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以清朝为背景的电视剧中,我们常常能听到“发配宁古塔”、“流放宁古塔”等类似的刑罚。那么,宁古塔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事实上,宁古塔被视为人间地狱,尤其对于女性来说。许多女囚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意被发配到宁古塔,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原因呢?
宁古塔位于今日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尽管其名称中有“塔”字,但实际上并没有塔。这是满语中的“宁古”意为“六”,而“塔”则表示“个”,因此“宁古塔”字面上就是“六个”的意思。至于为什么这个地方被称作“六个”,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解释,但有一种说法是,传说在努尔哈赤的曾祖父辈时期,六兄弟曾在这一带定居,因此得名“宁古塔”。
然而,努尔哈赤真正掌控宁古塔的时间要等到1610年以后。虽然努尔哈赤的民族身份为女真,但当时的女真族群分为“生女真”和“熟女真”两类,生女真主要居住在更为北部的地区,生产力较为落后,宁古塔当时便是生女真的一部分。而“熟女真”则生活在东北南部,相较之下生产力更为先进,甚至开始发展农耕经济。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则属于熟女真这一支。
无论是生女真还是熟女真,当时的大明官员眼中都视其为“蛮夷”,这也使得宁古塔乃至整个生女真地区的落后程度可想而知。努尔哈赤起初的目标是统一建州女真,之后才将目光转向北方的生女真,实际上,连“熟女真”也不看得上生女真这些落后地区。在不断的侵略掠夺中,宁古塔一带的人口锐减。
直到1610年,努尔哈赤在完成了对女真三大部的统一后,才开始将目光投向了宁古塔。为了稳固后方的局势,他决定在宁古塔建立自己的统治基础。1616年,努尔哈赤自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建立后金,在同年开始在宁古塔建立营寨并驻军,从而让宁古塔“焕发新生”。
尽管如此,宁古塔的生活条件依然十分艰苦。即使是女真人自己,也普遍不愿在宁古塔停留,大家纷纷向气候较温暖的辽东地区迁徙。为了吸引人们在宁古塔定居,努尔哈赤开出了不少优惠政策。然而,满清入关之前,这里已经被许多人视作“苦寒之地”,更何况满清入关后,人们纷纷前往中原寻求更好的生活,宁古塔的人口更是急剧减少。
但是,在满清入关后,局势并非一帆风顺。大顺军残部、大西政权以及南明政权依旧在坚决抗争,甚至中原地区还有不少义军反抗清朝的统治。因此,清朝不得不抽调东北驻军南下,以支援中原的战斗,这进一步削弱了东北的防线。尽管努尔哈赤已征服了周边的部落,但随着17世纪全球局势的变化,俄国的扩张成为了清朝的又一威胁。
从16世纪末开始,俄国就开始在东方扩展势力,进入黑龙江流域。清朝驻军主力缺席东北时,俄国殖民者大举进入并占领了黑龙江两岸的大片地区。面对俄国的侵略,宁古塔作为东北重镇的战略意义开始显现出来。为了保护东北的“龙兴之地”,顺治帝迅速调动军队与俄军交战,将俄国殖民者赶出了黑龙江流域。此时,宁古塔成为了兵员、粮草和武器的中转站,顺治帝对此地的重要性也开始高度关注。1653年,顺治帝在宁古塔设立了昂邦章京,即“总管”的职位,负责管理宁古塔。
与此同时,清朝在关内的统治也发生了变化。由于南明多次反抗、义军兴起,清朝曾采取了宽松的政策,士绅阶层通过剃发易服就能获得宽容,犯错者通常处罚较轻。但自1655年起,随着清朝在战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南明政权几乎被压制,清朝的统治也逐渐严苛。士绅阶层的特权开始被削弱,那些“可能通敌”的人士更是受到严厉打击。
清朝开始改变流放政策,不再单纯流放犯人至辽东地区,如盛京、辽阳、抚顺等地,那里的气候较为温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为了增加东北的防御人口,清朝决定将宁古塔作为流放的首选地。1655年,吏科给事中陈嘉猷成为首位被流放至宁古塔的人。此后,越来越多的“发配宁古塔”的案件出现,宁古塔成了众多犯人无可奈何的“最终归宿”。
流放宁古塔看似比死刑好些,但实际上,这段流放旅程比死刑更为痛苦。对于流放者,尤其是女性囚犯来说,宁古塔无疑是人间地狱。有些女囚宁愿选择自杀,也不愿被流放到这片寒冷的苦地。为什么呢?首先,宁古塔远离清朝的行政中心盛京,交通十分艰难。在没有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流放宁古塔的路程远且艰辛,且所有犯人都必须步行,无法休息。对于体力较差的犯人,尤其是老年人,这段路程几乎是致命的。
而若是整个家族被流放,那么即使是婴儿,也必须步行走完指定的路程。在此期间,官差对犯人拥有绝对的控制权,甚至可对犯人进行虐待,而犯人只能忍受。一些心狠手辣的官差甚至会趁机抢夺犯人的衣物和鞋子,导致流放者面临极大的困苦。即便是这样,犯人也无法反抗,否则可能遭遇致命的惩罚。
更为悲惨的是,流放至宁古塔的犯人并不是简单的“被放逐”,而是成为“奴隶的奴隶”。他们不仅要服从“披甲人”的命令,而这些披甲人是满清统治下的低层战士,拥有比官差还要大的权力。这些“披甲人”常常把流放犯当作发泄怨气的对象,尤其是年轻或有姿色的女性,几乎不可避免地成为他们的暴力目标。
宁古塔的恐怖,反映了封建统治的残酷性。虽然被流放的人中不乏罪大恶极者,但更多的犯人却是因为误犯、得罪权贵或无辜受害,最终被陷害到这一苦寒之地。宁古塔也成为了“文字狱”的见证,直至清朝末期,这一制度才逐渐消失,而清朝也最终在历史的洪流中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