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啥古代没人敢伪造圣旨?你看圣旨的防伪手段,这一般人可破不了
迪丽瓦拉
2025-09-06 04:33:32
0

圣旨是中国古代皇帝用来发布命令的专用文书,它代表了最高统治者的意志。只要是皇帝所下达的任何指令或命令,都可以称之为圣旨。这些命令的内容涉及官员任命、宗室册封、布告百姓、与外邦的交往等多个方面。

“圣旨”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东汉蔡邕的《陈政事七要疏》一文中,经过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圣旨始终没有在中国历史的舞台上缺席过。

在封建专制的社会中,皇帝的命令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甚至凌驾于一切法律和规章之上。我们常在影视剧中看到,伴随一句“圣旨到”,无论文官还是武将,都会瞬间变得胆战心惊,生怕因任何疏忽而得罪了皇帝。

随着历史的推进,许多人也开始对古代圣旨产生了种种好奇。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道圣旨究竟是哪一封?真正的圣旨是怎样的?为何伪造圣旨的行为非常罕见?

圣旨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当时有“训、诰、誓、命”等类似圣旨的文书形式。那时的圣旨并没有固定的格式,随着历史的演进才逐渐趋于规范。商纣王时期,因宠妃妲己而滥用暴力,导致民众怨声载道,为推翻商朝统治,周武王撰写的《讨纣檄文》被认为是历史上最早的圣旨之一。

秦朝建立后,开始对“命”这一形式进行修改,将其改为“制”,而“令”则被改为“诏”。此后,“制书”和“诏书”成为了圣旨的主要形式。制书多涉及国家层面的重大命令,而诏书则是帝王个人下达的命令,涉及更多的是局部事务。在秦朝,圣旨多由丞相李斯代为起草。

这一时期的圣旨防伪技术较为薄弱,历史上便发生了著名的“立胡亥为太子”的假诏书事件,该诏书实际上是丞相李斯与胡亥、赵高共同伪造的。

汉朝建立后,皇帝制度逐渐完善,皇帝的命令种类也越来越丰富,包括“策、谓、戒、符”等。魏晋南北朝时期,朝代更替频繁,皇帝在即位时通常会宣称“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以此彰显其统治的合法性。

唐代的圣旨分为制、敕和册三种。在唐朝初期,圣旨主要沿用诏书形式,但武则天执政后,为避免与自己名字相似,改为制书形式。此时,圣旨的起草工作由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负责,而翰林院则在开元年间开始参与圣旨的撰写。

宋代圣旨则分为“制、策、册、敕”四种,此外,册书中还衍生出“诏命”一类,用来处理官员的任命与升迁。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的门下省具有否决圣旨的权力,这使得圣旨的地位较明清两代有所不同。

在元代,设立了中书省,并通过拟密院和御史台管理圣旨的起草与发布。到了明清时期,皇权达到顶峰,圣旨的权威也随之提升,通常由翰林学士或其他文官负责撰写。

影视剧中常见的圣旨大约半米长,但实际上,圣旨的长度可达到2米、3米甚至5米,宽度通常在33厘米左右。这是因为皇帝常常需要详细阐述事宜,尤其是在清朝,圣旨还需要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因而导致了长度的增加。

圣旨的颜色并非仅限于黄色。清朝时期,不同品级的官员所获得的圣旨颜色有所不同,五品以下官员的圣旨通常是单一的白色,而五品以上的则可能是三色、五色甚至七色的华丽圣旨。

虽然圣旨拥有极大的权力,理论上伪造圣旨应当是一个极为常见的行为,但在历史中,伪造圣旨的事情却并不多见。原因之一在于,伪造圣旨的后果极为严重,伪造者往往会遭到极其严厉的惩罚。首先,圣旨是皇帝意志的代表,假传圣旨就是直接违背皇帝的权威。皇帝在百姓心中是神的化身,假传圣旨几乎等同于冒犯天命,后果不可想象。

其次,制作圣旨的材料极其稀缺且制作过程复杂。圣旨通常采用上等蚕丝,这些丝织品多为贡品,产量有限。制作圣旨的工艺也非常讲究,每道工序都需要严谨的记录与监督,制作过程中的任何错误都可能导致圣旨的废弃。再者,圣旨的防伪标志也非常复杂,如某些朝代的圣旨会在特定位置隐藏文字,或在两端绣上龙或祥云图案,且绣法机密,普通人根本无法模仿。

因此,即便伪造圣旨的技术和材料似乎可行,但几乎没有人敢于冒这个险。

伪造圣旨的后果也是极其严重的。历史上,伪造圣旨往往意味着大逆不道,犯人及其家族可能遭到株连,连亲属、幼子都难以幸免。酷刑随之而来,甚至有可能让伪造者成为千夫所指,遗臭万年。

圣旨是皇帝行使权力、传达命令的工具。它涉及国家治理的各个方面,包括官员的升迁、任免,军队征召、赋税征收等。而每一次圣旨的发布,都是对皇帝权威的一次巩固与展示,彰显着皇权的至高无上与不可侵犯。

从文学和艺术的角度来看,圣旨也是珍贵的历史遗物,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史实依据,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民俗文化,还具有较高的收藏与艺术价值。

例如,明朝洪武六年的一份诰命,提到了西藏俄力思地区设立军民元帅府的事宜。这份诰命证明了从明朝开始,我国已经正式对西藏实施管理,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圣旨的书写风格也堪称一绝。历朝历代的圣旨都要求文采斐然,文辞简练、用典恰当。尤其是清代的圣旨,文辞多用骈句,显得气度不凡,尽显皇家风范。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大多数人最熟悉的圣旨开头。实际上,这种断句并不完全准确,正确的断句应为“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种表达方式的出现,源自朱元璋的自我宣扬,他在称帝后建造了“奉天殿”,并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意指他是遵循天命而行事,帝王的行为完全合乎天意。

随着历史的变迁,圣旨作为帝制象征,最终在1912年迎来了终结,溥仪颁布的《宣统帝退位诏书》成为封建帝制的最后一份圣旨。这一变化,标志着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的结束,也为圣旨的历史画上了句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从放牛娃到开国上将的革命人生-... :在山西长治武乡太行山深处的八路军总部旧址,有一栋朴素的住宅兼办公室,这里曾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
原创 关... 在三国时期,关羽的失败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惋惜。公元219年,担任荆州守将的关羽发动了著名的襄樊之战。在...
航拍成都“消失”30多年的明蜀... 5月14日,四川成都,航拍“消失”30多年的明代第十一代蜀王、端王朱宣圻的陵寝考古发掘现场,陵寝入口...
原创 为...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边疆部族的力量曾经对中原王朝的安全构成威胁。比如,汉朝时期北方的匈奴,唐朝时期青藏...
开封赵姓是不是皇族? 编辑 | 趙英雄 关于开封赵姓是否为皇族后裔的问题,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历史文献和姓氏学的研究成果来进行...
原创 秦... 改写后的文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成功统一了整个华夏大地。尽管秦朝在统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
原创 丁... 最近几天,丁汝昌的后人感到极为愤怒和失望。作为一位民族英雄,丁汝昌在甲午战争中英勇作战,通过靖远舰迎...
原创 夷...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自立为帝,正式建立了蜀汉。同年,他以替关羽报仇为由,集结大军准备征讨东吴,展...
原创 道... 清朝曾因其强大的综合国力而忽视了西方其他国家的崛起,并且实施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这一决策使得清朝错...
原创 重... 在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南方八省的红军将士在坚持游击战争的过程中,经过改编成立了新四军,军长由叶挺将军...
原创 三... 在三国猛将如云的战场上,要说谁单挑战力最强,可能大家吵得面红耳赤也没个定论。但要是聊起 "冲阵之王"...
原创 老... 在1931年出版的《夏口县志》校注本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徽州帮”商团的记载:“徽州帮包含了‘太平帮’...
原创 纵... 作为唐末农民起义军将领之一的朱温,投靠唐朝后,凭借一系列的军事胜利,逐步建立起了自己强大的军阀势力,...
原创 诸... 文章开头描述了诸葛亮的传奇一生以及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成就。众人普遍认为诸葛亮在政治上非常出色,然而他...
原创 大... 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涌现了无数忠君爱国的将领,其中有很多英勇无畏、功勋卓著的名将。然而,许多英雄如韩...
原创 张... “头条创作挑战赛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这一排名显然并不公正。典韦排在第三位,但他并未斩杀...
原创 如... 隋朝末年,天下动荡不安,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义,反对隋朝的暴政,并最终占领长安,宣布自立。公元618年...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誉为文人谋士中的佼佼者,而张飞与赵云则被视为武将中的佼佼者,常人无法与他们...
原创 唐... 中国历史悠久绵长,朝代更迭、王朝兴衰交替。每一个朝代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若说到盛...
原创 大... 前言: 在明代,有三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正旦节、冬至节和万寿圣节。其中,正旦节即是每年的正月初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