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兰台。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述金庸先生的经典小说《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师傅——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的历史原型以及他后人的故事。
首先,我们要知道,《鹿鼎记》中的陈近南总舵主并非虚构人物,而是有其历史原型的。这个原型便是郑成功麾下的出色谋士——陈永华。陈永华不仅是郑成功的重要文官,而且还深得郑成功之子郑经的信任,曾被赞为“今之卧龙”。在郑经治理台湾期间,陈永华被任命为东宁总制使,负责处理全台的行政事务。郑成功甚至曾称他为“卧龙”,赞赏他才华出众。然而,陈永华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因过于得宠而遭遇冯锡范、刘国轩等人的排挤,最终选择辞去兵权,隐退在康熙十九年(1680年)去世。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中的描绘,将陈永华塑造成了一位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这与陈永华历史上的形象有一定契合之处。尽管如此,我们仍需澄清一点,陈永华并非天地会的创始人。根据南京大学历史系蔡少卿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秦宝琦教授的考证,天地会的成立时间应该是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而日本学者佐佐木正哉则认为天地会成立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无论是哪一年,陈永华去世时至少已过去了80年,因此他不可能是天地会的创立者。
另外,尽管陈永华在文武方面都有一定建树,但他在战略和军事上的表现并不突出。根据史料,陈永华在郑成功时期仅提出过两次重要的建议,这两次建议主要是调解各方冲突,缺乏实际的战略远见。因此,尽管陈永华在郑成功和郑森麾下担任过职务,实际上他的工作多集中在理政和民政事务上。也正因如此,陈永华在与冯锡范和刘国轩发生矛盾后,远在福建征战的郑森并未明确支持他,因为郑森更注重军事,认为文官的重要性不如武将。
那么,陈永华的后人在清朝收复台湾后经历了怎样的命运呢?当清朝收复台湾时,陈永华的两个儿子依然健在,他们的后代被编入了八旗正白旗汉军,成为了满人。值得一提的是,陈永华的后代能够被编入八旗,显示出清廷对他的一定尊重。这一点可以从陈永华的后人被编入八旗的“正八旗”来看,陈永华的后人得到了相当的优待。值得注意的是,在郑克塽及刘国轩被编入八旗正红旗时,正红旗属于“下五旗”,而正八旗则属于“上三旗”。
陈永华的长子陈梦炜在澎湖之战结束后,受郑克塽之托与清朝联系投降,之后因为陈永华的声誉,清廷任命他为福建船厂副将,后来又因工作表现优异,升任为辽阳参领。或许有人会奇怪,陈梦炜从副将(二品)升为参领(三品),似乎是降职,但其实福建船厂的副将并没有正式的品级,而参领则意味着进入了八旗的武职序列,还需要负责一定的行政事务。陈梦炜被派往辽阳,可能与他父亲陈永华的影响有关,因为当时清朝在东三省并没有设立民政机构,辽阳参领也兼任一些行政职责。
陈永华的二儿子陈梦球是台湾历史上第一位进士。陈梦球在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甲31名。当时,康熙帝看到陈梦球中进士后,便称其为“忠义陈永华子也”。由于陈永华忠诚于郑成功,且一直致力于大局,康熙帝对他非常看重。尽管有学者认为陈梦球籍贯为“正白旗”,不应算作台湾省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但根据史料记载,陈梦球确实是在台湾中进士的第一人。他的名次也是台湾省科举史上的最高纪录。
陈梦球最为人称道的一件事,是他回乡探亲时,正好遇到同安的一位黄姓土财主企图强占其堂弟家的祖宅。黄土财主原本准备接受当地官员的惩罚,然而陈梦球决定不追究此事,只要求将财物归还原主,展现了他宽厚的胸怀与高尚的品德。此举不仅化解了矛盾,还为两家带来了深厚的友谊。
可惜的是,陈梦球在康熙三十九年被任命为山西学政时,不久便因病去世。此后,陈永华的长孙陈还在康熙三十九年考中了进士,但成绩较差,未能进入翰林院,最终被任命为广东肇庆开平县知县。此外,陈永华的一位堂侄孙也在康熙年间考中了武举人,后担任蓝翎侍卫,并外任广东春江游击。然而,随着时间推移,陈永华的后代逐渐低调,家族的影响力也逐步减弱。
在乾隆年间,八旗制度逐渐成为清朝沉重的负担,乾隆帝开始清理八旗,许多汉军旗人被允许“出旗为民”。这一政策使得陈永华的后代得以“出旗”,并可以自由迁居。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不再需要定居在福州,而是可以自由选择生活地点。陈永华的后代选择返回台湾,而当时台湾的民众仍然怀念陈永华当年的贡献。
如今,陈永华的后裔不仅在台湾繁衍生息,也在北美、澳洲、欧洲及东南亚等地有着广泛的分布。正如连横在《台湾通史》中所言,陈永华的后代至今仍是台湾的望族之一。
好了,今天关于韦小宝师傅“陈近南”后人情况的分享就到这里。如果大家有任何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