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一野兵力仅为四野十分之一,毛主席却不扩军,这是为何?
迪丽瓦拉
2025-07-09 08:33:06
0

1949年2月1日,彭德怀率领的西北野战军正式更名为第一野战军,随后公布的军队人数更合是让人惊讶不已。一野军队这时候只有15.5万,作为解放军的第一序列部队,竟然不到16万人。

要知道由东北野战军改编的四野那可是拥兵百万。其他的二野、三野不说拥兵百万,但好歹手中也是握有几十万大军。

对于一野兵力稀少一事,彭德怀也一直引以为人生憾事。

那为什么一野兵力竟如此稀少?毛主席与中央军委为何不让一野扩军呢?

出身弱小

一野的兵力稀少情况与其弱小的出身是离不开干系的。一野前身的西北野战军追根溯源是晋绥野战军与晋绥军区防卫部队。

晋绥野战军虽然顶着个野战军的名头,但其本身便是由晋绥军区的防卫部队主力组成。

而晋绥军区防卫部队那更是名正言顺的防卫部队。这两支部队都归属陕甘宁晋绥联防军管理。

这两支部队与其他野战军相比,显得逊色不少。要知道其他几个野战军的部队都是以各地区的主力作战部队改编而成。

之所以西北野战军如此不同,还要从其前身的成立说起。

一九四五年,日军对外侵略战争进入低谷。日本国力已不足以支撑自己同时多向作战,美国大军剑指东京,中国境内的日军也就进入了战略防御的状态。

随着战局的剧变,原本的兵力部署安排已经不合适了。中央军委特意讨论研究,决定组建晋绥野战军和晋绥军区,保卫中央根据地。这便是一野的最初起源。

晋绥野战军和晋绥军区最初的领导人,并不是彭老总,而是陕甘宁地区晋绥联防军司令贺龙,下面有六个旅。

抗日战争结束后,陕甘宁、晋绥两省本来就不多的联防军,又一次被打散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对当时的全国局势作了深刻的分析,认为陕甘宁地处西北,虽然危险,但是不会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但此时晋绥地区的战略优势显著,有必要调集重兵,拿下晋北地区,连接晋察冀与晋绥两块革命根据地。为了配合聂荣臻的晋察冀部队在晋绥地区夺得战略优势,中央军委决定将联防部队的主力抽调至晋绥战场。

1946年11月,由于抗日战争的胜利,蒋介石称霸国内的野心再难压制。国民党反动势力对于中共中央动手的欲望持续高涨,国军部队大量调动,积极备战。

为了应对新的政治局势与战争需要,中央军委将晋绥野战军与晋绥军区的晋北野战军合二为一,全体并入晋绥军区,构成晋绥军区的1、2、3纵队,由第一纵队的张宗逊任司令。

第二年二月,刚刚构建而成的晋绥军区纵队又进行了一次整编,晋绥军区一纵队与陕甘晋绥联防军的部分单位,匆忙组建了一个不到三万人的兵团。这就是陕甘宁野战集团军。

中共军委匆匆下令组建这支部队,是因为陕甘地区的胡宗南部来势汹汹、大军压境。因此,过去的就去防卫部队的体制已经有些难以应付此次战局,需要一支专职野战的部队牵制抵抗胡宗南的进攻。陕甘宁野战军团便是中央选定作为对付国民党进攻阵势的专业部队。

但是,中央中央显然低估了国民党反动派对中央腹地的贪婪。当年三月,在蒋介石的授意之下,国民党军调动总计二十五万人的军队,进攻陕甘宁边区,中央机关所在地。

当时被称为“西北王”的胡宗南,作为西安绥靖公署长官陈兵延安以南日久,早就想有进攻之心。如今军令即到,胡宗南立即率领十万多人,向北出兵,直直向延安挺进。

面对汹涌而来的几十万国民党大军,中央认识到仅仅依靠陕甘宁野战集团军一支部队来应对四面八方而至的国民党军是不现实的,必须要对陕甘宁地区的军队作出统一的调配安排,才能在这一次的围剿中突出重围。

1947年3月16日,彭德怀老总根据中央军委的命令指示,组建西北野战兵团,将陕甘宁边区所有部队收归麾下,统一调配。

虽然是将所有驻扎在陕甘宁地区的野战部队与当地武装全部联合了起来,但西北野战军总共也只有2.6万人,只有围剿陕甘的国民党军十分之一的,底子实在是薄弱。

守卫任务

西北野战军接到驻守陕甘宁的防守任务后,扩军事宜只能被一再推迟。

中央军委是出于保卫中央腹地的党政重要机构才成立西野,这也就意味着,西野的主要任务,是防御,而不是攻击。相比西野,华野与东野处于战区前沿,负有很强的战斗属性、进攻属性,在开辟根据地方面的任务更加沉重,因而其行动往往具有强烈的扩军、扩大根据地目的。

而西野前身的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则主要是驻守该地区,守卫中央安全的部队。

这些部队,战术打法也主要是以防御为主,稳固住中央还不容易建立的红色根据地,便完成了使命。

因此,西野及其前身们往往没有向外扩张战斗。

不向外扩张战斗便无法到达人员众多的地区,从而获取大量兵员。

华野、东野等野战军正是通过转战各地,解放大量人口稠密的地区,从这些地区中补充了大量兵员,迅速完成扩军。

而西野因为任务的特殊性质,因而无法主动向外扩张,只能依靠陕甘宁地区的人民来补充兵员。

但陕甘宁地区的人口本就较为稀疏,比不得东部沿海等地区。陕甘宁的自然条件也相当恶劣,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养活更多的人口,因此陕甘宁地区人口较少,西野很难从当地获得大量兵员补充。

而且中央考虑到中央机构所处的延安等地,位于西北地区,战事稀少,虽身处包围之中,但西北马家军几乎不会大举进攻陕甘,而北边的傅作义十分珍视自己的军队也不会轻易开启站端,因此西北的防卫力量不需要有多么强大,足够自保便够了,要将兵力用在全国广大的战场之上。所以始终没有让西野及其前身手握重兵。

那么西野如此弱小,胡宗南大军而来,中央军委就熟视无睹吗?

当然不是,在胡宗南大军压境的途中,中央军委还做出了指示,命令京冀鲁豫军区中陈庚率领的太岳纵队疾驰西北,参与到保卫延安的任务当中。

作为晋冀鲁豫军区的重要战力,太岳纵队手下2.7万人,实力不容小觑,更何况其领军人物是陈庚。

接到命令之后,陈庚立即率兵援驰西北。陈庚率军自山西而入,在山西境内打了几场漂亮仗,不仅将山西境内事关紧要的同蒲铁路掐断,让国民党失去了运输优势,并且对山西境内的胡宗南部队进行了沉重打击,胡宗南手下号称天下第一旅的31旅惨遭陈庚·歼灭。

陈庚一路势如破竹,解放了大量沿途城镇,挺进至吕梁地区。

本以为陈庚这次是要加入到西野兵团之中,壮大西野。但他最终止步吕梁,没能与西野汇合作战。

原因为何?这其实是中共中央毛主席下的指示。

毛主席考虑到此时刘邓率大军挺进大别山,身处险境重围,需要跳出包围进军中原。但进军中原,不能没有帮手支撑,不然孤掌难鸣。于是便电令陈庚在解了延安危局之后便向刘邓方向靠拢,以作接应。

刘邓需要接应支援,西野2.6万人就不需要吗?当然是需要的,但不必由陈庚来担当此任。为了能抵抗住胡宗南等国民党军的疯狂进攻,中央军委将晋绥军区的3纵队调拨至西野,并将陕甘地区所能利用的其他一应部队,通通划入西野麾下,西野增长至7万余人。

但面对国民党军几十万人,不免还是有些微薄,而中央军委之所以始终敢让西野以几万人的兵力抵抗国民党进攻的最关键便是彭德怀的军事领导。

兵寡亦称雄

虽然西北野战军兵力稀少,但在彭德怀的指挥之下依然具有重大作用,足可称雄。

中央既然敢让兵力只有几万人的部队在彭德怀的带领下守卫中央,便是相信他卓越的军事能力。在彭德怀带领下,西野往往能够以少胜多,获取胜利。

一九四七年,一心发动内战的蒋介石命令军队进兵延安,试图彻底摧毁中国共产党的总部。蒋介石命令胡宗南,马步芳,马鸿逵,邓宝珊,共率领二十五万大军,从东南西北三个方向,向延安进发。

蒋介石还亲自到了西安,亲征这场战役,并希望胡宗南能抓住毛泽东,自己要亲自与其见上一面。

但全体西野官兵才不会给蒋介石这样的机会。

西北野战军在延安以南的地区,依靠地形建设阵地,与国民党部队展开运动战。西野时打时撤,将国民党军牢牢地牵制住,使得他们无法发挥机动性。

交战过程中,西野避其锋芒,只进行接触性作战,不做深入纠缠,一旦有战事僵持的预兆立即撤离。

1937年3月19日,蒋介石在胡宗南陪同下抵达延安,但彼时的延安却只是一座空城。在西野官兵的全力掩护下,中央机关与群众早已撤离延安。

在掩护过程中,西野于延安一役,激战6个昼夜,伤亡近700人,击毙蒋军5000余人,圆满完成了中央下达的任务。

西北野战兵团在国民党兵团进逼期间,一边实行抵抗一边掩护中央机关与人民群众撤离延安。在整个战役过程之中,不仅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地区取得了3次大胜,歼灭了国民党军万余人。

1947年3月青化砭战后,西北野战部队主力转入盘龙镇和青化砭西北部休整,并派出一小股力量与敌人周旋。在一次军队调动中,胡宗南手下十二旅在该地区遭到伏击。

得知西北军主力位于蟠龙西北部和青化砭一带后,胡宗南分派8个旅从蟠龙和青化砭一带向西北军发起攻击,并以76师72团为后盾,由瓦窑堡到青化砭大路向南推进,欲将西北军包围在蟠龙和青化砭一带。

在彭德怀的带领下,西野第一纵队两个旅为假象佯攻胡宗南的主力,引诱敌人向蟠龙的西北方向进发。与此同时,我方调集了第二纵队、第四新编旅等部队,于子长县城西南埋伏。

3月14日,135旅沿着公路不断向南推进,在羊马河西北的一个高地上遭到来自西北野战部队的围攻。当战斗持续到天色将晚之时,135旅的4700多人惨遭西野全歼,全军覆没。

1947年8月16日,西野退至榆林地区,彭德怀命部分军队伪装成主力部队向东渡黄河,为掩护后方部队。然而另一部分部队则集中在榆林东南和沙家店以北,伺机而动。胡宗南料到西北野战军可能会东渡黄河,因此派遣手下前往追击。

8月17日,二十九个集团军向吉正铺南面推进;整编的第三十六师和一六五旅的大部分部队作为后路,开至镇川要塞,国民党军一二三旅和一六五旅的一个团作为先路,开往沙家店东面的乌龙铺。

西北野战军决定以一部兵力拖住二十九军五个旅,然后集中主力,乘着三十六师单枪匹马向前突进,侧翼暴露的机会,在沙家店把敌人全歼。

西野主力在沙家店、常大山以南,将第三十六师的前、后两个梯队团团围住,将第三十六师瓮中捉鳖消灭殆尽。

在这一战中,西北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六千多人,国民党主要的陕北攻势也被彻底击溃,陕北战场上的形势也被彻底改变。

仅从这几处战斗,便可见彭老总的军事指挥能力的卓著,更别提其他彭老总抗战之时、横扫西北之时等无数精彩表现了。这也正好落实了“横刀立马唯彭大将军”的趣言。

纵观一野发展的全过程,虽然始终兵力稀少,但确实是因为时局的特殊需要,不是不让扩军,而是没有必要。虽然在许多人看来一野是兵将稀少,但这都是因为革命事业各有分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是为新中国建设服务。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四...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
原创 林... 北京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文物建筑最多的城。元、明、清历代的宫苑,坛庙,塔寺分布在全城,各有它的历史艺...
原创 日... 引言 日军当年为何不攻打延安?这个问题一直引发着人们的疑问和探讨。毛主席三个安排据说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 产学研王教授视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详细归纳如下: 一、发展历程 前文明期:...
原创 溥... 提到晚清的末代皇帝溥仪,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悲惨和傀儡,虽然他曾经贵为皇帝, 但是他一生都是不快...
原创 1... 1954年5月27日,久居台湾的汤恩伯乘上了前往东京的飞机。 坐在飞机上的时候,许久未笑的汤恩伯久违...
原创 诸... 文:史政畅谈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极其推崇士大夫的社会,在整个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直享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原创 八... 《亮剑》里曾有这样一个情节。魏和尚被黑云寨杀了,李云龙集结部队,要去剿灭黑云寨土匪谢宝庆。孔捷拦着不...
原创 他... 战国末年,秦始皇嬴政战胜了其他六国。君临天下,四海归一。只是嬴政自登基后暴政,百姓民不聊生。这种情况...
原创 “... 其实自始至终,毛主席对“四人帮”的定位,都是恒定未变的。从“九·一三”后,包括“四人帮”在内的许多人...
原创 6... 引言 爱新觉罗·溥仪,在不满3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帝大位,身为皇帝,他曾经有着庞大而威武的仪仗队,有着...
原创 明...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明朝的建立源于农民起义,这也为...
原创 四... 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的时间,曾经主政云南多年的龙云终于从香港转机来到广州,他曾经的老熟人叶...
原创 与... 明朝时期,海盗倭寇横行,给沿海百姓带来了灾难。然而,在抗倭的历史上,除了戚继光、俞大猷这样闪亮的抗倭...
原创 农...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正...
原创 回... 提起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孙中山先生,一直如雷贯耳——关于他兴建兴中会,立志救国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原创 为... 明朝,立16帝、276连江山社稷、先都南京,后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坐镇北疆威震蒙古,修长城,防倭寇...
原创 吴... 吴起比战国4名将厉害!单说军政,吴起当之无愧的兵家亚圣! 吴起比白起牛多了,白起在他面前只是个弟弟,...
原创 同... 在东方大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他们或英明神武,或智勇双全,或忠义仁爱,他们的一言一行,无...
原创 武...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有两千多年都处于封建时期,在这期间诞生出四百多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