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因为古代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古人的平均寿命普遍不高。直到1840年被迫近代化后,男性的平均寿命也只有四十岁左右。所以,能活到六十岁就已经算是长寿了,这确实值得庆祝和祝贺。
六十岁还能有个儿子继承香火,那可真是双喜临门。就像晚清的大官张之洞,他就是那种“老来得子”的幸运儿。
那时候的中国,可以说是内忧外患。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各种社会矛盾也像火药桶一样,随时都可能爆炸。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个叫张之洞的人,他思想先进,开始大力发展重工业,希望能给国家带来转机。
在事业上,张之洞一帆风顺,而在家里他也过得非常舒心。63岁时,他还迎来了一个可爱的儿子,这让他非常开心。但令他没想到的是,儿子长大后竟然成了敌人的帮凶,这让他倍感失望和痛心。
【张之洞的不卑不亢】
1837年出生的张之洞,在国家最艰难的时候通过科举考试崭露头角。之后,在国难当头,他成为了洋务派的领军人物,努力为日渐衰微的清王朝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改革。
朝廷想要改变,就得从政治、实业、思想、货币、教育等方面全面革新。这样一来,朝廷就能在多个领域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对清朝末年的复兴至关重要。
张之洞在政治上很有特色,他的人格魅力与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首先,说到以德治国和直言不讳,这本来就是古代知识分子所崇尚的品质。但在中国近代那段饱受侵略的历史时期,这种品质就显得尤为珍贵和难得。
张之洞从小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长大,所以成为官员后,他始终坚定地维护着清政府的权力。这也是他大力支持洋务运动的关键所在,因为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推动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虽然他的这种对腐朽统治阶级的盲目遵从看起来有点“愚忠”,但我们不能否认他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之心。尽管这种忠诚可能带有一些盲目,但他的出发点仍然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所以,我们应该在理解他的忠诚之心的同时,也要引导他正确看待统治阶级,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张之洞还特别提到,当官不能光说不练,得把书本上的知识用到实际里,这样才能干出成绩。他觉得,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发挥知识的价值,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张之洞认为当官最重要的是要清廉正直,坚守儒家思想的仁义忠孝智勇等美德。特别是在国家危难时刻,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出淤泥而不染。
【老来得子与教育】
张之洞为国家辛勤付出,年过六十后已育有十二个儿子。按常理,他应该退休回乡,享受晚年。但朝廷局势混乱,他仍坚守岗位。幸运的是,63岁那年,他迎来了第十三个儿子的诞生。
这可真是个让全家人都欢喜的事情,张之洞也是乐开了花。他给儿子取名叫张仁蠡,还决定要全心全意地培养他。
其实不只是小儿子张仁蠡,张之洞虽然政务繁忙,但他对孩子的教育都非常看重。他甚至在送儿子去习武时,还写了一封《致儿子书》。在信中,他表达了对儿子的深深关爱和期望,这些期望可以概括为三个盼望。
我希望我的儿子们能够努力上进,将学到的先进知识真正理解和运用。同时,我也希望他们能够保持谦逊,不要因为自己的身份高贵而骄傲自满,而是应该不断磨练自己的身心。最重要的是,我希望他们能够专心求学,不要分心去做不良行为,全力以赴地追求知识。
从张之洞频繁地给儿子写信,不断地叮咛嘱咐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他对儿子的教育并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层面,而是站在了治国安邦的高度。他期望儿子能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这种深远的眼光和宏大的格局,都在这些家书中得以体现。
张之洞的教育理念真的超前!他没有让孩子们走仕途,而是选择送他们去日本学习。这种开放、进步的教育观,即使放到今天,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
【沦为汉奸的张仁蠡】
张之洞明明有这么超前的教育思想,怎么他儿子后来却成了敌人的爪牙呢?这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张仁蠡在张之洞去世后,还未满十岁,虽然他曾经受到张之洞的教导,但并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在张之洞去世后,张仁蠡被张之洞的第五个儿子张仁乐收养,继续生活。
张仁乐可以说是张之洞育人理念的忠实执行者。张之洞坚信,让孩子出国留学能够拓宽他们的视野,增长见识。因此,在早年时期,张之洞就把张仁乐送到了国外学习。
张之洞为了让张仁乐学到日本的先进技术,从而用这些技术来对抗日本,就把他送到了日本。这就像我们常说的“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甲午战争和日本方面的冲突,让张之洞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做出了这个决定。
张之洞原本想让张仁乐去日本留学几年,学习明治维新后的新思想新文化,回来助力朝廷变革。但张仁乐在日本的日子,却让他整个人都脱胎换骨了。
在日本留学的时候,张仁乐深深地被明治维新后的新社会迷住了。那里不仅有各种高科技产品,还有民主国政和发达的工业。他觉得日本就像一个正在快速崛起的新社会。但奇怪的是,尽管他看到了这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他并没有想着把这些带回家乡建设祖国,反而对日本一直念念不忘。
所以,当张仁蠡的弟弟年纪还小的时候,他总是向他灌输日本是如何先进和美好的观念。这使得对世界还没有完整认知的张仁蠡深深地爱上了日本文化。而这,也是他后来背叛祖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了很多年,日本突然发起了九一八事变,霸占了我国的东北地区,还建了一个伪满洲政权,想把东北三省从我们国家里分出去。
张仁乐现在人在东北,但他可不是去对抗侵略者的。他跑去伪满洲国当了个卖国贼,给日本侵略者打工,还当上了所谓的外交官。这家伙四处给日本帝国主义找人才,专门培养汉奸。
早年受他影响的弟弟张仁蠡,早已成为他的得力助手。张仁乐不仅把弟弟接到了东北,还跟日本人联手,对张仁蠡进行了一系列的洗脑。
张仁蠡原本就对日本抱有好感,加上受到了极端的洗脑,最终变成了铁杆的汉奸。他真心相信日本的侵略是正当的,愿意为日本效力,甚至幻想着中国终将被日本统治,到时候他将享受无尽的荣华富贵。
日本方面特别看重张仁蠡,觉得他这个得力助手很有用,于是给了他个大任务,让他当武汉伪政府的市长。张仁蠡就像是他们手里的傀儡,得听他们的。
真是讽刺啊,我爸张之洞曾经也在这里努力,他创办实业,一心想要拯救民族。可我这个儿子呢,却在这片土地上走上了跟他完全相反的路。
在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那个臭名昭著的大汉奸张仁蠡,终于被满腔怒火的中国人民给处决了。
【总结】
教育,特别是持续不断的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即便我们不能在人生舞台上大放异彩,也要坚守对国家的忠诚。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困难时,我们应该挺身而出,而不是选择背叛。#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