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到奸诈之人,很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三国时期的曹操,成为历史上最著名的“大白脸”,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
然而,真实历史中的曹操最初却是备受期望的好青年,一些名士如何颙更是对他寄予良好的期望,认为他是拯救天下的希望。但曹操的命运却颠沛流离,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在初期,曹操备受期待,比如名士何颙曾表示:“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
”(出自《后汉书》)。然而,曹操的反董卓行动以及对荀彧的杀害,成为他崭露头角的关键。荀彧原本是颍川荀家的杰出代表,但他的去世却成为曹操后来灭亡的导火索。
荀彧的去世背后,隐藏着曹操与门阀士族的矛盾。在东汉末年,宦官势力和门阀士族势力形成了两大对立阵营,而董卓打破了这一平衡。
曹操、刘备和孙权等崛起的武人割据势力,与门阀士族的矛盾不可避免。
曹操之所以杀荀彧,实际上是因为他对门阀士族不妥协,这最终导致曹魏的覆灭。
曹操杀荀彧的后果是曹魏与门阀士族的对立。
曹丕在位时,未能意识到要保持平衡,诸曹夏侯必须有实力与门阀士族对抗。然而,曹丕却限制了诸曹夏侯的发展,使得门阀士族势力逐渐扩张。
司马懿夺取权力后,荀顗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曹魏内部更是一片不稳定。
荀顗的策略巧妙,他派遣人员宣扬新皇帝的优点,观察实权派的动向,为司马昭的夺权提前做准备。
荀顗的巧妙谋划使得曹魏更加脆弱,最终被推翻。
这是曹操杀荀彧所带来的后果,杀害一位不该杀的人最终导致了整个王朝的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