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李隆基年过76岁,儿子李亨却送他100个美女,2年后才知他用心险恶
迪丽瓦拉
2025-07-09 08:33:17
0

众所周知,唐玄宗李隆基是我国历史上十分知名的一位皇帝,而他的后宫生活更是充满各种传奇故事。李隆基有诸多子嗣,最终登上皇位的是第三个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

都说“最是无情帝王家”,李亨的命运之路就是如此,充满宫廷的尔虞我诈和权力的斗争。哪怕对自己的父亲也毫不留情,在隆基年76岁时送上100个美女,2年后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李亨的登基之路

唐玄宗有众多子女,太子的位置原本并不属于李亨,而是李瑛。奈何,因为武惠妃的诬陷,李瑛惨遭赐死。

原本,武惠妃想要将自己的儿子李瑁推上太子之位,最后自己却被吓死(民间传说是经常做梦梦到李瑛)。

没有母亲作为依仗,李瑁最终也成为悲剧,甚至老婆杨玉环都被父亲抢走,而两场悲剧却使得李亨意外地成为新的太子,公元738年被册封为储君。

李亨虽然身为太子,但却并非如外界所想的风光无限,太子生涯十八年充满危机和不安。

权臣宰相李林甫对他抱有敌意,杨国忠杨玉环的权势日盛,李亨时刻都在被算计中苦苦挣扎。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此次战乱是大唐王朝的转折点,同样也是李亨命运的转折点。安禄山叛军迅速推进,京城长安岌岌可危,李隆基只能带着一众人逃往巴蜀避难。

在这个过程中,杨玉环被杀、杨国忠势力瓦解,为李亨清除政治上的重大障碍。马嵬坡事变后李亨并没有与父亲一起去四川,而是留下来对抗叛军,这是危险同样也是机遇。

古代打仗都需要师出有名,李亨又以什么名义来率领大军呢?很快身边的人便给他想了一个办法。公元756年,李亨在灵武被推举为新皇帝,即唐肃宗。

手底下的人知道自己是为皇帝而战,若是击败叛军必定会封侯拜相,在肃宗的领导下唐朝军队迅速被组织起来,大将郭子仪和李光弼脱颖而出。

经过几年的努力奋斗,李亨最终成功收复长安和洛阳,大唐的江山得以光复。

这个时候问题便出现了,李隆基并没有退位,名义上还是唐朝皇帝,李亨该如何与自己的爹相处呢?

李亨内心的不甘

咱们先来看看李亨是在什么情况下登基的?安史之乱时唯有天子才能够号令天下,李亨虽然是太子,但真正的决定权却在李隆基手里,但若事事请示李隆基必然贻误战机。

因此诸多将领请求李亨登基称帝,朔方军杜鸿渐甚至一连上奏五次恳求他称帝,如此才能召集群臣勤王讨贼。由此观之,李亨称帝是局势的需要,而不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继承。

若李亨是皇一代如此做法没什么问题,但他却是皇二代的身份,这时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了。

李亨称帝还是瞒着李隆基,唐玄宗并不知道儿子在灵武称帝一事,得知此事时已经被拍在沙滩上。

当年为了赢得安史之乱的战争,李亨登基没有一个人反对,现如今天下太平地位的合法性必然会遭到质疑,若李隆基不同意此事就很难办了,完全可以视为谋朝篡位。

明朝时期朱元璋视小明王为首领,他登基称帝之前都害怕别人说三道四,最后使用阴谋诡计将小明王暗害,之后才敢大张旗鼓地开国称帝。

难道这个问题就没办法解决吗?答案是有的,李亨也很快就想到一个办法。

长安收复李隆基得以回京,然而迎接他的并不是满朝文武,而是儿子和他身边的三千精骑,阵容十分具有威慑力。

李隆基虽不复当年的英明,但政治上的手段多少还是有一些的,看到儿子的所作所为自然也明白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唯有示弱才能在权力更替的洪流中保全自己。

哪怕内心极不情愿,但在现实政治的压力下还是向儿子完成帝位的传递,传位诏书是这样写的:

“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俟克复上京,朕不复预事。”

这句话是是什么意思?表面上是承认儿子的做法,并主动让权不再管理国事,深层次的意思却暗含对权力得不舍,以及对儿子窃权的不满情绪。

“不满”代表着什么意思?代表着李隆基渴望再次掌权,代表着李亨的皇位并不稳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场围绕李亨、李隆基父子之间的博弈拉开帷幕。

赐予100个美女

公元757年,李隆基终于结束在成都的流亡生活,以“太上皇”的身份返回长安隐居于兴庆宫。日常生活虽然远离朝廷,但纷争却没有远离,时时刻刻都在遭受围追堵截。

比如,李隆基想要将杨贵妃安葬在一个更为尊贵的地方,毕竟这是他曾经最宠爱的妃子。

可是,此举却遭到李辅国的反对,无奈之下只能秘密将杨贵妃的画像秘密藏于别殿,每天看上一眼以解相思之苦。

再比如,李隆基晚年生活十分孤独,只能找高力士、玉真公主和陈玄礼等人聊天解闷,但却遭到李辅国打小报告,你有就是这三人不利于新帝的统治。

高力士、玉真公主和陈玄礼都是玄宗时期的重要人物,玉真公主在皇室辈分极高,而陈玄礼则是唐朝大将在军队中的威望很足,三人若是造反必然会给李亨制造麻烦。

或许几人根本没有造反的意思,但李亨却不这样认为,帝王不论对错只论是否对自己有威胁,结果就是李亨与父亲之间的裂痕日益严重。

李辅国曾擅自将李隆基从兴庆宫迁至甘露殿,身边的五百骑士将老皇帝吓得半死,唐肃宗知道此事不仅没有给与惩罚,反而还安慰李辅国一二。

为了彻底解决父亲的问题,玄宗身边的亲信接连被清洗,先是玉真公主被迫出家,随后高力士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流放于巫州,陈玄礼直接被革去官职成为普通人。

总而言之,唐玄宗身边能够用得上的人皆被清除,只剩他一人在西内生活孤独而凄凉,身边时不时有几个宫女出现。然而,李亨的动作亦或者说阴谋仍然没有结束。

李隆基76岁那一年,作为儿子的李亨没有置办太多的礼物,而是给父亲送去100个美女侍奉。

高手过招总是杀人于无形,李隆基在历史上的标签之一就是“好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便是最好的证明。

平时生活无聊且烦闷,身边还围绕着100个莺莺燕燕,估计任何一个人都无法不侧目。期间发生了什么没有资料记载,但李隆基的身体却一天不如一天,2年后便身死道消。

或许很多人会说,李隆基都已经老了活不了几年,为何还要多此一举呢?李亨、李隆基的情况与当年李世民、李渊的情况很相似,咱们可以看看当时发生了什么。

李渊退位让给李世民后,唐朝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内部权力的斗争与争端从未停止,期间就发生过两次著名的叛乱。

第一次叛乱之人名叫李艺,他是李建成的心腹,李世民为了拉拢他曾加官进爵希望纳为己用。

然而,李艺对此不仅不感兴趣,还在玄武门之便后集结兵力,宣称持有李渊的密诏,要求众将军进京推翻李世民重立李渊。

所幸这场叛乱很快被镇压,李艺的部下不愿随他送命将其捕获并杀害,首级献给李世民。另一起叛乱规模更大,由李孝常领导,甚至还牵涉到长孙皇后的哥哥。

尽管这次叛乱组织得颇为隐秘,但还是在行动之前就被李世民发觉,直接扼杀在萌芽之中,此次叛乱打着的名义依然是李渊。

从这两次叛乱就不难看出来,李渊虽然被李世民囚禁在深宫中不问政务,但只要他这个人不死就是一杆旗帜,打着他的名号就能起兵造反而且还名正言顺,一旦成功就是鲤鱼跃龙门。

历史上这样的事情何其多,明朝年间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后,其弟弟朱祁钰为打赢北京保卫战登基称帝,与李亨的所作所为几乎是如出一辙。

朱祁镇被瓦剌释放回京一直表现的不问政治,然而朱祁钰一死他就发动夺门之变,拥立朱祁镇的人一下子全都冒出头来,可见不是忠于先皇的人没有,而是不到站出来力挺的时机。

再来看看李亨、李隆基,唐玄宗毕竟一手缔造了开元盛世,暗中没有几个支持他的人绝对不可能,一旦这些人找准时机拥护李隆基复位,必然会对李亨造成极大的威胁。

再加上李亨执政期间唐朝内部政治极其不稳定,被取而代之绝非不可能,唯有将隐患彻底根除才能放心,而这个隐患无疑就是李隆基本人。

一直以来李亨为自己打造的是谦卑孝顺的人设,哪怕提前窃取了父亲的皇位,后续姿态也做得很足。基于此,他自然不能明目张胆地加害,送美人无疑是最好且最有效的手段。

既能体现自己的孝顺,也能够达到目的,何乐而不为呢?由此观之,在权力争夺面前父慈子孝都是演出来的,皇权才是最真真实实的东西。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四...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
原创 林... 北京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文物建筑最多的城。元、明、清历代的宫苑,坛庙,塔寺分布在全城,各有它的历史艺...
原创 日... 引言 日军当年为何不攻打延安?这个问题一直引发着人们的疑问和探讨。毛主席三个安排据说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 产学研王教授视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内容和特点详细归纳如下: 一、发展历程 前文明期:...
原创 溥... 提到晚清的末代皇帝溥仪,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悲惨和傀儡,虽然他曾经贵为皇帝, 但是他一生都是不快...
原创 1... 1954年5月27日,久居台湾的汤恩伯乘上了前往东京的飞机。 坐在飞机上的时候,许久未笑的汤恩伯久违...
原创 诸... 文:史政畅谈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极其推崇士大夫的社会,在整个封建社会,士大夫一直享有着很高的社会地位...
原创 八... 《亮剑》里曾有这样一个情节。魏和尚被黑云寨杀了,李云龙集结部队,要去剿灭黑云寨土匪谢宝庆。孔捷拦着不...
原创 他... 战国末年,秦始皇嬴政战胜了其他六国。君临天下,四海归一。只是嬴政自登基后暴政,百姓民不聊生。这种情况...
原创 “... 其实自始至终,毛主席对“四人帮”的定位,都是恒定未变的。从“九·一三”后,包括“四人帮”在内的许多人...
原创 6... 引言 爱新觉罗·溥仪,在不满3岁的时候就登上了皇帝大位,身为皇帝,他曾经有着庞大而威武的仪仗队,有着...
原创 明...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立了明朝,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充满了传奇色彩。明朝的建立源于农民起义,这也为...
原创 四... 1950年在新中国成立后三个月的时间,曾经主政云南多年的龙云终于从香港转机来到广州,他曾经的老熟人叶...
原创 与... 明朝时期,海盗倭寇横行,给沿海百姓带来了灾难。然而,在抗倭的历史上,除了戚继光、俞大猷这样闪亮的抗倭...
原创 农... 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正...
原创 回... 提起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孙中山先生,一直如雷贯耳——关于他兴建兴中会,立志救国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
原创 为... 明朝,立16帝、276连江山社稷、先都南京,后迁都北平,天子守国门,坐镇北疆威震蒙古,修长城,防倭寇...
原创 吴... 吴起比战国4名将厉害!单说军政,吴起当之无愧的兵家亚圣! 吴起比白起牛多了,白起在他面前只是个弟弟,...
原创 同... 在东方大国的历史长河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他们或英明神武,或智勇双全,或忠义仁爱,他们的一言一行,无...
原创 武...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有两千多年都处于封建时期,在这期间诞生出四百多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