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们常常把自己的愿望寄托于那些虚幻的鬼神身上,仿佛这样能够安抚内心的焦虑与恐惧。这种文化背景下,古人信奉鬼神的力量,以此来解释无法理解的现象,也希望获得神明的庇护。正因如此,在中国古代,出现了专门从事卜卦、算命的“相士”这一职业。相士们被认为拥有与神灵沟通的能力,能为百姓和官员解答疑问、指点迷津。因此,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百姓,都对相士的言辞深信不疑。
在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自称“清虚处士”的相士,他的名声远扬。某天,他应邀为一户人家卜卦,然而当他踏入门槛时,却猛地转身离去,嘴里喃喃自语:“这一家子,绝非凡人。”这番话引发了众多疑问,究竟这家人有什么不凡之处?他们的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提到陈抟,或许很多人并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他的事迹在中国历史上却是相当著名的。他的道家地位堪比吕洞宾与张三丰。陈抟为人低调,不追名逐利,甚至将自己的著作直接传给弟子,让他们继续在道教的道路上前行。他并不张扬自己,却因其深厚的学识与修为,频频受到王公贵族及帝王的青睐。即便他数次婉拒,依然无法摆脱这些高层的邀请与重视。
其中,周世宗这个后周的英主也未能例外。周世宗不仅在国家治理方面展示出卓越的智慧,还曾立下“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的宏伟目标。然而,他却对黄老之术充满兴趣,黄老之术是融合了黄帝与老子思想的学问,也正是道教的起源。受这种学问影响,周世宗深信相士的预测与建议,常常邀请道士和相士为自己调制能延年益寿的丹药。
更加令周世宗痴迷的是一门传闻中的术法——点金化银。他听说此术可将普通物质转化为金银,这让他极为好奇。于是,他悬赏重金,寻求能够施展此术的人,然而始终没有人能完成此术。也许正如“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周世宗对这门术法的执着,甚至影响到了政务。有时,他会因寻找能人异士而忽略了国政。
陈抟当时已经声名远播,隐居于华山云台观,过着清净悠闲的生活。周世宗得知后,亲自邀请他入宫,并且对待陈抟异常尊重,设宴款待。尽管如此,陈抟并不愿意卷入宫廷的纷扰,但最终还是应召进入了皇宫。
周世宗已经听闻过陈抟的事迹,知道他年轻时曾获得唐僖宗的称赞,并被赐予“清虚处士”的美名。于是,周世宗没有急于让陈抟施展点金化银术,而是安排他在宫中安住了一个多月,款待至极,直到陈抟终于感到不耐烦,准备离开时,周世宗才提出让他施展那神奇的术法。
陈抟听后不禁冷笑,直接说道:“陛下,草民并不懂此术,更愿意劝告陛下,作为一国之君,应关注国家大事,不要再执迷于这些虚幻的方术。”说完这番话,陈抟便告辞离开了宫殿,留下周世宗一人沉思。尽管陈抟的语气并不恭敬,但他的话却直指问题的本质,周世宗深感触动,并逐渐放下了对术法的执念,开始专心治理国家。
周世宗被陈抟的直言相谏所打动,决定让他入朝担任官职,甚至为他安排了谏议大夫的高位。然而,陈抟已然心无旁骛,选择拒绝了周世宗的好意,宁愿保持自己的隐士身份。周世宗尊重他的选择,并为感谢他的忠言,送上五十匹绸缎和三十斤茶叶作为回赠。
此后,陈抟在世间的声誉愈发高涨,尤其在后周灭亡、北宋崛起的背景下,陈抟的名声依旧流传不衰。当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推翻后周建立宋朝时,陈抟并未像外界想象的那样忙于修行,而是依旧端坐在山顶,默默观天象。直到第二天,赵匡胤登基成为新帝,大家才意识到,原来陈抟早已预见到了这一历史变局。
陈抟的预见能力在他年届106岁时尤为显著。那时,北宋已进入太平兴国二年,赵光义统治下的宋朝正逐步走向盛世。赵光义十分器重文人,为了与陈抟结交,他亲自下令召陈抟入宫。尽管年事已高,陈抟依旧精神矍铄,白发苍苍的他并未显露出衰老之态,眼神中充满了智慧的光芒。
与赵光义的初次见面,陈抟并未像常人那样行跪拜礼,而只是微微鞠躬。赵光义看到这一举动,非但不怒,反而对陈抟充满了敬意,两人交谈甚为愉快。赵光义对陈抟的学识与智慧十分赞赏,而陈抟也钦佩赵光义治国的远见与决策。
之后,赵光义向陈抟请教有关即将到来的河东战役的吉凶。陈抟掐指算了一会儿,语重心长地告诫赵光义:“陛下,还是早日停止战争为好。”赵光义本想按照陈抟的建议立刻停战,但又心生不甘,最终决定继续作战。不久后,前线传来了战败的消息,赵光义懊悔不已,心中涌起无尽的悔恨。
尽管赵光义一度想挽留陈抟为自己出谋划策,但陈抟始终看淡权力,他宁愿回到山林中过着闲适的生活。最终,赵光义送陈抟回到云台观,表示感激之情。
然而,赵光义深知,陈抟的智慧难得一见,于是每当有国家大事时,他都会请陈抟出山。陈抟在预见赵光义后继子赵元侃能够担任太子之后,也未曾犹豫,直接指出赵元侃将来必有大成。果然,在赵光义去世后,赵元侃稳坐太子之位,并最终继位为宋真宗。
陈抟长寿的秘诀正如他所言:“每日清修,不为外事所扰,睡觉便是延年益寿的法门。”他的“睡神”之名,亦因此而传开。而赵光义则始终铭记陈抟的忠言,并在他离世后将其列为国士,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