘邦能够打败项羽、建立汉朝,项羽的叔父项伯是功不可没。要不是项伯,那刘邦早就被项羽杀害,也不会有后来...
东北抗联历史研究学者李龙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国家图书馆方面获悉,2024年7月17日20时17分,中国记忆项目口述史受访人,东北抗...
原创 古... 【前言】 尽管中国历史上国家间常发生战争,但他们更尊重礼仪制度。例如,有条规定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
原创 陆... 中国人对于未来的预测的意愿一直是非常强烈的。自上古时代起,就有先祖用火烧甲骨文后的纹路,来占卜吉凶。...
原创 一... 导语:近代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北大教授刘半农,因一字之争而备受争议。他的发明——“她”字,引发了一场...
原创 邓... 这个工人的回答实在是太真实了,1978年9月,邓小平视察大庆油田,为了准备与美国石油大王哈里斯谈合作...
原创 刘... 成立于1951年1月的南京军事学院,是全军第一所包括各兵种的规模最大的高级军事学府,首任院长兼政委是...
辽宁振兴之路:砥砺前行,焕发新... 辽宁,这片位于中国东北的土地,曾经是我国工业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长子”。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辽宁...
文化中国行丨世界两大文明古国 ... 本文转自【央视新闻客户端】; 19日,由上海博物馆、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举办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
原创 国... 说起国民党滇军,很多人都会马上和龙云麾下部队联系起来。其实,除了龙云系统部队,滇军还有另外两个系统。...
原创 锦... 东厂、西厂、锦衣卫,合称“厂卫”,是明代所特有的一种特务制度,目的是维护皇权、侦缉官员百姓言行举止,...
邦阿西南之战:明朝大海盗林凤的... 公元1574年,林凤和他的潮汕海盗集团,在对马尼拉的突然袭击中功败垂成。由于不愿返回故土,又不甘心将...
原创 金... 刘裕灭南燕后,原本准备“留镇下邳,经营司(州治在今洛阳东北)、雍(州治在今陕西西安西北》”,紧接着就...
别被电视剧骗了,宋代的圣旨其实... (上图是个闹剧!) 我们看古装影视作品,往往会觉得以前的君主金口玉言,口出为敕,口含天宪,是吧?皇帝...
原创 湘... 与南昌起义、黄麻起义、广州起义相比,湘南起义的名声要小得多,但是这场由南昌起义部队余部发展而来,由朱...
原创 毛... 1955年,毛主席吃羊肉泡馍,结账时却发现没钱,解决方式尽显伟人风采。毛主席参加会议之后坐车返回中南...
原创 恩... 1897年,湖南维新派人士江标在长沙的湘水校经堂设立“实学会”,聘请专人为会员讲解数学、英文、地理等...
原创 黄... 黄埔军校是民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所军校,它为国共两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蒋介石更是把黄埔出身的将领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