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军,已经到了无将可派、无兵可调、无粮弹可投、无航空燃油可加的山穷水尽的地步。
关于第一点,让刘峙名义上指挥徐蚌地区所有国军,既是无奈之举,亦是限制条件下的最优之选。
徐州“剿总”设立后,适合当总司令的人选并不是很多:随着陈诚在东北的黯然下课,陈诚系将领的失势,何应钦走马上任国防部长,以及顾祝同接任总长,能当这个“剿总”总司令的,也只有何应钦派系将领了。
何应钦派系的“四大金刚”,分别是刘峙、顾祝同、蒋鼎文和钱大钧。顾祝同已升任总长,军事指挥并非强项的钱大钧又早已脱离军事一线,因此何应钦向蒋校长推荐的徐州“剿总”总司令就是刘峙和蒋鼎文二选一。
蒋鼎文自1944年“豫湘桂”大溃败之后也基本淡出了军界,且被评价为“日赌夜票”,相较之下刘峙就是最合适之选了:老资格二级上将的他,系中央军嫡系,指挥杜聿明、邱清泉兵团,李延年兵团,孙元良兵团,李弥兵团等中央军相对容易一些。
从淮海决战的实际操作来看,真正指挥国民党军的是善于“宏操”和“微操”的蒋校长以及对蒋氏百依百顺的“顾百顺”顾祝同,刘峙这个“剿总”总司令能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并不是很大。
说淮海战役打到关键阶段国民党军已无兵可调,主要是指杜聿明曾要求蒋氏再调来五个军增援,或者从武汉、西安等调来所有兵力实施真正的战略决战,结果白崇禧、胡宗南等不太积极,前者还放了几个军来了淮海战场,后者干脆一兵一卒都没派。
连胡宗南都拒绝把第一军投入淮海战场,其他诸如华北“剿总”部队等更不可能前来增援了,淮海战役打到最后国民军无一兵一卒可再投入战场并非无稽之谈。
至于无粮弹可投,主要对于最后被围困在包围圈的杜聿明集团和黄维兵团来说的。
按国民党包围圈将领及空军、联勤总司令部等诸多当事人回忆,蒋校长从全国各地搜集粮食、弹药等集中在南京大校场机场,然后空投给黄兵团、杜集团,各地粮库、弹药库都搬空了,搜集的空投额度还远远不够数。
时任联勤总司令部运输署空运勤务司副司长的程藩斌回忆,仅陈官庄一带被困国军,每天需要空投物资总量即达400吨(粮食等240吨、弹药等160吨),每天需要120架次运输机空投,联勤总司令部为此还租用了陈纳德航空公司的飞机。
按程藩斌的说法,他们最高峰时每天只能空投300吨,这个量还没能维持几天,更多时候每天顶多只能空投一百来吨,为提升空运效率,蒋校长、联勤总司令郭忏、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蒋纬国等都高度参与。
除了搜集的粮弹及空运运力不足外,用于空投的降落伞也严重缺额,后来不得不多套几个麻袋直接从空中往下扔,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淮海战场国民党军
而按宋希濂的回忆,即使白崇禧后来同意输送更多华中国军到淮海战场,从执行上看也全然办不到:走水路运兵的船只不够,空运的话湖北老河口机场完全没有航空燃油储备了,徒步开到淮海战场至少要到1949年1月初,那时候淮海战役已经快结束了。
所以说,淮海战役国民党军的失败既是原因,亦是结果。从各方面来看,国民党都已经气数全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