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权,是指在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体制下,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对国家人民、土地、财富拥有全方位的控制与管理权。在封建社会中,王权象征着国家最高权力,是无法被超越的权威,带有浓厚的封建宗主私权印记,也是封建国家中最高的公共秩序权威。中英两国都曾经历过统一的封建王权,但由于建立在不同经济制度与所有制基础上,它们在发展模式与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下面,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比较中英封建王权的地位。
一、权者,君之所独制也
中国王权的诞生——周朝专制王权
在中国古代,王权作为君主专制的表现形式由来已久。早在奴隶制时期,周朝的最高统治者自称为“天王”,以表示独尊至上。在君主专制的社会制度下,他们奉行“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原则。随着分封制的扩大与成熟,周天子成为天下的“大宗”,同姓诸侯成为“小宗”,其余土地与人民成为上天的恩赐,成为王的附庸。王权利用手中的权力制定了王权统治体制,具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威,为后代王权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秦朝——封建王权的开篇
在公元221年,秦始皇结束了春秋时期长达500多年的诸侯纷争,通过法家理念和强大的军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使得封建君主与王权的地位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封建君主的地位被上升到了天下独尊的地步,与相权争斗成为历代统治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二、君权神授论——走向分野的开端
对权力合法性的阐述
随着王权独尊地位的确立,维护这一至高无上地位成为历代统治者必须考虑的问题。汉代董仲舒提出了“君权神授论”,将王权理论化、合法化,系统地阐述了王权具有不可置疑的合法性。他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这种思想成为了后世历代君主专权的理论基础。
同是君权神圣,中英王权有何不同?
与中国一样,英国也认可“君权神圣”说。君权神授为王权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有利于王权向专制主义方向发展。然而,中英两国的封建王权在权力的表现形式与专制程度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
⑴ 教廷——占据绝对的领导地位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整个西欧陷入混乱。在这混乱的环境中,罗马教廷依然存在,并在欧洲的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英国在很多方面受制于罗马教廷,包括教皇对英国王权的制约。
⑵ “蛮族王权”向“教会王权”的转化
公元9世纪开始,英国封建王权开始孕育。在基督教的神权政治文化中,英国提倡王权神授的说教,力求构建教权支配王权的统治秩序。加冕涂油典礼成为体现王权神圣的象征,同时也是对教权与世俗王权矛盾的产物。在封建时期,国王必须得到教会的支持,而教皇则是唯一能够接受上帝旨意的代表,两者关系复杂。
三、限制——合乎体制与历史的逻辑结果
以权势治国:相权与王权之争
在中国古代封建政治演进中,皇权并非完全无所限制。相权与王权之间存在着争斗,相互制约,相互平衡。官僚体系作为制衡王权的力量,对皇权形成一定的约束。相权与王权的矛盾使得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体现了不同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的必要性。
以法治国:议会与国王分权
⑴ 向“立究君权”的过渡
在17世纪的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追求“民族”利益,迎来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然而,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议会作为英国政治的显著特色,限制了王权的行使。国王的决策必须与议会商议,并经过议会的批准。这种制度在英国历史上起到了限制王权的作用,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积蓄了力量。
⑵ 二元体制下的“虚君”
英国资产阶级的王权思想受到了诸多限制,体现在人们的政治文化观念中,王权一直都是有限制的。国王在名义上是国家的首脑,但实际上必须实行自我约束,遵循一定的规则。在英国历史上,国王的权利被限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甚至最终被议会完全架空。这是英国历史上独特的现象,也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结语
通过比较中英封建王权的地位,我们可以看到两国在历史发展中的差异。在中国,封建王权一直是至高无上的,人民对权力的绝对服从是无条件的。而在英国,王权受到了来自教权和议会的严格限制,英国的封建王权一直在与其他权力的制衡中发展演进。这种差异是由两国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文化背景以及政治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