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兴四大名臣——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和张之洞,是中国历史上广为人知的重量级人物。这四位在晚清政坛都有着显赫一时的影响力,然而在他们之间,谁的官职最高,谁的爵位最大呢?从官职角度来看,他们四人都担任了正一品的职位,因此在官职级别上,四人并没有太大差别,唯一的区别就是排名的先后。
按官职排名:李鸿章位列最高,曾国藩排第二,左宗棠排第三,张之洞则位居第四。
按爵位排名:曾国藩拥有最高的爵位,左宗棠排第二,李鸿章第三,张之洞依然排在最后。
在这四位中,张之洞无论从官职还是爵位来看,都是处于最底层的。清朝继承明制,不设丞相,而殿阁大学士则充当了名义上的宰相职务。清朝设有六个殿阁大学士名额,分别对应三殿和三阁。虽然这些官职同为正一品,但其排名仍有所不同:
1. 保和殿大学士排在首位;
2. 文华殿大学士第二;
3. 武英殿大学士第三;
4. 文渊阁大学士第四;
5. 东阁大学士第五;
6. 体仁阁大学士排在最后。
在四大名臣中,曾国藩是第一个获得殿阁大学士的。1867年6月,他被补授为体仁阁大学士,翌年4月又被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李鸿章获得殿阁大学士的时间稍晚于曾国藩,1868年6月,他被任命为武英殿大学士,1874年又调任文华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排在殿阁大学士中的第二位。左宗棠的殿阁大学士之位则来得更晚,直到李鸿章被晋升为文华殿大学士的同年,他才被任命为东阁大学士,东阁在殿阁大学士中的排名为第五。至于张之洞,他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才被授予体仁阁大学士的称号,而体仁阁大学士排在殿阁大学士中第六位。
按这个排名来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的官位高低显而易见: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虽然殿阁大学士是虚衔,但从实职角度来看,四位的排名依然没有变化。李鸿章曾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曾国藩是直隶总督(但并未兼任北洋大臣),左宗棠则是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并曾担任过两任军机大臣,而张之洞则一生担任湖广总督,只有一任军机大臣。
在清朝的总督制度中,直隶总督是最为重要的职位,位居所有总督之上,其次是两江总督,湖广则排在第四位。李鸿章和曾国藩均担任过直隶总督,因此他们的地位自然最高。左宗棠虽然担任过两江总督,但地位仍低于曾国藩和李鸿章。而张之洞则没有担任过直隶或两江总督,因此在这一层级中地位最为低下。无论是虚职还是实职,张之洞都是四人中最为逊色的一位,李鸿章则始终是最为显赫的。
尽管李鸿章与曾国藩都未曾进入军机处,然而军机大臣的职位更多体现的是实权,并不完全代表官职高低。张之洞和左宗棠分别担任过军机大臣,左宗棠更是担任过两任军机大臣,但这并不能表明他们的官职超过曾国藩或李鸿章。
爵位方面,张之洞由于没有军功,最终未获得任何爵位,成为四人中唯一没有爵位的。曾国藩凭借平定太平天国的功劳,封为一等毅勇侯(原本应封为王,但只封了侯),李鸿章也因同样的原因,封为一等肃毅伯(死后加封为一等侯)。左宗棠则因平定太平天国立下赫赫战功,封为一等恪靖伯,后因收复新疆有功,晋升为二等恪靖侯;显然,一等侯的爵位高于二等侯,二等侯又高于一等伯。
因此,按爵位排名,四人的顺序为: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虽然李鸿章死后追封为一等肃毅侯,但这仅仅是追封,非实封。由于清朝的公侯伯三级爵位是超品级的,因此即便在加上爵位的情况下,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的爵位都要高于张之洞。
综上所述,按照官职排名,李鸿章无疑是四人中最高的。曾国藩和左宗棠排在第二、三位,而张之洞则垫底。然而,从官职的实质内容来看,曾国藩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人。因为在曾国藩首次入阁担任相职时,李鸿章和左宗棠都未曾进入,而李鸿章的殿阁大学士职位和实职也始终无法超越曾国藩。曾国藩早逝,使得李鸿章才得以在某些层面上超过他,但不可否认,曾国藩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是李鸿章无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