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遗址、遗迹是重要的红色资源,不仅铭刻着先辈英勇奋斗的光辉历程,更蕴含着他们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永州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重要一站,红色资源丰富厚重。李达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教育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建者和早期领导人之一。永州曾是李达学习成长、从事革命活动的见证地,也是其探寻救国救民真理、建党初心的萌发地。近年来,李达故居的开发具备了一定的发展规模,但与发达地区相比故居在依托革命遗址、遗迹把“游山玩水”与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的融合发展的开发利用上还存在差距。聚焦发展之困,精心推进李达故居开发利用,为发挥其“存史、资政、育人、惠民”功能注入更大的活力。
(一)李达故居红色文旅的价值审视李达故居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冷水滩区岚角山镇油榨头村灌塘李家,这里留下了李达在白色恐怖环境下坚持马克思主义研究和著述的足迹,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李达故居承载着浓厚的人文历史,其开发利用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政治教育、经济开发等多方面的价值。
1.历史文化价值
李达故居原为清代豪绅黎某人的庄房,光绪三十四(公元1908年)由李达的父亲李辅仁先生置买,并于宣统三年(1912年)增建了前面一排围屋和南北两栋陪房,1938年,李达回家隐居时效西方的建筑风格对正屋进行过局部的改造。
故居历史信息丰富,完整地体现了清末至今中国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故居内还保留着李达走上革命道路,从事革命活动时撰写、翻译和出版的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等诸多历史信息。
2.科学艺术价值
李达故居建筑特色鲜明,完整地体现了清末民居宅院的建筑艺术风格,成为一个时代建筑文化的缩影。故居房舍为湘南地区典型的清式砖木结构四合院落。由门楼、正堂屋、南、北侧横屋和倒座耳房组成,前有院坪,后有竹园,造型凝重华美,结构简洁质朴,素雅大方。天井、通道、走廊纵横其间,空间通畅明亮,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
3.政治教育价值
李达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而不可磨灭的贡献,其历史地位显要,声名与影响深广。李达故居里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养。依托李达故居发展红色旅游,使红色文旅成为生动鲜活的教育课堂,能很好的增强红色教育的感染力和触动性,满足人民群众学习革命历史、感受革命文化的需求。
4.经济开发价值
李达故居北靠湘江,两岸群山环抱,绿树掩映,正面一条公路穿过飞机场直达旧居门口,交通便捷。故居于1988年、1990年、2002年和2010年先后四次修缮。2010年12月,故居被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3年11月,故居成为湖南省首批红色旅游景点。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李达故居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依托故居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优势开发红色文旅, 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更多就业机会,提升地方知名度和吸引力。
(二)李达故居红色文旅发展的现实困境
近年来,在文旅融合大背景下,全国掀起以红色文旅推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热潮,红色文旅呈现出“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局面。从整体上看,李达故居在开发利用上由于在规模建设、传播模式、管理队伍等客观因素影响导致在文旅发展中出现不平衡现状。
1.红色旅游资源优势开发不明显
当前各地纷纷建立红色文化景区。与韶山、延安等地的红色旅游来看李达故居的开发上资源优势明显不够。一方面,受制于地理位置的客观限制,加之没有形成龙头产品,难以在各地红色文旅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对李达同志的历史故事和影响力没有得到充分地传播和普及,使其贡献和身份在公众中的认知度不高,故居每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但来访故居研学的却多为本市居民和本地单位组织。
2.传播和宣传教育利用不到位
红色旅游产品种类单一、融合度低等问题是制约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传播模式上故居显得有些滞后,例如“红色+生态”“红色+科技”等新型旅游业态开发利用上,再加上周边配套设施短缺,达不到游客的“住、游、娱”等要求,导致游客停留时间较短、消费较低,难以创造出更多经济效益。同时,红色旅游产品市场的拓展缓慢,在推介旅游精品线路进行整体联动,宣传促销上还需加强理性分析和认真研究。
专业管理人才队伍服务不够强要形成集党史教育与红色旅游相互配套的完整的开发体系离不开专业的技术人才。李达故居景点在专业人才队伍上较为匮乏。景点的工作人员较少,且服务技术水平有限。例如,讲解员能力水平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讲解中与游客互动少,加之展馆呈现的方式单一,因而游客在参观过程中知识吸收效率和体验感不强。同时,在旅游品牌的传播和旅游创新项目的推进上缺乏相应的营销人才。
(三)多元业态融合,助力李达故居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
迈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旅游呈现复合化和个性化趋势,因而在全域旅游理念下,要跳出传统景点旅游的模式,强调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建,是红色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李达故居的开发利用要能有效的依托故居的生态资源和文化底蕴优势,创新多元业态融合。
1.“红色+生态”:催化绿旅发展
李达故居总占地面积126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150平方米,故居前面为稻田和池塘,后面是竹园。两岸群山环抱,绿树掩映。故居可以立足“红色+绿色”的资源优势,将故居红色文化资源同周边生态自然资源进行结合,以红色文化为魂,绿色资源为基,突出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两大主题,可以有效提升红色文化的社会关注度,绿色资源的经济利用度。
2.“红色+研学”:实现育旅结合
李达故居红色旅游与研学融合不仅可以赓续红色血脉,还能推动当地旅游经济增长。故居可打造党政学习基地、中小学研学实践基地,并与当地旅游团合作,打造故居研学专线。可在故居内增设红色研学课程,紧跟时代脚步、注重课程质量,将红色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充分尊重各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途径和手段,开发设计更易于学生接受的红色课程。
3.“红色+乡村”:促进农旅共赢
打造一条红色教育加乡村生活体验的融合旅游道路。在景点周边开发农家乐、民宿等,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引擎,加赠乡村体验,拉长产业链,增加经济效益。红色旅游与农产品结合。赋予农产品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特殊意义,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产品基地,推动农产品销售,同时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助力乡村振兴。
4.“红色+科技”:助推数旅创新
以数字科技赋能故居红色文化传承,提升故居红色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如,运用虚拟场景互动、AR、VR等科技手段,建造具有高科技体验感和红色教育的场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摸清红色文物家底,建成红色文化基因库,便于各地专家学者进行研究。针对珍贵红色文物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数字模型呈现,增加游客交互体验,能有效解决讲解人才匮乏的问题。
(作者谢周艳 系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