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前后历经168年,堪比国门
迪丽瓦拉
2025-07-09 07:02:49
0

行驶在河西走廊,车窗外,长城总在雪山、绿洲、戈壁间不经意出现。

甘肃地形狭长,犹如一柄玉如意。如意中段,便是著名的河西走廊。两千多年前,张骞从长安出发,就是走过这条著名的廊道,开启了中国人的丝路传奇。从此,丝绸之路便与长城相伴共生。

甘肃境内的历代长城共3654公里,占全国长城总长度的近五分之一。往事越千年,长城今犹在。沿着丝路走长城,可以听到历史的回响。

硖口守望

乍看山丹这个名字,许多人会以为是陕西某地。

“你可知道,世界上第一个万国博览会就在我们山丹。”介绍长城之前,甘肃省山丹县汉明长城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白玉章先来了一段“插曲”。

1400多年前,结束数百年的分裂局面,中国再次迎来大一统。隋炀帝巡幸河西,在山丹的焉支山召见高昌国王和27国使者,“以示中国之盛”。

之所以选在这里,与长城不无关系。长城的修建,让河西走廊之上的张掖从兵家必争之地,变成了中外互市的枢纽。

长城牵起丝路,丝路成就了山丹。

山丹有着“露天长城博物馆”之称,汉明长城在这里并行守望。站在高处,目之所及,只见一道长长的“土龙”伸向远方,这是当地老乡口中的“边墙”,书上称之为明长城。“土龙”前方几十米处,一条壕堑几乎与之平行,许多人都不知道这就是汉长城。

当年张骞凿空西域,一条新的地理大通道沿河西走廊诞生。汉武帝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并新筑长城。但由于国力有限,只能凭借山险、河险修筑壕堑。

相比汉长城,明长城更“显眼”。山丹境内的271公里明长城采用夯土版筑,是目前国内夯土长城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在老军乡硖口村,夯土筑成的长城有三四米高,从缺口处看过去,厚度居然也有一两米。

山丹县长城边,老工匠展示夯土筑城技艺

“上山容易哎下山难,出门去容易哎丢你去难……” 72岁的村民安存武一边夯一边唱,脚下的泥土一点点压实。号子唱的,是修长城的劳力与亲人分别时的场面。每当有游客来参观这段长城时,安存武都要亲自演示一下古人修长城的方法。

汉明长城在此处相遇守望,长城边上就是硖口古城。唐代诗人陈子昂曾这样描写这一甘凉古道的咽喉:“峡口大漠南,横绝界中国”。诗中的峡口,就是我们眼前的古城。

硖口古城是长城沿线的屯兵之处,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当年,驼队沿着丝绸之路从这里经过,西可至敦煌,东可抵长安。

走进硖口古城,中轴线上,一座过街楼昂首矗立,楼上匾书:威震乾坤。

如今,附近村落的村民多已搬走,主要因为山丹缺水。缺水是夯土长城能够长久保存的原因,却不利于农业生产。“从农业生产的角度,我们希望多下点雨;但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我们希望少下雨。”白玉章是土生土长的山丹人,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众志成城

从张掖一路向西,穿越茫茫戈壁,眼前突然绿树成荫。嘉峪关到了。

有人说:在嘉峪关种一棵树,就像养活一个孩子。因为在这里每种一棵树,都要先挖走沙砾,再从外地运土,精心滴灌,才能栽种成活。

种树如此,修建长城更不知其几多难。

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有三重城郭,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关城壮观奇伟,三座关楼,楼高三层,楼檐三重,为万里长城所仅见。

为什么嘉峪关会建在这里?嘉峪关长城保护研究所所长张斌解释,水是生命之源,丝绸之路沿水源而行,长城亦然。嘉峪关险峻雄伟,堪比“国门”。登楼远眺,长城从关城两侧延伸,成为绿洲与戈壁的分野。一线之隔,关内水草丰沛,关外寸草难生,堪称奇观。

“嘉峪关的修建前后历经168年,此后又多次修缮,直到今天也未能间断。”张斌指着城墙上的斑驳印记说。这个黝黑的汉子原本是个体育生,二十多年间几乎走遍了甘肃境内的所有长城,靠着不断学习积累,从长城研究的“门外汉”成长为真正的“守关人”。

在参与上一轮关城大修时,张斌查阅资料,一件往事让他大受震撼。1984年,北京晚报、北京日报发起“爱我中华 修我长城”社会赞助活动,消息传到嘉峪关市,整座小城行动起来。据说,每个嘉峪关市民,都为长城捐了一块砖。

那是真正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在关城景区内《嘉峪关记》石碑上看到的那句话:“不登嘉峪关,不足与语长城。不知长城,不足与语华夏。”

西出阳关

从嘉峪关沿着长城继续向西,便到了敦煌。

“自东向西去,当时这里是华夏文明的最后一座城,从西而来,这里是他们遇到的第一座城。”梁思成曾这样描绘敦煌。

汉王朝控制河西走廊后,“列四郡,据两关”。两关,即指长城上的阳关和玉门关。丝绸之路南线途经阳关,北线经过玉门关。阳关和玉门关一南一北,犹如敦煌的一道安全屏障。

敦煌地处沙漠边缘,有时连取土都不容易。人们就地取材,一层红柳一层砂石地筑起一道防御屏障。恶劣的环境下,却造就了现存距离最长、保存最为完好的汉长城。

在阳关博物馆,副馆长吴丰萍细数长城与敦煌的渊源:西行取经的玄奘,正是从阳关回到大唐;边塞诗人岑参多次到过阳关,曾写下“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在莫高窟第321窟南壁上,可以清楚地看到长城与旷野是一个颜色……

岁月洗礼,如今的阳关已没了踪迹,只剩下一片叫作“古董滩”的洼地,和远处的阳关烽燧(主图)。戈壁深处的玉门关,被称为“小方盘城”,走进城中仍能感受到雄关庄严。往西5公里处,还能见到一段汉长城顽强挺立。

敦煌市区西北,夕阳下的玉门关故址“小方盘城”

“如果敦煌是本厚厚的历史书,阳关、玉门关就是这本书的第一页。”吴丰萍是敦煌本地人,她的讲解满含感情。

到阳关见不到关,游客常常难掩失望。吴丰萍不多说什么,带着大家从一件件文物、沙盘、图片讲起,从长城讲到丝路,从折柳送别讲到“阳关大道”。听完后,游客向她道歉,“原来阳关遗址这么有历史,我想走近再看看。”

吴丰萍发现,很多人不知道阳关、玉门关具体在哪里,甚至有的敦煌孩子也不知道。她便游说敦煌的学校组织学生去看阳关,嫌路远的话,景区可以派车接。当地的校长听了她的建议,都非常赞成。现在,敦煌几乎所有学校都曾组团“西出阳关”。

如今,阳关、玉门关已和莫高窟、月牙泉一样,为中外游客所向往。在阳关,不同肤色的游客齐聚王维塑像前,听导游用中文、英语、日语讲述“西出阳关无故人”。在玉门关,游客穿上汉服,打卡留念。

吴丰萍特别认同一句话:长城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正如敦煌的莫高窟,千年前世界文明在这里相遇,千年后这里依然吸引着全世界。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王琪鹏 任珊

甘肃日报记者:侯洪建 徐俊勇 于晓明 董文龙

摄影:武亦彬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四...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
原创 林... 北京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文物建筑最多的城。元、明、清历代的宫苑,坛庙,塔寺分布在全城,各有它的历史艺...
原创 日... 引言 日军当年为何不攻打延安?这个问题一直引发着人们的疑问和探讨。毛主席三个安排据说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 产学研王教授视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详细归纳如下: 一、发展历程 前文明期:...
原创 溥... 提到晚清的末代皇帝溥仪,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悲惨和傀儡,虽然他曾经贵为皇帝, 但是他一生都是不快...
原创 1... 1954年5月27日,久居台湾的汤恩伯乘上了前往东京的飞机。 坐在飞机上的时候,许久未笑的汤恩伯久违...
原创 诸... 文:史政畅谈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极其推崇士大夫的社会,在整个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直享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原创 八... 《亮剑》里曾有这样一个情节。魏和尚被黑云寨杀了,李云龙集结部队,要去剿灭黑云寨土匪谢宝庆。孔捷拦着不...
原创 他... 战国末年,秦始皇嬴政战胜了其他六国。君临天下,四海归一。只是嬴政自登基后暴政,百姓民不聊生。这种情况...
原创 “... 其实自始至终,毛主席对“四人帮”的定位,都是恒定未变的。从“九·一三”后,包括“四人帮”在内的许多人...
原创 6... 引言 爱新觉罗·溥仪,在不满3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帝大位,身为皇帝,他曾经有着庞大而威武的仪仗队,有着...
原创 明...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明朝的建立源于农民起义,这也为...
原创 四... 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的时间,曾经主政云南多年的龙云终于从香港转机来到广州,他曾经的老熟人叶...
原创 与... 明朝时期,海盗倭寇横行,给沿海百姓带来了灾难。然而,在抗倭的历史上,除了戚继光、俞大猷这样闪亮的抗倭...
原创 农...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正...
原创 回... 提起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孙中山先生,一直如雷贯耳——关于他兴建兴中会,立志救国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原创 为... 明朝,立16帝、276连江山社稷、先都南京,后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坐镇北疆威震蒙古,修长城,防倭寇...
原创 吴... 吴起比战国4名将厉害!单说军政,吴起当之无愧的兵家亚圣! 吴起比白起牛多了,白起在他面前只是个弟弟,...
原创 同... 在东方大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他们或英明神武,或智勇双全,或忠义仁爱,他们的一言一行,无...
原创 武...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有两千多年都处于封建时期,在这期间诞生出四百多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