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赵国当时并不知道白起是对方的统帅,直到他们被包围时才发现。赵国换将的决定,秦国则早已知晓对方换将。这种情况下,赵括决定进攻也可以理解,因为他并不知道对面是白起。赵国的形势已经很糟糕,加上白起的巧妙策略,赵括通过一些小胜利,失去了继续防守的机会。毕竟上层指派他进攻,在赢得几场战斗后,如果他还选择防守,很可能会被更换下来。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赵括的失败并不是单一因素造成的。除了自身的军事水平外,赵国的整体实力无法支撑,国家领导层也没有能力应对这种局面,信息传递也不畅。那时的赵国,即便换了其他的将领,结果也可能是一样的。因为赵国的整体力量太弱,无法与秦国抗衡。尽管赵国动员了大量兵力,看上去与秦国差不多,但两国的国力差距实在太大。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已经强大到赵国无法承受的程度。只要赵国无法耗得起,换谁上阵都没有用。 赵王虽然不算英明神武,但也绝非昏庸之君。更换廉颇的原因在于廉颇选择坚守不出,而此时赵国的粮草只够维持约四十天,甚至赵王自己都只能喝稀粥。若继续拖下去,赵国将必然灭亡。赵军必须主动出击,创造出重大的战果,才能迫使秦国议和并撤军,否则只能走向灭亡。因此,换将成为了必然选择。接下来的问题是换谁上场。赵王在朝堂上多次商议此事,大臣们普遍反对换将,但赵王一问如果不换将粮草问题怎么解决,其他国家又不肯卖粮,大臣们沉默无言。粮草问题无法解决,赵王只能决定换将,接着问大臣们是否有合适人选推荐,或者有没有大臣愿意亲自上阵,然而大臣们依旧沉默。 赵王只得派人去探听合适的将领,最终选中了赵括,认为他是最有可能改变局势的。赵王只能从一堆次选中挑出最不差的,决定让赵括上阵。而秦国这边有两项赵国完全不知道的重要信息。一是秦王悄然更换了主帅,新的统帅是从未失过的老将白起。二是秦国的粮食状况发生了转机,经过巨大的投入和努力,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获得了丰收,足以支撑秦军继续作战半年。这两项变化,让赵国的局势变得更加绝望。就算赵括是个经验丰富的将领,面对这样的变数,赵国的崩溃几乎已成定局。 白起打起仗来如同杀猪一般,长平之战中,白起的谋略达到了极致。照理说,包围圈内的几十万赵军应该被完全消灭,然后秦军直接进军邯郸。但赵军在被围困的情况下,竟然坚韧地硬撑了一个多月。一般来说,古代战争中,一支被包围的部队损失10%或者一开始就被包围,基本上就会崩溃。但赵军竟然在这种绝境中保持了相对的组织性。 虽然赵军在包围中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但他们在对抗秦军时,却能做到几乎一换一的消耗,显示出极强的韧性。如果真的是训练不足、水平低的部队,是很难做到这种战斗表现的。赵括每次突围时都亲自带头,直到他死去,赵军才彻底崩溃。白起常常将阵地战打成歼灭战,但在长平之战中,明明是一次歼灭战,最后却变成了一场持久的阵地战。赵括并没有被历史低估,也没有被过度高估。他在被包围之后做出的努力,已经是将领在这种困境下能做到的最大程度。赵括的最大不幸,就是他初次上阵就遇到了已经被誉为神的白起。赵括因为上当受骗,被嘲笑是理所当然的。从战略层面来看,赵括显然经验不足,完全不是一个合格的帅才。然而在战役和战术层面,他绝对不仅仅是纸上谈兵。秦赵之战爆发,是因为赵国擅自接管了上党,秦国愤怒不已,双方对抗了三年。赵国换将的原因,正是因为粮草即将耗尽,赵括被派去转守为攻,拼死一搏。赵括的悲哀在于,赵国能调动的兵力,都集中在他手中,却没有任何外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