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装历史剧中,每当有为官之人犯了错误要被杀头时,便会拿出皇上御赐的免死金牌来挽回一命。因此,观众们对免死金牌总是充满了向往,可是免死金牌真的能够百分百免死消罪吗?这可不一定,李善长在被行刑前想依靠金牌救一家老小的性命,朱元璋为何嘲笑他?
传说中的免死金牌
大家经常提到的“免死金牌”真的如影视剧中是一块挂着红色流苏的黄金制成的小牌子吗?其实不是的,历史的“免死金牌”,其实有自己的名字,叫做“丹书铁券”。这本来是帝王发给有重大功绩的臣子或者是极其看重的臣子的特权凭证。
最早出现在汉朝汉高祖刘邦时期,上面有着密密麻麻的字迹,一般是皇帝对功臣的承诺,是用丹砂在“铁券”之上书写的,主要用途是持有人身份的象征,并没有民间所流传的可以免死保命之类的作用。
到了三国时期,丹书铁券倒还在使用,只不过用途发生了变化。这个时期因为天下三分,到处战争不断,所以没有心思给功臣们发放这个,当时更多的是给少数民族部落发放“瑞锦、铁券”,作为和平相处的凭证,意思是少数民族不造反,朝廷也不会去影响他们的生活。
不过,到了南北朝时期,“免死金牌”的称号逐渐变得名正言顺起来。南北朝时期的丹书铁券,不但可以免罪、免死,甚至能不是一次性的,能够免除3次以下的罪责,因此被众多朝廷官员看中,纷纷希望能够得到一块丹书铁券。
因为铁券丹书的作用太过好用,所以孝文帝经常给宗室成员和亲近的大臣颁发,使得丹书铁券变得有些泛滥。一些眼红的大臣,甚至还会主动跟皇帝乞求,想要拿到一个丹书铁券,给自己一些免罪、免死的机会。
可能有些朋友认为,只要这些大臣们好好为官,为国为民,即便没有这丹书铁券,也不至于落得个死的地步吧?但实际上,南北朝所处乱世,当时自保相当之难,如果能够手持丹书铁券,那必然是增加了一种自保的方式,所以才会受到很多人的追捧。
唐朝时期,丹书铁券变得更加正规化了,为了保证丹书铁券的效果,铁券上甚至会直接标明能够免死的次数。而丹书铁券也逐渐演变为一种政治工具。在应对藩镇崛起的形势时,唐朝皇帝一方面借助丹书铁券来笼络藩镇,一方面又用丹书铁券来奖励平定叛乱的功臣。
那个时期,丹书铁券可以说是批量发放。之后,丹书铁券甚至还拥有继承功能。不仅被增加了可以免死的次数,父辈得了丹书铁券,到了子孙辈也可以继续用,只是在原本的基础上,将免死的次数给减弱。
因为丹书铁券发展得太过泛滥,所以到了明朝时期,朱元璋又对丹书铁券的发放对象进行了严加要求,仅限立军功并被封为公、侯、伯的功臣才有资格拿到丹书铁券。甚至丹书铁券还被划分了7个等级。用铁圈的大小来区分。
朱元璋与李善长完成大业
元朝末期,朝堂腐败,到处动荡不安,有很多势力都渐渐崛起。朱元璋也带领着自己的兄弟们打算行大事。在之前,他们虽然志向远大,并且在作战时勇猛无比,可他的队伍里却缺少一个目光长远并能对局势进行准确分析的“军师”级人物。
此时的朱元璋对未来也有无尽的担忧,为了能够广招谋士,他命自己的先锋,伪装成书生模样,在乡野村间四处寻找,看能否像刘备三顾茅庐那样请到一位隐居山野的高人出来。
李善长是个忧国忧民的读书人,他看到世间局势不定,人民生活困苦,于是有了举事的心思,可是他毕竟只是个读书人,出谋划策可以,但要带头领导大家,他还缺乏那种领袖气质。因此他提出想法,并没有多少人跟随他。
郁闷的李善长只能待在村里,隐居于此,平常在村子里教教书维持生活。也为贫困的村子带来了知识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介书生远道而来来到了他们的村子。书生表示自己在游历四方,经常会提起一些当今局势的问题。
李善长有举事之意,又对天下形式颇有见解,看到来了这么一位同样有一定见识的书生,自然是跟对方一见如故。李善长热情地将对方邀请到家中,两人对于国家局势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非常愉悦。
那书生见李善长对局势分析得如此透彻,便觉得是朱元璋所求的人才,随即便表明了身份,希望李善长能够出山辅佐朱元璋。因为李善长多关注世间局势,所以对于朱元璋的传闻也听过一二。在他看来,朱元璋是有一定才能与气魄的。
李善长仔细思索,如果自己此时再不举事,之后年老体衰,怕是会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李善长痛快答应,在跟村民乡亲们辞别之后,跟随伪装成书生的朱元璋麾下先锋,一同去找朱元璋去了。
因为朱元璋对于局势思索良久都没有好的主意,所以正在发愁。李善长到了之后,就跟朱元璋就之后的行动进行了分析。朱元璋听后大悦,认为李善长果然是个人才,非常珍惜这个读书人。
不久后,朱元璋便在李善长的指导下,轻松拿下滁州。两人的配合十分顺利。李善长一直推举刘邦“豁达大度,知人善任”的方式,朱元璋来自底层,自然也赞成爱民如子这种做法,两人的想法也十分一致。
之后的日子里,朱元璋有了什么想法,都会先问过李善长,听过他的建议之后,才敢开始行动。朱元璋对于李善长极其看中,甚至在《明史》中有记载,“太祖深倚之”,足以看出他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
朱元璋之所以这么看重李善长,除了他的确非常有才能,为朱元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以外,他对朱元璋的忠心,也让朱元璋觉得可贵。曾经郭子兴因为听信了流言,将朱元璋的军事权力全部剥夺了,当时依附在郭子兴军事力量下的朱元璋顷刻间一无所有。
李善长果断拒绝了郭子兴的邀请,并陪在朱元璋的身边。朱元璋完全对李善长给打动了,因此在以后日子里,更加重视李善长。
1368年,朱元璋终于推翻了元朝统治,并在现在的南京地区建立了明朝,称自己为明太祖。为了答谢自己看中的李善长,他特地将李善长封为了“开国六公”之首,得到了一块丹书铁券。
重用李善长
在大明王朝建立以后,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重用还没有结束。他不但将封赏的仪式活动交给李善长来完成。更是给予他很大的权利。每当朱元璋外出时,朝政无人看管,朱元璋便让自己信任的李善长留下来主管大权。
甚至为了帮助李善长更好的管理,他特地给了李善长先斩后奏的权力。要知道,先斩后奏的权力在古代是非常大的,这相当于将决定权给无限放宽了。而且上面在介绍丹书铁券的时候有提到,朱元璋对于丹书铁券的分发非常严格,他们现在的以军功为标准进行发放的铁券。
可是李善长虽然帮助朱元璋出谋划策和分析局势,可实际上李善长多居于后方,所以并没有带兵打仗的军功,但朱元璋依旧给了他“免死金牌”丹书铁券。李善长也成了唯一一个没有带兵上过战场却被封官的唯一一人。
朱元璋对于李善长的重用并非只有这么多,他甚至还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李善长的儿子,这么一来,李善长在朝堂中的地位更加上升了,他成了皇亲国戚。看到李善长获得如此高的成就。朝堂上有人嫉妒,有的人却满是担忧。
有人认为李善长被赋予的权力和地位过大,而李善长本身又有很高的功劳,所谓功高盖主,李善长会出事只是早晚的。不少人都赞成这个说法,认为李善长难以善终。
物极必反,打入大牢
不得不说那些猜测李善长会遭遇变故的人,也算是有一定长远的目光。1380年,朝中爆发了胡惟庸一案,有不少官员都受到了牵连。胡惟庸是清初宰相,也被当代人称之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宰相。
胡惟庸早期也是朱元璋身边的亲信,所以跟朱元璋和李善长也非常相熟。胡惟庸因为在明朝建立后,凭借自己身居高位,对周围的各路官员开始拉拢,希望能够借助大家的力量谋反。胡惟庸跟李善长也有心拉拢。
可是李善长有自己心中的正义,他并没有跟对方为伍的意思。可是据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跟胡惟庸有一定的关系。李存义是朱元璋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才辛苦提拔上来的,这次,朱元璋又看在李善长的面子上,单独赦免了李存义的惩罚。
按理说,李善长应该感恩戴德地去感谢朱元璋的法外开恩。可是李善长却没有这么做,他冷静到毫无反应。朱元璋因此而大怒,觉得李善长不把自己放在眼里。之前李善长因为生病,皇上准许他携家带口告老还乡,还给他置办了房屋农田。
可当朱元璋之后生病的时候,李善长却从来没有去看望过朱元璋。这可气坏了朱元璋,他觉得自己作为一代君王,如此地迁就和照顾李善长,以报答其帮助自己夺得天下。可是李善长对朱元璋越来越不放在心上。
朱元璋之后将李善长召回宫,当面问了他为何不就李善长弟弟李存义的事情向自己谢恩。李善长则是冷冷地表示自己的弟弟李存义本身就没有谋反的意思,还表示朱元璋赦免李存义,只是因为朱元璋明辨是非发现了真相。这让朱元璋气得说不出话,直接给了李善长一巴掌。
自此,朱元璋便从重用李善长变成了痛恨李善长。而李善长也丝毫不收敛自己的行为,依旧我行我素。
在朱元璋惩罚当时胡惟庸残党的时候,胡惟庸的手下丁斌也被罚发配新疆。而丁斌是李善长的亲戚,李善长心疼丁斌,便多次向朱元璋求情。朱元璋正巧发愁没有借口动李善长。在得知李善长明知胡惟庸谋反却不向自己禀报时,更是产生杀掉李善长的念头。
在朱元璋看来,虽然李善长没有直接参与跟胡惟庸联手,但他对谋反的事知情不报已经是重罪了,与谋反无异。所以朱元璋以此为借口,将李善长及其家人一并抓捕,关进大牢等候发落。被关在大牢里的李善长,开始有些着急。
失效的“免死金牌”
在得知朱元璋对他赐死时,李善长慌乱地想起了自己的免死金牌,并乞求其他人能把朱元璋赐给自己的丹书铁券拿给自己。朱元璋知道后,并没有反对,反而很配合地让李善长拿到了自己的丹书铁券。
此时的李善长正高兴能保住一命了。朱元璋却告诉他,让他仔细看看那个“免死金牌”后面写的四个字是什么。李善长含恨地瞪着丹书铁券后面的说明,赫然看到了“谋反除外”四个字。李善长因为牵扯到的是胡惟庸谋反罪,所以即便有了免死金牌,也保不住自己或家人的命。
最终,李善长拥有免死金牌,但还是难逃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