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阔的后宫中,皇后作为唯一的正妻,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她之下的嫔妃,都是皇帝的妾室,其中包括常在、答应等低位嫔妃。实际上,这些低位嫔妃甚至连“妾室”都难以算得上,平日里不仅要侍奉皇帝,还需恭敬服侍高位的嫔妃们,成为她们的下属。
而在这些复杂的宫廷秩序中,皇贵妃的位置尤其显赫,通常只有一位,她的尊贵地位使她成为所有嫔妃中的佼佼者。如果皇后发生意外,皇贵妃将立即接管后宫事务,代替皇后管理六宫,甚至掌握凤印。
正因为如此,清朝对皇贵妃的册封格外慎重,从贵妃晋升为皇贵妃,看似只差一步,实则难如登天。到底,升任皇贵妃究竟有多难?以下四种情况揭示了这个问题。
首先,皇贵妃的地位与皇后相近,具有一定威胁,因此在皇后在位期间,后宫极少会有人被封为皇贵妃。虽然不常见,但在某些特殊情形下,皇帝还是会册立皇贵妃。例如,贵妃去世后,出于对她的哀悼或是安慰她的家族,皇帝有时会追封她为皇贵妃。
乾隆年间的庆贵妃便是一个典型例子。她性格温和,低调内敛,心思全部都集中在养育十五阿哥颙琰上。后来,阿哥继位为嘉庆皇帝,为了感恩她的养育之情,特地追封她为庆恭皇贵妃。
再如,雍正年间的贵妃年氏,在身患重病时,为了帮助她尽快康复,雍正帝特意下旨将她册封为皇贵妃,这一做法在民间也被称为“冲喜”。然而,从本质上看,这一晋封也源自年氏受到雍正的宠爱,毕竟她能获得如此殊荣,实属罕见。
在清朝的历史中,乌拉那拉氏断发事件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对于满族而言,妻子断发意味着纪念已故丈夫,而乌拉那拉氏却在乾隆帝面前公然断发,意味着她极可能在后宫失宠。果不其然,乾隆帝撤去了她的所有册宝夹纸,相当于将她贬为嫔位。然而,由于后宫需要管理者,乾隆帝虽然不再考虑立继后,却仍为后宫选出一位能干的内助——即当时的贵妃魏佳氏,册封她为皇贵妃,代理后宫事务。
道光时期,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在皇后去世后被封为皇贵妃,负责管理后宫事务,直至十年后才结束。实际上,这一做法最早出现在康熙年间。当时,康熙皇帝的皇后去世后,贵妃佟佳氏被封为皇贵妃,开始负责后宫管理事务。康熙始终对已故的皇后念念不忘,直到佟佳氏去世前,才终于册封她为皇后。这一做法在清朝成为一种常规,即在皇后去世后,若皇帝打算再立一位皇后,必须先册封她为皇贵妃,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待她得到了其他人的认可后,才可能晋升为皇后。
与其他晋升路径不同,这种晋升方式非常看重额外的条件,如是否有子嗣、是否出身名门、品德是否高尚等,而最重要的因素是是否得到太后与皇帝的宠爱。
当新帝继位后,为了表示对前朝庶母的敬重,通常会将前朝的所有妃子都提升一个等级。因此,前朝的贵妃就有可能晋升为皇贵妃,这种情况在晚清时期尤为常见。不过,这样的晋升多是基于孝道与礼制,皇贵妃的职位通常只在名义上存在,实权较少。
然而,清朝历史上也有一位特殊的皇贵妃,她的晋升纯粹源自极为深厚的宠爱。从妃子到皇贵妃,她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迅速引起世人的瞩目。这个传奇人物便是董鄂妃,顺治帝心中的白月光。要是她早些未病逝,或许皇后之位早已属于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