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易中天的《三国》一书广受欢迎后,突然间,网络上流传着一种热议的观点——认为曹操是法家出身的寒门子弟。其实,这个观点并非易中天首创,他仅仅是将陈寅恪的论述进行了一番复制。然而,这种说法在实际内容上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自从汉武帝采纳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论之后,法家的思想便逐渐消亡。曹操生活的时代,离汉武帝已经过去了三百多年,那时法家理论早已无存。因此,如何能说曹操是法家出身呢?尽管曹操的法律政策相对严苛,但这与法家的理念并无直接关联。法律的严格并不意味着执法者就是法家思想的信奉者。汉武帝本身也是个独尊儒术的人,而他的刑法却残酷无比,死罪条款高达三千多条,这意味着判决死刑时可以引用的例子多达三千。然而,汉武帝能被认为是法家吗?显然不可能。
关于曹操是寒门出身的论调,也同样毫无根据。虽然曹操确实出身于宦官之子,却并不意味着宦官的子弟就一定是寒门。如同在名声显赫的汝南袁氏家族中,也曾有宦官袁赦的存在,那么汝南袁氏是否就可以归为寒门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曹操的家族在当时的社会中,尽管未及汝南袁氏或弘农杨氏那般显赫,但也绝对是门第高贵的大族。曹操的父亲曾是三公之一的太尉,虽然他的地位是靠金钱购买而来,但三公的位置可不是随便什么人就能获得的。此外,曹氏家族中还有许多显赫的官员。例如,曹褒担任过颍川太守,曹炽是长水校尉,曹鼎曾任尚书令和吴郡太守,还有担任山阳太守的曹勋。我们在曹氏宗族的墓群中,还能发现许多因字迹模糊无法确认身份或官职的曹氏后人。可以说,在曹操生活的那个年代,沛国的曹家在官场上是极为强势的,绝不能被称为寒门。
还有,曹操年轻时期交往的朋友中,许多都是当时的名士。比如,声名显赫的桥玄与曹操成为了忘年之交,党锢名士的领袖李膺的儿子李瓒,党人中的张邈,以及汝南袁氏的袁绍,当然,这其中还有其他许多知名的士大夫。这群清流士大夫与曹操相交往,如果曹操真的是寒门出身,怎可能会结识这些人呢?显然,这是不可能的。
在探讨历史的过程中,务必要多加思考,不要轻易采信他人的观点。只有经过深思熟虑,才能够形成更为准确的认识,切勿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