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不仅是后人好奇的,也是汉文帝刘恒当年自己的困惑。当他得知自己被选为新的皇帝时,心里也十分迷茫。为了确认消息是否属实,刘恒特意让自己的舅舅薄昭前往京城调查情况,直到得到确切答复,他才放心地接受了登基的命运。
刘恒作为刘邦的儿子,一直存在感较低。作为代地的王爷(刘恒当年为代王),他从未想到过有一天会从这个相对较为偏远的王爵位置,跃升为汉朝的皇帝,成为刘邦嫡系的继承人,进入了“刘邦的皇室核心”。
值得一提的是,刘恒能够登基,与幸运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在西汉初年,成为大汉天子可并非如同今天一般的荣誉,反而可以说是一个“高风险职业”。要探讨为什么皇位最终落到刘恒身上,我们必须从汉惠帝刘盈的悲剧说起。
刘盈是刘邦和他的正妻吕雉所生的嫡长子,刘邦之前虽然也有个儿子刘肥,但刘肥是庶长子,因此在刘邦称帝之后,刘盈自然被立为太子。然而,刘盈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自从刘邦登基后,他的生活就被一个女人彻底改变了——戚夫人。
刘邦对戚夫人宠爱有加,甚至对多年来为他辛苦付出的吕后冷落至极。这种宠爱直接影响了刘盈的地位。刘邦曾尝试立戚夫人和她儿子刘如意为储,然而此举引发了吕后和戚夫人之间的生死矛盾,也成为了刘盈一生的悲情源泉。
然而,由于吕后的强烈反对,刘邦推动刘如意继承储位未果。最终,刘邦在公元前195年因伤病去世,临终遗诏确定刘盈为继任皇帝,也就是汉惠帝,并将戚夫人和刘如意打发到封地。然而吕后并不甘心,她迅速控制了戚夫人,发动了针对戚夫人的残酷报复。由于刘盈在母亲面前表现出偏袒戚夫人的态度,吕后心生不满,将刘如意杀害,并对戚夫人实施了令人发指的“彘刑”,让戚夫人变成了“人彘”。
吕后做出这些决定,表面上是为了保护汉惠帝,但实际上也埋下了日后母子不和的根源。汉惠帝虽身为皇帝,却因母亲的行为和意图不得不忍受不断的冲突和悲剧。最终,在吕后死后,汉惠帝并未能活得更久。年轻的汉惠帝去世,而吕后比他活得更长,直接导致了西汉出现了年幼帝王继位,吕后也紧紧控制了朝政。
汉惠帝有六个儿子,但他们都没有任何实权,因为他们的“祖母”吕后权力太大。继任皇帝的是“汉前少帝”,他年纪轻轻便登上了皇位。名义上,汉前少帝是汉惠帝皇后张嫣的儿子,但实际上却是吕后暗中操作,刘盈和另一位宫人的儿子。吕后为了控制局势,残忍地剥夺了张嫣的亲生儿子,借用“腹生”的方式让张嫣为其生下少帝。
然而,汉前少帝知道了真相,年轻气盛的他立誓要为母报仇。于是,吕后决定先囚禁、再杀害他,以确保自己的掌控。由于吕后的这种举措,西汉朝廷中的皇权斗争进一步加剧,汉前少帝成了历史上最倒霉的开国皇帝之一,他不仅没能享有皇帝应有的权利,反而被母亲和亲戚杀害。
在吕后去世后,权力依然未能恢复正常。吕后的亲戚吕产、吕禄两兄弟曾试图篡位,刘邦的后宫虽然遭到囚禁,但刘邦的庶长子刘襄与朱虚侯刘章站出来反抗,依靠周勃和陈平等大臣的支持,将吕家人彻底铲除。
然而,尽管吕后之乱得以平定,刘邦的子孙们依然受到严峻考验。陈平和周勃等大臣,虽在背后操作这些政治博弈,但他们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让刘邦家族重新恢复其权威?他们的“聪明”之策便是逐渐否定刘盈的子孙的血统,尤其是汉后少帝以及其他未能登基的王爷。
这一场复杂而又残酷的宫廷斗争,最终催生了一个“代王”的出现。为了避免家族成员之间的复杂血缘关系,他们选择了刘恒——这个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的代地王爷。尽管他看似远离了京城,实际上他正是这些大臣们理想中的“棋子”。刘恒的登基一方面因其相对弱小的权力,另一方面也因为他本人谨慎小心的性格。
刘恒的母亲薄太后以及舅舅薄昭成为了他早期政治上的重要支持者。在经历了刘恒本人几番犹豫后,他派舅舅薄昭前往京城调查是否真有其事。确认消息后,刘恒正式入主帝位,成为汉文帝。随着他成功登基,西汉的朝政逐渐恢复了稳定,刘恒在内外压力中逐步展现了自己的治国智慧。
汉文帝的登基不仅是他个人的幸运,也是大汉帝国的幸运。即便面对内外的许多困境,汉文帝凭借自己的政治智慧和仁爱之心,成功将西汉的政治局面拉回正轨,也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最终,刘恒也被后人尊奉为“汉太宗”,成为历史上一位令人敬仰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