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满清一举入主中原,取代了大明王朝。然而,尽管大明政权覆灭,仍有忠诚于明朝的势力坚持不懈地抗争,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占据福建沿海的郑成功集团。凭借福建沿海地势复杂、多山的特点,郑成功善于海战与山地战,屡屡击败清军,成为抵抗清朝的重要力量。尤其是在大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带领10万大军攻打大明的陪都南京,这一举动震动了整个江南,几乎有望恢复江南的局面。但由于多方力量未能充分配合,再加上清军主力的及时回援,郑成功未能实现攻占南京的目标。最终,郑军在南京战役中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清军趁机尾随追击,郑成功失去了漳州、泉州、潮州等重要根据地,最终只能退守厦门和金门等沿海岛屿,而物资匮乏成了他的一大困境。
在此情况下,郑成功迫切需要寻找新的根据地以确保军队的粮草供应。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海峡对岸的台湾。为了重新获得一个稳固的立足点,同时也为了收复失土,郑成功在1661年亲自率领25000名精锐士兵,发动了收复台湾的战役。经过9个月艰苦的战斗,最终成功地将台湾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重新回归中华版图。郑成功凭借这一战役一跃成为民族英雄。
收复台湾后,郑成功致力于台湾的开发和生产,积极鼓励大陆移民前来,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础。与此同时,郑成功设想以台湾为基地,谋划反清复明的大业。然而,命运并未站在他这一边。公元1662年,郑成功因病去世,年仅49岁。其子郑经继位,并未能继承父亲的雄图之志。同年,南明永历政权覆灭,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弓弦勒死,南明最后一位英雄——晋王李定国,也因听闻此事郁郁而终。此时,大明彻底失去了恢复的希望,而这一年恰恰也是康熙元年,大清正迈向它的巅峰时期。
康熙二十年(1681年),经过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大清最终平定了内乱,政权的稳定性得到了彻底保障。康熙大帝深知台湾在大清版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在三藩之乱结束后的同年,他便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协同收复台湾。为了打击郑氏集团,姚启圣实施了严厉的禁海令,彻底切断了郑军与福建沿海的联系,大大削弱了郑军的作战能力。同时,施琅加强了福建水师的建设,改革海战训练,提升了水师的作战能力,并且大量建造战舰,招募精兵,水师的实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到了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四日(1683年7月8日),施琅率领一支由24000名官兵、大鸟船70艘、赶缯船103艘、双帆居船65艘组成的庞大舰队,从铜山岛出发,开始了收复台湾的战役。在厦门和金门一带,施琅成功击溃了郑军的刘国轩部,迫使刘国轩退守澎湖列岛。施琅紧追不舍,并于6月22日(16日)对澎湖展开了全面攻势,彻底击败郑军,歼敌12000人,俘获5000余人。此次战斗中,清军伤亡329人,伤者1800余人,但战船未受损,堪称大胜。
澎湖海战的消息迅速传至台湾,引起了岛内的震动。郑军大将冯锡范建议郑克塽(郑成功的孙子)逃往菲律宾,但刘国轩主张继续抵抗。最终,郑克塽在7月15日(9月5日)向施琅投降,标志着台湾的全面失守。施琅成功收复台湾,台湾正式成为大清的一部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大清入关整整39年后,标志着大清的版图得到了完整的统一。
台湾收复后,大清在台湾设立了台湾府,辖下台湾、诸罗、凤山三县,隶属于福建省,并派遣8000名兵员驻防,设立总兵、副将等职务,全面加强了台湾的治理。澎湖也有副将驻军2000人,确保了岛屿的稳定,台湾彻底纳入了大清中央政权的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