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各部门以及军委下辖各军事单位的一把手由谁担任,这些问题是毛主席以及周总理等领导人急需考虑解决的。
总参谋部是军委下辖最主要的军事组织部门之一,由谁担任总参谋长一职,众人没有一个明确的人选。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擅长带兵打仗的高级将领不少,无论选谁,都是有这个能力和资历。
朱老总和周总理推荐了几个人选,毛主席认为不是很合适,伟人心中早就有“中意人”了,笑着说道:我看,该请“子敬”出山了。
开国将帅中,没有一人的名字叫“子敬”,毛主席所指何人,众人一时不解。
毛主席口中的“子敬”
毛主席熟读三国演义,“子敬”是鲁肃的字,此人考虑问题全面,做事稳健干练,撑起东吴一片天,深得吴主孙权赏识。开国将帅中,徐向前的能力与做事风格与鲁肃相似,毛主席口中的“子敬”正是指徐向前。
自抗日战争以来,徐向前的身体情况一直欠佳,患有筋膜炎等疾病,虽不致命,但无法长时间从事工作,需要静养。
自1940年徐向前因病从山东返回延安休养后,毛主席对他的病情非常关心,多次亲自或派人去医院看望。
徐向前军事能力出众,擅长分析时局,毛主席经常与他探讨,从中获益颇多。身在后方养病的徐向前很着急,多次申请去前线指挥作战。毛主席时常劝慰道:别急,你身体还未痊愈,安心静养,我看国民党不会让你闲的。毛主席预见超前,日军还未投降,就已经猜到国民党会发动内战了。
1945年,徐向前病情有所好转,经常与毛主席、朱总司令讨论战局。一次,毛主席说:蒋介石如果进攻某地怎么办?徐向前犹如亲临战场一线般,指着地图所在的位置,直率地说:打,一定要打,不打是不行的。
徐向前平日沉默寡言,在毛主席面前,总是听得多,说的少。只要说打仗,徐向前就有兴趣,会多说一些,嗓门也大,人也变得精神了。
1948年,徐向前出山,指挥一支新组建的部队,以极小的代价,攻克了防守坚固的临汾城。乘胜追击,临汾城大捷后,徐向前指挥六万人,打赢了晋中战役,歼敌超过10万,如此大胜,让毛主席感到吃惊。
在前线,徐向前病情加重,不能行走不能骑马,只能坐着担架指挥战斗。即便如此,徐向前仍旧胸有成竹,部队如同他的名字一样向前,再向前。
毛主席高度评价了徐向前指挥的临汾战役和晋中战役,发电文说:获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对整个战局的帮助极大。
按照计划,原本太原战役由徐向前亲自指挥的,奈何病情太严重了,只能由彭德怀代为指挥。徐向前服从组织安排,临行前做了大量准备工作,要求部下密切配合彭老总,齐心协力取得最终的胜利。
徐向前不仅指挥能力出众,能独撑大局,更是一位稳重,以大局为重的统帅,一直深得毛主席赏识,将他比作鲁肃是非常恰当合适的。
新中国首任总参谋长
徐向前带兵出征,身体严重透支了,直到开国大典举行期间,仍旧没有恢复,在山东青岛休养。
开国大典那天,徐向前未能出席,他从收音机里听到响亮的礼炮声,以及毛主席向全世界的宣告,那一刻很是激动。
总参谋长的人选问题,毛主席钦点徐向前后,众人觉得合适,举手同意了。考虑到徐向前养伤,无法主持总参谋部的工作,毛主席只好由聂荣臻代行,但总参谋长的位置还是留给徐向前。
解放战争期间,徐向前曾是聂荣臻的下属,新中国成立后,在总参谋部,聂荣臻成了徐向前的下属。毛主席在用人方面别具一格,不泥古守旧,不一定会根据资历安排上下级,而是在每个岗位上安排合适的人选。
朝鲜战争爆发后,徐向前移居北京休养,住在颐和园一处别墅,为毛主席制定决策献计献策,提供了不少宝贵的意见。
祖国有难,徐向前身为高级将领,报效国家之心强烈。期间,徐向前不顾身体健康,受毛主席所托,前往苏联与斯大林谈判,取得良好的效果,顺利完成了任务。
几个月的谈判工作,对身体有恙的徐向前来说压力很大,回国后就发高烧,旧伤复发了,病重入院长期治疗了。
徐向前长期无法主持总参谋部的工作,毛主席将总参谋长一职为他保留了近5年的时间,足以见得对徐帅的信任和器重。
1954年,聂荣臻元帅主管军工生产和军队的装备工作后,总参谋长一职由粟裕担任。在军事指挥水平上,粟裕和徐向前不分上下,都是一等一的名将,说明毛主席对每一位将领擅长的领域和能力很了解,把他们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最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