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清朝灭亡,中华民国宣布成立。袁世凯,原本是北洋新军的领导者,在辛亥革命后趁机夺取了革命的成果,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大总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袁世凯越来越沉迷于权力,甚至有了恢复帝制的念头。最终,这一野心勃勃的计划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袁世凯不得不放弃了称帝的梦想。1916年,由于长期病痛的折磨,袁世凯在57岁时去世,葬于河南安阳。
袁世凯去世后,他的部下张作霖开始在东北扩展自己的势力。张作霖原本出身贫寒,甚至曾经做过土匪。在晚清和民国初年的动荡时期,他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胆略,逐步在东北站稳了脚跟。虽然张作霖曾写信表示愿意效忠袁世凯,并提供帮助,但袁世凯始终对他保持警惕,担心他会逐渐强大,难以控制。因此,袁世凯多次采取措施削弱张作霖的军权。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袁世凯以边疆需要稳定为理由,将张作霖召至北京,借机试探张作霖的底牌。两人见面时,张作霖恭敬地跪拜,令袁世凯大为惊讶。张作霖对袁世凯说:在清朝时只有皇帝,现在有了大总统,虽然职称不同,但职能是差不多的。袁世凯听后大笑,渐渐放下了戒心。 接下来的对话中,张作霖表现出对袁世凯的珍宝与财富极大的兴趣,尤其是袁世凯的那只金表,张作霖的目光几乎从未离开过它。袁世凯随即问他:你是想要军队还是土地?然而,张作霖依旧没有给出明确的答复,目光依旧集中在那只金表上。袁世凯误以为张作霖只是一个贪图财富的人,缺乏政治抱负,于是将珍宝和名画全部赠送给了他。 到了1915年7月,张作霖再次进京见袁世凯。这一次,袁世凯更加直接地询问他:你到底想要哪一块地盘?是想要军队,还是想要土地?然而,张作霖依然没有明确表态,目光依旧紧紧盯着袁世凯的金表。半年后,袁世凯决定任命张作霖为奉天督军兼奉天省长。就这样,张作霖成功保住了自己的权力,以土包子的形象蒙混过关,为日后的崛起打下了基础。 袁世凯去世后,张作霖顺势巩固了自己的势力,利用北洋政府内部的纷争和政局动荡,将东北三省收入囊中,迅速建立起奉系势力。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张作霖趁机支持皖系,调动奉军南下,并最终攻占北京,击败了直系军阀吴佩孚。但张作霖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继续联合各方力量,最终攻占保定,彻底击溃了直系的残余势力。 虽然名义上张作霖仍然服从中央,但他实际控制的力量已经足以左右中央政府的决策。他通过武力压制段祺瑞,迫使段祺瑞下台,逐渐掌握了政治大权。1922年,梁士诒内阁成立,张作霖被任命为陆海军大元帅,达到了自己的政治巅峰。在张作霖的统治下,东北地区的经济开始逐步恢复,社会逐渐稳定,进入了奉天王道的时期。 然而,张作霖并未逃脱命运的捉弄。1928年,他在皇姑屯遭遇了日本关东军的炸弹袭击,不幸身亡,享年53岁。尽管他的死亡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遗憾,但张作霖在乱世中的政治和军事成就依旧不容忽视。甚至在他的部下中,有人称他为政治的高手,认为他在权谋上远远超过了袁世凯。 张作霖的崛起并非偶然。早在1912年他刚到奉天时,就展现出了忠君爱国的姿态,联合北洋将领支持君主立宪,反对共和。虽然当时未能如愿,但他对权力的掌控力和对局势的敏锐洞察,使得袁世凯不得不对他刮目相看。之后,张作霖凭借巧妙的手段,成功化解了袁世凯的打压,成功躲过了被削权的危机。 在直奉战争爆发后,张作霖亲自指挥奉军南下,他以英勇果敢的姿态出现在战场,亲自督战,最终带领奉军攻占了北京,击败了吴佩孚的直系势力。张作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奠定了他在北方的统治地位。 在后期的统治中,张作霖着重发展东北的各项事业,推动农业、工业和教育等领域的建设。在军事上,他创办了陆军讲武堂,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在农业上,他提出了以农立国的理念,推动了移民垦荒和水利建设;在工业上,他鼓励发展轻重工业,成立了多家军工企业。1928年,张作霖在遭遇暗杀时,留下了务须和平统一的遗愿,表达了他对国家统一的期望。尽管他的生平充满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张作霖为东北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影响深远。张作霖一生复杂的政治经历,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