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社会各行各业之间相互尊重、相互欣赏。对待不同职业的认知,大家更多地从个人兴趣出发,不再看重贵贱高低。人们安居乐业,心满意足,过上了理想的生活。然而,五千年的封建专制却让一些卖艺为生的艺人承受了许多白眼和冷落,其中,地位最为低下的乐户群体无疑是其中之一。
与普通的艺人不同,乐户的身份尤为特殊。古代不少王公贵族喜爱音乐,他们常常弹琴、吹笛、奏乐,乐对他们来说是高雅的享乐,平常闲暇时打发时光的方式。那么,乐户究竟指的是哪些人呢?实际上,乐户是指那些因犯罪或因家庭成员的牵连被迫为官府表演歌舞、戏曲的女子。由于她们的罪人身份,古代她们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唐宋时期相比之下,情况要稍微宽容一些。宋代文人繁多,往往对这些身份特殊的女子表现出更多的宽容和尊重,甚至允许她们卖艺不卖身。但到了明朝,乐户的社会地位却急剧下降,成了最为低贱的群体之一。官员若纳她们为妾,还会触犯法律,受到处罚,不仅会遭到鞭责,还会被迫解除婚约。
乐户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山西,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北魏时期。随后,多个朝代的史书中也有所提及。隋朝时,有一位著名的宫廷乐工万常宝,他因父亲谋反被牵连,最终被贬为乐户。北魏拓跋氏原为北方游牧民族,后来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并将大量汉人贬为奴隶。为了加大对百姓的统治力度,并为统治者提供娱乐,北魏开始将犯罪分子的家属强行送入乐籍,即成为乐户。那些被贬入乐籍的人,不仅地位低下,甚至后代也会遭到连累,成为低贱的奴婢。此种命运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件极其悲哀的事情。
在古代,人们极为重视家族的荣耀,尤其是对后代的影响。统治者通过这种严苛的手段,试图让百姓和官员更加严谨地守法,不敢轻易拿自己的家人或子孙后代的命运作为赌注。这样的制度在明朝达到顶峰。明朝时期,山西乐户的数量激增,这些乐户多为因政治原因被牵连的官员家属。由于这一时期的特殊性,很多人误以为乐户制度是明代所创。
那么,为什么明代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其历史背景如何?最初,乐户并非仅限于山西,尽管山西的乐籍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广。山西是中国戏曲的发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中国的戏曲文化与山西紧密相连,山西的庙会文化深入人心,不仅城镇有,村落也有,庙会至今未曾消失。随着庙会的盛行,各地戏台也随之出现,没有演员如何能演出呢?
这种戏曲文化与乐户制度形成了互动。山西不仅是戏曲的发源地,还因此成了乐户文化最为浓厚的地方。每逢节庆时,戏台上的演出总能吸引成千上万的观众。人们对戏曲艺术的热爱使得乐户成为了这片土地不可或缺的存在。
山西乐户的兴盛与其特殊地理位置也有着密切关系。首先,它靠近当时的京城,方便调配和利用;其次,山西是明朝藩王的领地,藩王们普遍喜爱戏曲娱乐;最重要的是,山西一直是戏曲艺术的发源地,乐户文化在这里根深蒂固,无法与其他地方相提并论。
这一切的根本变化,起源于靖难之变。朱元璋病逝后,其第四子燕王以“靖难”之名发动政变,成功杀掉建文帝篡位。当他登基后,开始大肆迫害那些曾辅佐建文帝的官员,这些官员及其家属被发配至山西,成为乐户,永远不能恢复原有的身份。靖难之变后,山西的乐户人数大幅增加,数以万计的人被迫迁徙至此,落地生根,繁衍生息。
明朝山西乐户数量之所以如此庞大,除了地理优势外,还有文化因素。山西是戏曲艺术的发源地,元代以来,山西在戏曲文化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元曲四大家中有三位来自山西。无论重要节日还是庙会,戏台前的观众总是人满为患。山西人民对于戏曲的热爱深深植根于他们的文化传统,而乐户在当地已然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尽管乐户文化在山西如火如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开始意识到这一做法的残酷。雍正时期,有人上书请求赦免这些长期被贬为乐籍的百姓,雍正听后认为这一制度过于残忍,于是下令赦免这些山西乐户,让他们恢复正常的社会身份。尽管如此,由于乐户身份的认知已根深蒂固,乐户群体依然饱受歧视。五年后,雍正再次颁布谕旨,再次要求官员将这些曾为乐户的女子改编为良民。但即便如此,乐户群体的社会地位并未得到根本改变,他们依然过着与往日差不多的生活,常常受到凌辱和白眼。
这些乐户虽然地位低微,但在庙会和节庆活动中,却常常是不可或缺的主角。戏曲表演的娱乐功能,是当时社会娱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这些乐户的参与,许多节庆活动就少了许多色彩和生气。今天,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社会中不再有乐户这一群体,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剧团和乐团,成为了文化艺术的一部分。
如今,许多地方会在节日中邀请戏曲团体进行表演,为节日增添浓厚的气氛。在当今社会,做这样的工作不仅不再受到歧视,反而成为了受人尊重的职业。人们不再带有偏见看待这些艺人,而是从心底里欣赏他们带来的文化享受。今天的艺术家们延续着昔日乐户的传统,创作着更为灿烂的文化。若乐户们能看到今天这个盛世,他们一定会为自己的奋斗和文化遗产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