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在北京顺利召开,当时参加这次会议的代表共有350名,其中战斗英雄代表约有258名,其余则全为英模代表。
当时年仅26岁的张英才是以“华东一级英雄”的身份出席这场会议的,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中,他都曾立下过不少功勋,不仅仅是参加了上党战役、淮海战役等诸多战役,甚至还9次荣获过“特等功”。
会后,在一场宴席上,张英才被安排和毛主席坐在一起,当时主席曾亲自将一碗面端到他的面前,张英才当时深感惶恐,当即讲道:“主席,使不得啊,谢谢你。”而毛主席也只是回道:“应该是我谢谢你,你是为人民服务的大功臣。”
多年以来,张英才一直都深受毛主席牵挂,甚至于时隔多年,中央开补习班的时候,只是看到第一期学员名单没有张英才的名字,主席就开始连连进行询问。
那么,这个“兵王”张英才最独特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
他又为何可以多年一直被主席牵挂于心?
张英才顺利入伍
张英才是山西人,祖上三代都是贫农,小时候的生活就过得十分辛苦,那一时间别人家的小孩儿,家境稍微好一些的都有机会读书、写字,但是他却只能为地主家割草、喂牛。
本身要是按照这样的步调走,张英才或许这辈子只能当牛做马了,却不曾想在他12岁那年,一个意外事件的发生,完全改变了这个被动的局面。
当时的他在地主牲口棚里吃饭,却不曾想那地主家的大少爷却走过了,和他一样的年纪,不过十分讽刺的是,张英才碗里是玉米糊糊,而人家却是大鱼大肉。
闻着肉香味,张英才口水直流,不得已只能拼命地往肚子里咽口水,那地主少爷看他这般模样,更是不可一世地讲道:“想吃不想,你要是跪下给我磕个头,再叫声爷爷,我就给你吃一些,怎么样?傻子!”
听到这样的话,小小的张英才气得全身颤抖,他两眼通红,紧紧地握着自己的拳头,真怕忍不住上前揍了这个平日经常欺负自己的混蛋,想想家中的妹妹、母亲,他准备再忍一下。
可就在这时,这个少爷又讲了一句话,“天生的穷鬼,就你这样的人活在世上干嘛?”忍无可忍,张英才推了一把那少爷,然后扭头走了。
不久之后,地主管家带着少爷登门造访,一阵嘈杂之中,当即就将张英才抓走了,那一时间,他们将张英才按在板凳上打得皮开肉绽,最后还是因为怕出人命才将他放了。
被打得没有办法行走的张英才,一步步踉踉跄跄的往家赶,只是刚走至小路上,便感到头晕眼花,不小心被石头绊了一脚后,当即就倒在了地上。
醒来后,发现身上盖着棉被,张英才深感震惊,才知晓原来自己竟被救了,他看着眼前这位带着军帽的叔叔,心里充满了感激之情,两人唠过天后,张英才才知道这是八路军。
那一时间,打鬼子的八路军刚刚来到山西万荣县的这个小村,见到这个小家伙满身带血地倒在地上,也就顺手给救了。
在军中待了几天,能下路行走后,张英才就回家了,又过了没多久,他听说八路军在村里搞起了二五减租,还办起了鼎新补习学校,连忙就过来报名了。
虽然说张英才年纪小,但是十分聪明、刻苦,教导员董嘉谋平日对他也非常关照,偶尔在业余的时候,还会给他讲一些中国革命、八路军抗日的事,逐步的熏陶之下,张英才更加想要加入八路军打鬼子了。
那时董嘉谋经常会跟他说:“英才,你还太小,现在还不能上前线,等到你长大了,我们就肯定是要你的。”
可是张英才却一直担心自己到时候找不到组织,整天都要跟着队伍,并经常讲道:“万一到时候我找不到你们怎么办?我也想参加革命,我觉得八路军好威风,还能打鬼子呢,能打坏人。”
1939年,孙定国率八路军212旅,准备去参加伏击日军的战斗任务,不曾想张英才这个小家伙又跟过来了,打仗带着一个小孩儿根本就不安全,但是张英才又非常坚持,后来实在没办法,就同意带着他了。
只是毕竟张英才年纪小,那他从军的前两三年一直做的也是宣传工作。
猛士初显身手
1941年,那是打鬼子非常艰难的一个时期,自9月起,安泽、浮山等岳南抗日根据地都遭到了鬼子的疯狂扫荡,日本人的根本意图就是消灭在这一带活动的八路军212旅。
不畏任何艰难的八路军,当然不会让日军得逞,当即在佛庙岭和日寇展开了一场激战,只是由于该地地势平坦,周边没有很好的掩护物,所以这场仗打得也比较凄惨。
起开始,八路军占据优势,日寇被打退一波又一波,后来待敌人将自己的战斗机、轰炸机拿了出来,形势开始扭转,当时的张英才虽然是第一次上前线,但是表现的十分英勇。
连长张亚雄不幸牺牲后,他就和战友们担任保卫旅部的工作,当时212旅的火炮已经不多,旅长孙定国交代他赶紧通知将士们将突出地方的机枪往回撤。
说时迟那时快,张英才还没有来得及转身,敌人的一颗炮弹就射了过来,当时的他根本没有任何想法,第一个念头就是保护旅长。
来不及多想,他当即就毫不犹豫地扑了上去,而最后旅长孙定国无碍,张英才整个肩胛骨却被子弹片击中,留下很多鲜血。
尽管说这样,他仍旧没有丝毫畏惧,在尚未来得及包扎的情况下,拼了命的带着战友们又杀出了一条血路,最终顺利掩护旅部突围,而这一时间,由于表现太过抢眼,张英才也受到了将士们的很多称赞。
此次战斗结束后,张英才随212旅又在岳南一带和鬼子展开了很多次的搏斗,因为战斗表现突出,后来还被调任到57团9连当副政治指导员。
1945年,上党战役爆发,当时的张英才率部进攻长治,由于敌人的东西南三面都事先构筑了防御工事,9连只能以北面为突破口发起进攻。
只是些许遗憾,由于9连作战经验不足,趁着夜色前行的时候不小心惊扰到了敌人,国民党调派一个营前来进行增援,在这种形势下9连被迫被压制到北城城关。
经过一昼夜的激战,敌军的火力没有任何消减,反而越来越猛,一时间9连的将士们不免有些担心,而这一时间,张英才再次率先站了出来,不停的鼓励将士们,以振军心。
整整一上午,张英才带领将士们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尽管说晌午的时候,国民党再一次加大了火力,甚至开始对着9连占据的房屋进行轰炸,但是终究未能得偿所愿。
后来解放军主力部赶到,长治城内国民党的一个营被尽数歼灭,而战斗结束,9连凭借打垮敌人的22次冲锋,更是被晋冀鲁豫野战军评为“铁的九连”。
张英才再立新功
1946年,彼一时已经身为连长的张英才再度参加了吕梁战役,相较于此前所参加的战役,这一次明显规模更大一些。
当时国民党第一战区司令长胡宗南,从西晋调集两个整编师4个旅,准备西渡黄河进入陕西,向革命圣地延安发起进攻,本身准备的倒也也算充足,只是如此一来晋南兵力就出现了大幅度的削减,存在着诸多隐患。
考虑到当时的吕梁地区仅有一个团的正规军,其他多是地方部队,毛主席亲自下令,让司令员陈赓手下的第4纵队、第2纵队这股敌人完全消灭。
同年11月22日,参战部队都以吕梁为点开始向其推进,而不久之后,大宁、永和等地也都被悉数攻克,各路大军一经会和,再度向敌人的重心基地中阳发起进攻。
胡宗南本身认为解放军不能攻下,待至中阳被成功解放,他手下的第二战区晋西地区总指挥杨澄源被俘之后,当即就开始慌了,察觉到自己很有可能腹背受敌,便下令让此前参加作战的两个整编师回撤。
当时张英才的9连,主要负责在东阳村阻击敌人,以掩护战略部队转移,任务非常艰巨,完成相当困难,毕竟我方只有三个连,对方却有整整一个师,不管是在人员亦或是其他很多方面,我们都并不具备什么优势。
国民党军已经在步步逼近,若是这般死守,最终怕是不能完成任务,张英才和大家商议,出其不意进行攻击。当国民党军队离东阳村不过近百米的时候,只听一声枪响,张才连率着刚新编的敢死队已经出现。
本身国民党军纪就十分涣散,一看到有解放军冲出来,片刻间便杀了很多敌人之后,当即就开始四处逃窜。
按理说,按照这样的形势我军本可以取得大胜,然而由于协调失误,3连、6连提前撤兵了,一时间9连直接陷入危险。
国民党军反应过来之后,当即向张英才所率的9连发起进攻,一时间敌人从四面八方都开始冲向阵地,纵使形势如此艰难,但是张英才还是带领将士们拼死搏斗,最终成功击退了敌军8次进攻,等到了援军。
而这一次张英才再次得到了上级的表扬,并作为特等英雄出现在了部门专门召开的庆功大会上。
配合华野主力作战
1948年,由于国民党在豫东战役第一阶段失利,蒋介石责令国民党军精锐邱清泉兵团以及区寿年兵团向开封发起进攻。
考虑到敌军来势汹汹,我军主动放弃开封,准备以华野几纵组成突击团,在睢县、太康等地将区寿年兵团围歼。
为了配合华东野战军主力部队作战,这一时间担任1营副营长的张英才,负责率部在小庄阻击国民党军邱清泉兵团,吴绍周整编第85师。
由于国军拥有很多坦克,完全可以实现大兵团作战,在战斗一开始,就有步兵跟在坦克后面向我方阵地扑来。
这个时间1营尚且还没有坦克,但是张英才还是没有丝毫畏惧,他对将士们讲道:“都给我准备好手榴弹,不打坦克,我们专打坦克后面跟着的步兵。”
等到敌军稍稍靠近的时候,将士们将手里的手榴弹都投掷了过去,然后还拿起机枪扫射,国军没有想到解放军的打法如此别出心裁,一时间十分慌乱,步兵撤退之后,坦克成了活靶子,自然很快就没办法运转了。
出师不利,这是兵家大忌,向来没吃过什么大亏的吴绍周更是颇感不适,准备再次发动一场进攻。
只是这一次,他还是失算了,他所率的部队尚未靠近小庄,张英才就开始率部主动出击,埋伏在半道上的他们主动开火,一时间又将敌人打得措手不及,后来很快撤退,将浑身是伤的国军步兵剩下。
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戏弄,吴绍周简直有些气急败坏,这一次彻底想明白之后,他便下令将全师的炮弹都堆积了起来,准备向张英才所在的阵地发起全方位的进攻。
一营损失惨重,在这种情况下,严重减员,仅剩下三分之二的人员,而此时的张英才更是被弹片击中了胳膊,鲜血流地停不下来。
经历了整整两个小时的轰炸,吴绍周认为1营理应被全部消灭了,就命令国军来接收阵地,却不想张英才又留了一手,当时的他还留了两个预备队放在后方,为了应对这种突发情况,当敌人前来的时候,张英才的预备队当即杀出,一时间又消灭了不少敌人。
就这样,打了整整一天的整编85师,最后却连一个小庄都没攻下,尽管说进攻了足足11次,但都被张英才所率的部队给打回去了,没有任何办法的吴绍周只好即刻撤兵离开。
睢杞一战上演后,国民党的整编72师,整编75师都被华东野战军包围消灭了大半,粟裕更是开始一跃成为战神,而不久之后真正的淮海战役也即将到来。
淮海战役再添战功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正式打响,黄维兵团被围困在宿县以南的双堆集,由于第12兵团兵力雄厚,且装备都是美国货,自持摆下了龙门铁阵,解放军一定打不进来。
当时张英才所在的1营,接到了上级任命,在双堆集外围小张庄,阻击敌人两个旅的增援,先不说人员差距,单就作战装备而言,差的也不是一点半点,但是张英才还是始终相信自己可以带领将士们完成任务。
12月2日,国民党援军再度用坦克开路,这一次张英才带领将士们使用和小庄一样的打法,将敌人击的人仰马翻,两军交战之际,张英才猛然发现不远处竟有敌人的重型机枪,当即令班长侯永福将其爆破。
侯永福往前冲时,不幸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左肩,鲜血直流,但是他却依旧不忘将敌人的重型机枪给端掉,任务完成后,他大声的喊道:“营长,我做到了!”而张英才也回答道:“好样的,兄弟,都给我往前冲啊,同志们,胜利就在眼前!”
就这样,手榴弹、炸药包,机关枪,能用的东西都用上之后,在一场又一场的厮杀中,张英才带领将士们打退了敌人的进攻,成功击败援军,最终坚守住了阵地。
待黄维兵团发起总进攻时,张英才又带领1营的将士们一同参与了作战,不仅仅是杀了很多国民党士兵,甚至将第14军军长熊绶春也成功击毙,而国民党的军部倒下之后,军心更加涣散,败势已定。
在淮海战役中,由于张英才的1营贡献颇多,后来也被送上了“钢铁营”的称号,实打实的“铁钢”。
后来,张英才又被调任到38团出任参谋长一职,参加了著名的渡江战役,接着挺进赣北,参加解放南昌。
整个解放战争,张英才及其部下前后执行200多次任务,击毙击毙国军至少2000余人,受到了很多人的敬仰。
“兵王”张英才深得毛主席牵挂
1950年,在建党前夕新中国举行了一次全国战斗英雄表彰大会,全场共有350名战斗英雄参加,其中只有张英才荣获了9次特等功,堪称英雄中的英雄。
那一时期,他还代表全军的楷模出国访问,并在北京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以及朱老总等一行人的接见。
有一次毛主席邀请了很多战斗英雄共进晚餐,当时张英才恰巧和毛主席挨着坐,简单闲聊之后,当主席知道他是山西人,当即就对工作人员讲道:“山西人多爱吃面,给这位老同志下一碗鸡蛋面,记得多放一点山西陈醋。”
待饭好后,主席将其亲自放在了张英才的面前,当时的他连忙站起来讲道:“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就行,谢谢主席。”而当时的毛主席只是拉着他坐下,说了一句:“你们都是革命的大功臣,人民的大功臣,应该我谢谢你们才是。”
多年以来,张英才都深受毛主席的牵挂,甚至于每一次他回京的时候,主席都会特意和他进行一个会面,两个人多是简单唠唠天,而后就当前时局的一些事件进行意见交换。
1955年,解放军全军实行军衔制,当时张英才被授予上校军衔,与此同时,还荣获了三级解放勋章,随后先是担任了38师师长,后又成为13军副军长。
待至1973年,中央专门成立了读书班,当时可以入班读书的一般都是中央极为核心的人物,算下来最起码也得是中央九大委员,却不想这样的事主席也一直记挂着张英才。
那还是1973年10月2日,在中南海毛主席的书房,周总理递上去了一份名单,当时主席一看,当即就皱起了眉头,随后问道:“恩来啊,我看着中央读书班很好,人选也不少,这没打过仗的都可以参加,可为什么没有张英才呢?”
听了主席的话,周总理忙答道:“这是第一期的学习名单,第二期有张英才,怎么可能会把他忘了呢?”主席笑笑,随后讲道:“是的,是要有他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部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等功需要埋头干,二等功势必多伤残,一等功则要拿命换。”
不必多讲,特等功什么分量,基本等同于传奇中的传奇,可是张英才竟然可以获得九次,成为人民解放军中的唯一一人,这是怎样的一份成就?
作为一名草根出身的贫民,张英才为了投身革命,几次跟随八路军的队伍,成功入伍后,更是一直想要奔赴前线,那些年,他一路从一名普通的士兵成长为一军副军长,这其中经历了多少磨难,怎非一般人所能及。
每一次接到上级的作战任务,张英才都会率领将士们拼了命的去完成,不管人员有多悬殊,作战条件有多艰苦,武器装备有多落后,他都从未有过任何抱怨,不惧流血,不怕牺牲,这就是我中华儿女,永远将保卫祖国作为使命。
他曾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过诸多贡献,曾在战场上奋不顾身地杀过无数敌人,这是铁骨铮铮的中华英雄,如今我们可以拥有这般幸福的生活,离不开像张英才一样的人,他们值得我们永远记在心中,值得我们向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