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嬴政在吞并六国的过程中,实际上仅仅经历过两次真正的败仗:第一次是在与楚国的交战中,他过度依赖李信,导致秦军遭遇了惨重的失败;第二次则是肥之战,在这场战役中,秦将桓齮指挥的秦军惨败,损失了十万士兵,赵国取得了重要的胜利。而能够在这场战斗中让秦军受挫的人,正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
李牧虽然比起白起、廉颇等人可能没有那么出名,但在实际作战中,他却丝毫不含糊。最初,李牧驻守在雁门郡,负责防守赵国边境的匈奴。当时的匈奴骑兵战力强大,不断骚扰边疆,赵国对这支部队束手无策。面对如此强敌,李牧采取了稳重保守的策略,坚持坚守防线,而不主动出击。赵王看到李牧迟迟不主动出战,认为他无所作为,于是将他调离了职务。结果,赵国在没有李牧的情况下,屡次在边境遭遇匈奴的失败,赵王无奈之下只好重新让李牧接手防守。李牧一回到前线,依旧采取避敌锋芒、消耗敌人力量的策略,不轻易出战,专注于积蓄力量,最终通过出其不意的反击,一举击溃了匈奴的十万大军。李牧不仅击败了襜褴(chānlán)部,还成功收降了林胡部,匈奴单于更是逃之夭夭。此后十多年,赵国边境再无匈奴侵扰,李牧因此被誉为“赵国长城”。
李牧凭借这一战成名,然而真正让他千古留名的却是之后的肥之战。
公元前230年,秦国将领桓齮率领大军攻向赵国,继续推动秦国统一六国的计划。当时秦军已深入赵国腹地,斩首十万赵军,直逼赵国都城邯郸。李牧被紧急召回,接过指挥权,在赵国军队已经陷入困境的情况下,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挑战。在这场关键战役中,李牧依旧沿用坚守不出的战术,旨在消耗秦军的士气,使其陷入疲态。桓齮为了诱敌出战,率军攻打肥下,企图迫使赵军救援。然而,李牧心思缜密,精准地运用了“围魏救赵”的计策,直接突袭秦军的大本营。经过一场惨烈的大战,李牧成功摧毁了秦军大营,桓齮被迫回撤支援。在此过程中,李牧巧妙地配合正面阻击与两面包抄,使秦军彻底崩溃,十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这一战成为了经典的歼灭战,也使李牧赢得了“宁可不战,一战必胜”的崇高声誉。
然而,一代名将终究难逃权谋的陷阱。
公元前232年,秦王嬴政再次派遣秦军进攻赵国,这一次由秦国另一名名将王翦率军出征。李牧作为赵国的主帅,依然表现出色,凭借天时地利和精湛的战略指挥,使得赵军在北方成功击退了秦军,同时在南方抵御了韩魏的压力,毫无疑问,他是赵国的护国良将。可惜的是,王翦识破了李牧的重要性,采用了反间计,收买了赵国的将领郭开。郭开正是那个曾因诬陷廉颇而导致廉颇被迫流亡的人,他以陷害忠良为能事,最终将李牧陷入了深深的阴谋中。赵王听信了郭开的谗言,直接罢免了李牧的职务。李牧不愿就此离去,誓死捍卫赵国的未来,但由于赵王的猜忌与昏庸,他最终未能在外效忠,导致被赵王亲自逮捕并斩首。
李牧死后,仅仅三个月,邯郸便在秦军的攻势下沦陷,赵国最终灭亡,成为秦国统一六国的牺牲品。
如果当时赵国还有李牧的存在,邯郸岂会如此轻易沦陷?李牧的去世,成为赵国灭亡的导火索,而一代忠臣却没有能够收获应得的荣耀。若李牧依然在世,或许他能守住赵国的安宁,秦国的统一之路也必定不那么轻松。