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长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中去世,按理说,汉武帝应当立其余在世的儿子中年纪最大的燕王刘旦为继承人。可是,汉武帝并未给刘旦任何机会,反而经过四年的深思熟虑,最终选择将年仅8岁的刘弗陵立为新皇帝,而非选择已经成年并能独立担当的刘旦。这一决定无疑让刘旦感到极为愤怒和不甘。
刘旦一生中三次谋求皇位,然而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他屡次计划都无功而返呢?本文将揭示汉武帝的第三子,汉昭帝继位时在世的年纪最大的兄长——燕王刘旦的故事。
刘旦是汉武帝的第三子。他的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刘据,另一个则是备受宠爱的刘闳,刘闳不仅得到汉武帝的宠爱,还拥有富庶的齐国封地。与这两位兄长相比,刘旦显得有些默默无闻,几乎不为人知。刘旦的母亲李姬在汉武帝后宫中并不受宠,尽管她为帝王生了两个儿子,且在生育子嗣方面居功至高,但她的后宫地位始终无法与其他宠妃相比,最终因受冷落而郁郁而终。
在这种家庭环境中,刘旦从小便意识到,自己恐怕永远无法触及那个遥不可及的皇位。因此,他将心思放在了提升自我素质和发展兴趣爱好上。他学习经书、星历、数术等知识,虽然成就不算顶尖,但在各方面都有一定造诣。此外,刘旦也热衷于打猎,广交朋友,尤其是与游侠武士为伴,过得悠闲自得,似乎一辈子做个风光的富贵闲王已经足够。
然而,公元前91年,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刘据在“巫蛊之祸”中自尽,刘闳也因病早逝。此时,刘旦发现自己竟然成了汉武帝所有在世儿子中年纪最大的。这意味着,他理应成为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刘旦暗自高兴,准备等待来自长安的召唤。然而,长安的消息却迟迟没有到来。经过多方打听,刘旦得知,自从刘据去世后,汉武帝一直未立新的太子。
时间流逝,巫蛊之祸已经过去了三年。刘旦终于忍不住,决定主动出击。他派使者前往长安,慰问年老体弱的汉武帝,并表示自己愿意担任警卫,日夜守护父皇。此举显然意在提醒汉武帝,他在燕国仍有一个大儿子在等待继位的机会。汉武帝当然并非愚钝,他立刻意识到刘旦的小心思,心中怒火中烧。随即,他不仅毫不客气地拒绝了刘旦的请求,还大发雷霆,命令把刘旦的使者处死。
紧接着,汉武帝便开始找刘旦的麻烦。藩王们由于远离朝廷,往往会有一些小动作,而刘旦自然也没有逃脱检查。汉武帝很快找到了刘旦“藏匿亡命之徒”的问题,削减了他的三县封地作为惩罚。此举意味着,刘旦彻底和太子之位无缘,成为了一个政治上的“废物”。
刘旦虽然早已预料到自己无法继位,但他万万没想到,经过四年的权衡后,汉武帝竟然宁愿立年仅8岁的刘弗陵为继承人。当时已经三十多岁的刘旦感到极度愤怒,他认为自己才是理应继位的那个人。于是,他开始以玺书规格太小为由,拒绝痛哭并派人探听长安的消息。他很快得知,新的皇帝刘弗陵不过八九岁,且是霍光等辅政大臣扶持的结果。
刘旦心生疑虑,认为这可能是霍光等人伪造了遗诏,企图通过拥立年幼的刘弗陵来操控政权。为了探查真相,刘旦上书请求为汉武帝立庙。这一举动显然是试探霍光等人对汉武帝的态度。然而,霍光并未回应,而是通过增加刘旦的封地和财富来安抚他。刘旦愈加愤怒,认为自己应该继位,霍光的这些安抚举措根本无法打消他心中的不满。
此后,刘旦开始策划更为激进的行动。他伪造汉武帝的遗旨,声称自己有权招兵买马,并号召一批志同道合的支持者,开始秘密筹划推翻现政权。刘旦的造反活动一度似乎势如破竹,他成功制造了兵器,组建了军队,还让齐孝王的孙子刘泽回齐国,成功刺杀青州刺史隽不疑。
然而,造反者的最大敌人便是“保密”这条生命线。刘旦等人的保密工作非常糟糕,刘泽刺杀计划未成便被泄露。隽不疑及时反应,将刘泽一行人捉拿归案,并向汉昭帝和霍光报告了这场阴谋。刘旦的造反被迅速查明,按理应该处死。然而,鉴于刘旦是汉昭帝的亲哥哥,汉昭帝下令不牵连他,并对其进行宽恕。
即使经历了多次失败,刘旦依旧没有停止造反。他坚信,皇位是属于自己的,自己不过是想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权力。不久后,刘旦从长安传来了新的消息——鄂邑长公主和上官桀欲与他联合,计划再次发动政变。刘旦与鄂邑长公主共同商讨细节,准备实施新的阴谋,然而他们的保密工作仍然失败。刘旦的计划被及时暴露,经过一系列调查后,刘旦再次因谋反被捕。
这一次,刘旦最终没有逃脱被处决的命运。汉昭帝下令让刘旦自尽,且迫使他在最后时刻与身边的亲信和姬妾一起结束了生命。刘旦死后,朝廷对其子嗣并未进行过多追究,仅将他们降为庶人,保留了一些血脉上的恩情。
回顾刘旦的一生,他的失败不只因为他没有继承皇位,而是多次造反却总是在保密和策划上犯下致命错误,最终错失了可能的机会。他若早些安分守己,或许能过得比较安稳,却因屡次冒险,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是否真如你所认为,刘旦的造反失败与其不明智的决策和疏忽密切相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