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42年1月27日,岳飞在南宋朝廷的诬陷下被杀害。岳飞的死实际上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冤屈。然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止这场悲剧的发生,因为主谋正是当时的南宋皇帝赵构和宰相秦桧。 岳飞是一位忠诚的爱国将领,始终心系国家,毫无私心,理应受到南宋统治者的支持。然而,事与愿违,赵构和秦桧眼中的岳飞只是他们用来实现政治目的的一颗棋子。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他们毫不犹豫地抛弃了这颗棋子。
那么,赵构和秦桧为何要杀害岳飞呢? 韦贤妃韦氏 韦贤妃,赵构的母亲,正是这场权谋斗争中的关键人物。她曾是宋徽宗赵佶的妃子。在1126年的靖康之难中,韦贤妃与宋徽宗等一众高官一同被金人俘虏。韦贤妃落入金人之手后,成为了金人威胁赵构的筹码。 一旦韦贤妃被金人俘虏,赵构的政治处境便变得极为复杂,也解释了为何赵构在面临北方金国压力时,选择了主和政策。 奸臣秦桧 秦桧是另一个关键人物,他和韦贤妃一样,也曾被金人俘虏,后来被释放归南宋。秦桧的归来,带回了韦贤妃在金人处的消息,这为赵构与金人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桥梁。然而,秦桧归国并非单纯为了给赵构传递消息,他实际承担的任务是推动金宋和谈。 当秦桧被金人俘虏时,他通过贿赂金人军事首领完颜粘罕,让金太宗赏赐他给完颜挞懒——一个主张和谈的金国官员。完颜挞懒的主张最终使秦桧有机会逃脱金人的控制,回到南宋。 秦桧回到南宋后,迅速成为主和派的核心人物,并得到了赵构的信任。这种信任,或许与赵构母亲韦贤妃的困境息息相关。 岳飞北伐 靖康之耻之后,岳飞亲眼目睹了金军屠杀百姓的惨状,愤怒之下,他决定参军报国,誓言要恢复失地,北伐收复失土。在前几次北伐中,赵构曾全力支持岳飞的军事行动,尤其是第三次北伐,赵构更是给予岳飞极大的支持。然而,在岳飞第三次北伐时,他的母亲去世,尽管岳飞本有意守孝三年,最终在朝廷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北伐。 赵构的支持,使得岳飞获得了巨大的信任。在1137年2月,赵构亲自召见岳飞,并表示:中兴之事,朕一以委卿。从中可以看出,赵构对岳飞寄予了厚望,并计划为岳飞增拨五万兵马。然而,这一计划最终被张浚和秦桧等人搅局,五万兵马被取消,岳飞因此愤然辞职。 此时,赵构和岳飞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更为严重的是,金国的内政发生了变化,主战派的完颜粘罕在1135年去世,主和派的完颜挞懒开始掌权。这一变化使得金国与南宋的关系趋于和解,南宋的主和派也开始支持议和,赵构因此转而支持主和派的政策。 金国主战派转向议和 随着金国的内政变化,金太宗去世后,完颜挞懒派开始与南宋接触,提出与宋朝议和的条件:归还黄河以南的宋朝失地,并将赵构的母亲韦贤妃送回南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赵构最终决定支持议和,这使得岳飞等主战派将领被排除在外。 然而,南宋与金国达成和解后,金国的主战派又发动了政变,完颜挞懒一派被彻底清除。公元1140年,金国撕毁和约,再度南侵。岳飞得到了赵构的命令,开始第四次北伐。在这次北伐中,岳飞以岳家军的强大战力屡屡击败金军,例如在朱仙阵的战斗中,岳家军的五百铁骑就打败了金军十万大军。 岳飞的死亡当岳家军打得金军节节败退时,有一位北宋时期的太学生提醒了金国统治者,让金国放弃了逃跑的打算。这位太学生虽然没有留下名字,但我们可以推测,这人可能是受秦桧指使的,因为秦桧曾在宋朝国子监担任过学正职务。 受到太学生提醒的金国决定暂时停止逃跑,并与南宋再次接触,提议议和。秦桧和赵构在得知金国要恢复议和后,立即下令撤军,赵构也开始下达给岳飞的撤退命令。 然而,在这场和谈的背景下,金国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南宋必须处死岳飞。这一条件最终导致了赵构的决定。为了让韦贤妃能够安全返回南宋,赵构决定让秦桧捏造罪名,借此杀害岳飞。 最终,岳飞在1142年1月27日被杀,随即南宋与金国于3月完成了《绍兴和议》。同年5月,韦贤妃与宋徽宗的棺椁一同返回南宋。 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岳飞的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因为当时金国掌握了赵构母亲这一关键筹码。在金国的威胁下,赵构不得不在母亲和岳飞之间做出选择。最终,赵构选择了母亲,岳飞则不幸成为了牺牲品。此外,秦桧作为主和派的重要人物,毫无疑问地为岳飞的死推波助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