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荣二公都是国公,为何宁国公儿子贾代化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荣国公儿子贾代善却平袭了荣国公?
这个问题稍微对古代世袭有一些了解的,不需要解释,只因答案很简单:荣国公的国公等级,高于宁国公而已。
贾家一门两国公,有多厉害?根据唐代以后的国公品级来看,堪比郡王相当。
也就是说,若不是宁荣二公乃外姓臣子,他们有资格封王爵。就便是国公也是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真正是功勋盖世,位极人臣。
就以明朝为例,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就都是国公。
要以汉朝为例,萧何、张良还只是个侯爵。当然历史情况不同,只简单打个比喻。
宁荣二公兄弟双双封国公,且还是掌握军权的实权国公,可是了不得的。
说到国公,就要讲一讲“历史”。
国公最早就是周朝分封的那些诸侯国主。春秋五霸都是国公。什么齐桓公,晋文公之类。当然,此时的国公与后世的封爵,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国公作为爵位的设立始于北周,专为封赏功臣之用,品级略低或等同于郡王,为封爵第三等。
国公之下是郡公、县公。根据名称也能看出封地等级变化,以及品级的高低。
按唐制:郡王与国公并为从一品。自隋唐至元明,基本不变。清代将公爵分一至三等,擢升品级为超品。但只加美号,不再加国号、邑号,只有某某一等公、某某二等公……没有了“某国公”的称号。算是彻底中央集权,天下只有一国之统一。
明朝定制:“凡爵非社稷军功不得封,封号非特旨不得予。”于是爵分两种,一是只授终身(称不世),二是可以世袭(称世),世与不世,以军功大小而定,均给诰券。
宁荣二公正是因社稷军功而封世袭。按说,宁国公和荣国公这两个封号,应该世袭传承。儿子、孙子以及子孙后代继承人都是宁国公和荣国公。
比如魏国公徐达的两个儿子,长子徐辉祖承袭魏国公,次子徐增寿自己挣了个定国公。徐家两个公爵,有明一代一直世袭国公爵位,直到明亡、甚至南明亡。
然而,贾家的宁国公和荣国公,与明代的功臣世袭又有不同。他们属于“降等世袭”,这就又加入了明清两代的宗室世袭方式。
朱元璋一改前朝制度,将公、侯、伯三等爵位摘出,专门授予功臣。宗室则采用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的降等世袭,至奉国中尉不再降等而传世。
不过明朝宗室是嫡长世袭罔替,亲王的嫡长子永为亲王,其他儿子袭郡王,以此类推递降至奉国中尉不降。
到了清朝又改了回来,将国公再入宗室爵位。
刨除那些贝勒、贝子的特色封爵,清朝基本是亲王、郡王、入八分镇国公、入八分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等十二级。其中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每级又分三等合起来共十八个等级。
说了这么多,相信大家伙一眼就看出来,宁荣二公的爵位降等世袭,不就是参考了明清宗室降等世袭的爵位么?
尤其对照清代宗室爵位,会发现宁国公是“辅国”宁国公,不计较入不入“八分”。
贾代化是世袭一等神威将军,相当于世袭一等镇国将军。
贾敬放弃世袭二等辅国将军。到了贾珍就是世袭三等威烈将军,相当于世袭三等奉国将军。
按说宁国府世袭应该在贾蓉世袭一等奉恩将军那就不再降等,并以此爵传世。
荣国公相当于“镇国”荣国公,比宁国公高一等。
他的儿子贾代善则降等承袭“辅国”荣国公,与宁国公等同。
贾赦则是世袭一等镇国将军以此类推。所以,贾赦的一等镇国将军是极其厉害了不得的爵位。千万别小看了他。
荣国府世袭至世袭三等奉国将军止,以此爵传世不再降等。
由此可见,曹雪芹兼容并包,将明清两代的爵位杂糅在一起,拟定了贾家爵位。
可能有人说外臣如何能入宗室爵位?其实小说家言,倒也不用那么认真。
宁荣二公建功立业很显然参考了明代靖难之役,他们的爵位更像清代宗室世袭,就是作者的有意为之,混淆故事。
当然,历史上功臣入宗室爵位的也有很多。比如清代就有富察傅恒他们一家。
而如果按照明代世袭,贾府则将世代为国公,便体现不出“兴亡”规律,也是曹雪芹不取的原因。
而降等世袭制度也是清代宗室的范例,读书人知道就可以了。
综上,宁国公只有一代,荣国公却有两代,皆因兄弟二人虽然都是国公,但等级并不相同。在世袭的时候便体出现差别,您清楚了么?
以上观点根据《红楼梦》80回前故事线索整理、推论。
文|君笺雅侃红楼
插图|清代画家孙温《绘全本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