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刚刚做完肉瘤手术的彭德怀躺在病床上休息,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破病房的宁静,一战士急匆匆地走近,外面值班的护士一迭声的叫:
“这位同志,你不能进去,病人需要休息!”
此时,彭德怀听到,立马出声:“让他进来吧。”
护士拦在门口的手收了回去,战士一进来先是敬了个军礼,说道:
“报告!彭老总,西北的马家军又叛乱了,请指示!”
彭德怀一听,又是马家军,匆匆扫过战报,坚决地说:“这次不能让他们再乱了,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彻底消灭干净!”
纵观红军战斗史上的几次大型战役,曾在西北和马家军的较量,不容忽视。
马家军,兴起于民国时期,本是家族武装势力,权利父死子继,主要头领均为回族马姓,被称为“马家军”。
马家军主要势力活跃在西北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其人员主要信奉伊斯兰教。
经过长期的发展,“马家军”逐渐成为能左右西北局势的军阀武装,其战斗力可与蒋介石的西北中央军抗衡,他们统治下的西北极其严苛,采用封建专制,将民众当做奴隶一样。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北三马”雏形显现,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各据一方,“青海王”马步芳,“宁夏王”马鸿逵崇尚武治,众多民众苦不堪言,这二马极其仇视共产党,仇视代表先进的红军力量。
当红军长征时,因张国焘的错误路线,红军西路军需经过西北,打通到苏联的路线。
在西北时,红军与“马家军”遭遇,当时红军对西北地形不熟悉,指挥员对敌方的战力估计不足,后续没有任何支援,2万多红军,枪支弹药不足,与马家军展开激烈的战斗。
这场战役惨烈异常,只有4700多人最终回到延安,被俘后惨遭杀害有5000多人,战死近7000人,剩余5000多人被打散,多名指战员牺牲。
自此战后,毛主席和红军各领导人都特别重视马家军,甚于重视全军美械装备的国民党正规军。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意孤行,发动全面内战。当时,毛主席和中共中央根据地都在西北,西北战场上的胜负,直接影响全国的解放战争进程。
中央决定,彭德怀挂帅,领导西北野战军针对西北地区的特殊局势展开斗争。当时,蒋介石嫡系胡宗南部与马家军一起,共同对抗共产党西北野战军。
彭德怀经过全盘分析,先集中力量打击胡宗南部,在此期间,马家军趁机占去陇东地区五个地方,烧杀抢掠,强征新兵。
当胡宗南部被打得被迫收缩,西野暂时没有找到合适战机可将其团灭时,彭德怀调转矛头,指向马家军。
兰州战役就此打响,西北野战军一鼓作气,誓要为12年前的红军战士报仇,一举歼灭马步芳2.7万人马,其主力部队再难成气候。
紧接着,彭德怀派兵一路追击到青海西宁,一路溃逃至此的马家军军心涣散,马步芳更是趁着天黑风高,爬上飞机飞到重庆。
没有主将的马家军犹如一盘散沙,一野就此解放西宁,马步芳在青海几十年的经营彻底化为乌有。
“宁夏王”马鸿逵占据宁夏,背靠黄河,易守难攻,中央考虑到马鸿逵在抗日战争时期,也曾组织部队抗击日军,为抗日做出贡献,若以政治方法能赢得这场战争,未尝不可一试。
曾割据一方的马鸿逵一向仇视共产党,仇视红军,拒不接受“招安”,曾试图让工兵炸毁黄河河堤,简直是丧心病狂。
眼看着就要战败,马鸿逵留部下指挥战斗,自己则登上去重庆的飞机。
失去领头羊的马家军,无心再战,举起白旗投降。
自此,西北马家军成为过去,马步芳与马鸿逵先后在国外定居,至死未归。
新中国成立后,蒋介石的“反攻”美梦一直未能放下,国民党军队已经无力再战。
国民党反动派唆使当时投降的马家军中仍贼心不死的部分人,利用二马在西北的残余影响力,挑起二次叛乱。
1952年,彭德怀卧床休息,西北马家军叛乱的消息送达,彭老总思虑片刻,下达死命令,让时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的廖汉生一定要消灭马家军。
我军言出必行,很快就将这股土匪彻底打跑打散,该抓的抓,该判的判,从那以后,西北彻底安定,没有了马家军,所有和人民作对的,都终将被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