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官场向来看重“正途出身”,其中“科甲出身”是最为看重的,而其中以“科举”出身的举人地位尤为突出。科举考试,是清代通向官职的重要途径,而“举人”则是通过乡试获得的资格。这一资格,虽然不如进士、翰林显赫,但也具有相当的分量。很多人可能认为,举人仅仅是勉强获得了入仕的资格,未必能够步入仕途,实际上,这种看法是片面的。虽然举人和进士的差距明显,但他们的仕途机会仍然较为广阔,尤其在清代,举人进入官场的概率极高,至少在80%以上。
根据各类文献记载,清代的举人数量大约在15万左右,而进士的数量则相对明确,一般认为约为26849人,两者的比例大约是6比1。看似15万的举人数量颇为庞大,但如果将其与清代267年(自顺治入关至清朝灭亡)的历史时期对比,这个数字并不显得过于庞大。每科科举大约出1300多名举人,而分配到各省后,平均每个省的举人也只有70多人。一个省三年考取70名举人,这无疑比现在考入清华北大要困难得多。因此,举人能够获得的入仕机会自然相对较为优越。
然而,仅仅知道举人数量并不能完全了解其仕途前景。要真正理解举人的入仕率,必须了解清代文官的总数。通过对各种文献资料的比对,得出清代文官的平均数量大约为2万人,其中京官约7000人,地方官约13000人。考虑到文官每20年更换一次职务,那么从清朝建立至清朝灭亡的267年中,文官的总数至少在26万以上。而与此相比,举人与进士的数量则远远少于文官的空缺,尤其是考虑到清代政府是由少数民族建立,旗人享有特殊的任官待遇,导致满汉官员的比例通常维持在4:1。即便计算旗人,依然不足26万,因此可以肯定,除了进士与举人外,贡生、监生、荫生以及捐纳等途径的官员也在文官队伍中占据了一定比例。
尽管举人的入仕途径非常广阔,但不同出身的人进入官场后的升迁机会是不同的。对于进士和翰林而言,即使仕途不算特别显赫,至少能担任七品知县等职务,这是最低的门槛。对于举人而言,虽然比进士低一级,但清朝初期,举人还可以顺利地获得较好的官职,尤其是担任知县一类的职务。然而,到了清朝中期,举人选拔官职的难度逐渐加大,尤其是想在京城担任主事或者在外任职七品以上的官员,难度可想而知。
但这并不是说所有举人都面临入仕困难。七品以下的县丞、主簿、巡检以及各府、州、县学的教官等职位的竞争相对较小。这些岗位数量庞大,尤其在一个县里,经常会有多个佐贰、属官和学官。由于进士群体通常不愿意去担任这些低级职务,举人更有机会出任这些位置。因此,举人往往会优先考虑担任这些职位。实际上,很多地方的佐贰和属官,都来自举人或者贡监生等其他途径。根据统计,清代知县中,进士出身者的比例不到45%,剩余的都是其他途径的入仕者。这表明,尽管举人起步较低,但在未来的仕途上依然有很大的晋升空间,甚至能够逐步晋升为知县。
在清朝时期,不乏举人出身的高官,如左宗棠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不仅晋升为总督,还当上了大学士,最终跻身军机大臣的行列。需要指出的是,左宗棠的成功也受益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特殊历史背景。若没有这一背景,举人出身的汉人很难在平时晋升至大学士这个职位,整个清代也没有多少举人能够达到这个高度。
总体来看,举人出身的官员在清代地方任职较多,虽然品级相对较低,但能够做到知府这个级别的举人,已经是少数中的佼佼者。清朝历代,也有很多举人从基层的佐贰职位做起,最终通过不懈努力,逐步晋升为总督、巡抚甚至尚书等高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