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平三藩 将材出西北
张勇(1616年—1684年),字非熊,陕西咸宁(今西安市)人,清朝名将,“河西四将”之首。张勇善骑射,是地道的武将。其在明朝的履历不详,《清史稿·张勇传》仅仅记载说他“仕明为副将”,顺治二年(1645年),阿济格率清军南下,张勇于九江降清。由此推理,张勇明末可能任九江总兵手下的副将。
降清后,张勇被派到三边总督孟乔芳帐下,任游击将军。游击将军是地方军队中专门负责守御的军职,职级低于参将。孟乔芳本是退役的明朝将领,只不过比张勇早十余年降清,十余年后,孟已成为西北片区的最高军政长官。当时,西北尚有大量的农民军余部,张勇在孟乔芳的部署下,花两年时间,清剿了李自成贺珍部,又参与平定了宁夏的马德兵变,并以其沉稳的个性和英勇善战,在西北军中站稳了脚跟。
让张勇打出威名的是顺治四年(1647年)平定甘肃的米喇印、丁国栋叛乱。叛乱之初,米喇印等相继攻占甘州、凉州、临洮、河州、兰州等地,基本占领了甘肃中西部。清军在孟乔芳的统帅下,历时两年多平定了叛乱。张勇全程参与,他率军攻破洮州、岷州,围攻甘州、肃州,带头登上肃州城。因此,平乱后,张勇被“超授甘肃总兵”(《清史稿·张勇传》),负责驻防河西走廊。总兵是地方上的高级武官,完全可以独当一面。
顺治十年(1653年),李定国等在云南、贵州抗清,有众数十万。清政府以洪承畴为五省经略,全权负责镇压。张勇及其甘肃镇兵也被调南下,归洪承畴节制。洪承畴在检阅军队时,见张勇“智勇兼备”、部下“兵精马足”,高度赞赏,于是推荐张勇为经略右标总兵。洪承畴帐下有满人八旗兵,也有汉人绿营兵,绿营兵分左、右标,那张勇就是其中的标总之一。可以肯定,48岁的张勇是洪承畴麾下核心骨干之一。在洪承畴的赏识下,张勇屡屡破敌,转战贵州、云南七年之久,劳苦功高。直至顺治十八年(1661年),他升任云南提督,成为一省的最高军事长官。
康熙二年(1663年),张勇被调回甘肃,任甘肃提督,并加太子太保衔。在任期间,他鉴于大斗拔谷北口的地理位置重要,遂在此重建永固城,至今废垒犹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联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一起造反,声势浩大,且历时八年之久。这是康熙前期最大的政治事件,康熙面临着无人可用的难题。他派出的宁南靖寇大将军勒尔锦寸功未建,以致西南八省沦陷。
吴三桂还着意拉拢西北的军事实力派王辅臣和张勇。“三桂以书二通、札二道付(汪)士荣,令其从间道走平凉以致(王)辅臣,而令辅臣以书一札一,转致张勇”(《广阳杂记》卷四)。在各种权衡之下,盘踞平凉的王辅臣跟随造反了。这样一来,康熙的江山,东南、西南、西北都竖起了反旗,烽火传檄,烟尘四起,危机潜伏。假如此时的张勇也被吴三桂成功策反,那必然是对康熙的巨大打击。还好,张勇的忠诚经得住考验,他坚定地站在大清朝一边。
可是,如果我们问:吴三桂为什么拉拢张勇?张勇当时的立场真的严丝合缝、无懈可击吗?这其实很耐人寻味。张勇曾经是吴三桂部下。当年李定国抗清时,洪承畴经略五省,吴三桂就在洪承畴的节制之下,攻取云南,并夺首功;张勇以经略府右标总的身份,跟随吴三桂征战,他们有过一段时间的隶属关系。吴三桂必然了解张勇的另一面,所以才来拉拢,否则他不会冒失从事的。而张勇也“不耻下交,从游多岩穴隐者”(李因笃《续刻受祺堂文集》卷一),张勇与遗民活动家梁纷关系密切,张勇之子张云翼与遗民顾炎武的关系非同寻常。这说明,至少张勇没有告发有问题的遗民,他多多少少有些同情遗民(参赵俪生《清康熙朝甘肃提督、靖逆将军、靖逆侯张勇事迹考略》)。当然,张勇最终的动作是“执其使以闻”(《清史稿·张勇传》),即将吴三桂派来的使者抓起来,并汇报给康熙,康熙以此信任并重用张勇,张勇也就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建功立业,并且赢得了“将材出西北”的美名。
康熙十四年(1675年),张勇升任靖逆将军、甘肃提督,可以指挥总兵及以下军官。这是与巡抚相同的军权,体现出康熙对张勇的格外信任。张勇先是驻守巩昌(今陇西县),与王辅臣部下激战于兰州、河州、洮州等地,均取得了胜利。紧接着,张勇又率领王进宝,与从四川赴甘、援助王辅臣的吴三桂之子吴之茂激战于陇南、天水一带,牡丹园(今天水市牡丹镇)一战,几乎全歼吴之茂精锐。王辅臣困守平凉,最后出降,张勇收复了庆阳、平凉、固原等地,西北之乱彻底平定。也就是说,平定王辅臣之叛,张勇是当仁不让的第一功。
张勇曾经在战斗中足中箭伤,骨折,不能走路,所以,西北平定后,他就继续任甘肃提督,而南下四川、云南的任务,就交给了张勇培养起来的名将王进宝,和张勇推荐起来的名将赵良栋,而王、赵就分别是攻下四川、云南的首功。这也是张勇的另一重要贡献。
张勇身经百战。他不仅善战,而且足智多谋,“临敌若无事,而智计横出,每以寡胜众”。更为可贵的是,他礼贤下士,能驾驭群英、人尽其材,“其所甄拔,往往起卒伍为大将,良栋、进宝尤其著者”(《清史稿·张勇传》)。所以,张勇是一位难得的帅才。只不过囿于满汉之别和特殊的用人环境,张勇的帅才未能得到充分施展,颇为遗憾。而且,他的识人之明带动了康熙朝的西北将星群体,缔造了“河西四将”的赫赫威名,让“名将出西北”的历史传统再一次焕发奇章,更是有着特殊的意义。(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来源:黄河清风
编辑:张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